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家的“夜合花” 究竟是什么花?

2018-06-17 17:59:13  阅读 128 次 评论 0 条

  传统花卉中,有三种花的别名都叫夜合花,分别是合欢、夜香木兰和卫矛。因古人常以《夜合花》为题作诗填词,又往往对所咏花的特征语焉不详,令后人经常产生误解。此外,古人所绘《夜合花图》,也有一些令人难解之谜。

  传统花卉中,有三种花的别名都叫夜合花,分别是合欢、夜香木兰和卫矛。因古人常以《夜合花》为题作诗填词,又往往对所咏花的特征语焉不详,令后人经常产生误解。此外,古人所绘《夜合花图》,也有一些令人难解之谜。

  这首《夜合花》,据说是清初大才子纳兰性德的绝笔。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二十三日,纳兰性德邀请好友梁佩兰、姜宸英、顾贞观、吴雯等在自家庭院中的渌水亭相聚。时值庭中的两棵夜合树繁花似锦,众人在觥筹交错之余,便以夜合花为题,各赋诗一首。写此诗时,纳兰性德已身患寒疾,曲终人散后,寒疾复发,迁延七日,竟溘然长逝。而其诗中所咏之夜合花究竟是何种花,亦被后人关注,且引起不少争论。

  引起争论的原因,是有夜合花之名的花至少有三种:一种是属豆科植物的合欢花;一种是卫矛属的卫矛;另一种是木兰属的夜香木兰。合欢盛夏开粉红花,其小叶相对而生,朝开暮合,故名“夜合”;卫矛初夏开小白花,昼开夜闭,故名“明开夜合”;夜香木兰夏季开花,晓开夜合,故亦有“夜合”之名。合欢的“夜合”是叶合,卫矛和夜香木兰的“夜合”是花合。这三种植物,究竟哪一种是纳兰性德诗中所写的夜合花呢?

  纳兰性德的住所,