网络假名言泛滥:魅惑语句钻期望度空子 或更励志

2017-12-18 04:46:48  阅读 110 次 评论 0 条

  白岩松、崔永元、柴静、张泉灵成了四大“鸡汤盆”。李开复、冯小刚、宋丹丹、王朔成为最火的语录制造者。山寨名人语录泛滥的背后,我们应警惕网络自净功能的无奈,渴望机制的有效管理。然而,这些语录不同于那些谣言和诽谤,它们其中的很多又往往传达向善的力量,让人不忍去揭穿。因此,我们须认清,在“山寨名言”泛滥于社交网络的时代,一段段魅惑语句碾出的,恰恰是公众求真知,释压力的正面心态。与此同时,面对名人名言的崇拜,我们不应丢失那份自信。而在真假难辨之时,我们更不能丢掉去伪存真的执拗和那份独立思考的精神财富。

  假名言往往更励志,这些充满魅惑的语句,生长的过程并没有什么顾忌。它们钻了公众期望度的空当,轻而易举将公众的胃口吊了起来。假名言走红,身后碾出的,恰恰是公众求真知,释压力的正面心态。

  4月17日出版的《羊城晚报》,刊登了一篇署名何龙的评论文章,文章指出,“山寨名言”与谣言、假冒商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以谋利为目的,如果是原创者把自己的话让渡给名人,那么作者还主动牺牲了原创的名利,这几乎可以说是“大公无私精神”了!

  而随着微博等社交网络的风行,早在一年前,《解放日报》记者诸葛漪就曾形容过当时的山寨名人名言之风——从鲁迅语录、胡适日记到白岩松点评时事、李开复推荐书单,网络流行的名人名言到底有多少是人工杜撰的高仿品?网友们戏称,白岩松、崔永元、柴静、张泉灵是四大“鸡汤盆”,把励志的心灵鸡汤式警句倒在他们的“盆”里,立刻传千里。而如李开复、冯小刚、宋丹丹、王朔等名人,也成为假名言伪托者。

  假名言走红,不仅因为作者大公无私。恰恰在于背后的公众情绪滋生的沃土。新华社日前发文反思了当下的那些“魅惑语句”何以走红:尽管一些“名人名言”的真实性严重不足,甚至有恶意造假的可能,但有舆情研究专家认为,“道理”本身也值得引起思考,对于出处的不实往往自会明辨。需要反思的是,正因为当下某些弊端和不足,才导致了一些针对性强的“假圣人言”迅速发酵。

  1995年,一名叫做王海的22岁年轻小伙,经历了一次偶然而神奇的北京之旅。这一年的3月26日,王海只身来到北京隆福大厦。在这里,他用两副索尼耳机取得了双倍索赔。

  中国“打假第一人”的诞生,源自这一年开始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而当时这部法律的第49条规定,消费者被欺诈可获双倍赔偿。

  也是从这一年,央视3.15晚会成为了公众关注的年度热点。节目开播的一刻,百姓翘首,期待内幕揭开,企业老总们则战战兢兢,生怕被曝光。

  实体商品的全民打假,只是一场扬起近20年的新风。而有关典故、文字的去伪存真,其实已经历了几百上千年。

  校勘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到了西汉时,刘向大规模整理古籍,编制目录,把搜求版本、校勘文字作为一道重要的工序,并给“校雠”二字下定义,提到理论高度,从而产生了校勘学。

  2011年,借助日本地震而走红的谣言,让“盐荒子孙”走红网络。到了2012年年底,“地球将会有连续3天的黑夜”这个末日谣言的演化版本竟让国内多地蜡烛遭疯狂抢购,一度脱销。

  其实,玛雅人根本就没这么说过。面对“末日”,你我可以一笑而过。但造谣与辟谣,注定成为了2012年最热的网络话题。山寨名言语录,也在这番较量中,坐上了“过山车”。

  山寨名言语录,借助网络的爆炸式发散效应,得以迅猛地传播。网络自净,需要时间,往往带来更多负面的“信任危机”。2011年8月,国内一家知名周刊的记者曾采访新浪总编辑陈彤,问到了当时十分红火的“辟谣联盟”,陈彤预言说“辟谣联盟一开始就注定就要失败”,因为其组织松散,大家凭兴趣爱好和冲动,没有成功希望。

  如今,这个预言成真了。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辟谣联盟发起人之一“点子正”说,辟谣联盟官博确实停了。他感慨道,“辟谣不是辟谣党的义务,而是政府的职责”。

  有媒体曾这样描述网络中真与假较量的状态:细数现在大大小小的门户网站,以及微博等社交平台,辟谣栏目几乎已经成为了一个标配。人们喜欢看辟谣,喜欢看一些被认为理所当然的现象和事件被严谨的分析和逻辑所攻破。这个过程,就像一部精炼的推理剧。

  常看电视,不如常读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文化“速食”的时代,我们不仅需要精神上的温饱,更需要精神上的营养。多些独立思考,正是这个“观点风行”的时代里,你我需要补足的营养缺口。

  2012年7月,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杨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承,不论是小学生还是学术界的人,并非不能引用名言警句,但是大量的引用,不但有卖弄之嫌,也显得不自信。借助专家的引导,公众不难理解,在“名言走红,假名言更走红”的背后,我们看到了语言教育的格式化,连小学生的作文,也喜好引经据典,老生常谈。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内心的真实的感受,想表达时却往往无从下手。真情流露,正日益变得稀缺。

  公众对名家名言的迷恋,体现着在这个电视统治的文化消费时代里,公众多层次的感官活动渐渐被蚕食,依赖性的思维表征越来越明显。

  有专业人士曾点评,我们很难忘记看见过的东西,因为情感是同意识或潜意识联系在一起。“当你看过白雪公主的电影后,你基本上不大可能在读这个故事时再自己创造出一个自己心中的白雪公主的形象。”不少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读完一本书后再去看电影,常常很失望,因为我们的想象力比画面里呈现的东西要丰富得多。

  面对名人名言的崇拜,我们不应丢失那份自信。而面对那些难辨的山寨名人名言,我们更不能丢掉去伪存真的执拗,以及能回灌自己的那份独立思考。

  普通人可以接触到的验证渠道主要是几大国际知名媒体,当然,更专业做法是监测四大通讯社的稿库。你还可以从各大门户网站新闻频道获得消息。从消息在微博上爆出起计时,如果半小时之内门户网站还没有相关消息,也基本可以判定为假消息。

  这类消息的判定比国际突发新闻略难,因为一般的官方通讯社很少发布这类带有哗众取宠性质的消息,所以需要加入更多的技术手段。

  如果是纯文字消息,一般可以直接选最离奇部分,放到Google英文里面进行搜索,如果搜索结果为零,那基本可以确认为100%的假。如果搜索出来的结果都是些都市报或者晚报啥的,可信度可以提高到50%左右,如果结果里面还有来自国内外各大通讯社的消息,那么可信度就更高了。

  如果是带有图片的消息,就把图片保存下来或者取得网络地址,然后用一些大型网站的图片相似功能搜索,之后看看这些图片所在的网页上到底是些什么样的内容。对比一下原始的消息,也能够排除掉很大的一批虚假消息了。

  对于这种消息,只能更多的依赖微博上的一批科普性账号去做判定。这方面工作做得最好的就是果壳网的谣言粉碎机。从日本大地震的“谣盐”开始,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就一直活跃在科学辟谣的第一线。不过,谣言粉碎机也不可能破解所有你遇到的谣言。

  对于可以公开出来的消息,各家门户网站的信息还是有一定的参考性的。在现行的新闻管理体制下,各家商业门户网站的新闻从规范上来讲,只能采用规范稿源,也就是有资质的传统新闻媒体的内容,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能够确认其真实性的。

  而对于不能公开报道的消息,只应该相信当事人以及可信媒体人的消息。作为微博重大事件运营之本,新浪和腾讯都是高度关注当事人的,会在第一时间进行认证。而微博上也有一批可信媒体人。

  一般而言,一个被广泛传是某某名人或者某某当事人的账号,如果在半天之内还没有被加上V,基本上就可以确认是假的。别相信什么白岩松说了个什么话账号被封了,央视容得下,网络怎么会容不下?

  还有一些喜欢冒充事件当事人的账号,面对这种账号,可以多翻几页所发微博,如果此前所发的微博全都是些无病呻吟的心灵鸡汤,八成就是段子类用户冒充的。(记者王斌)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85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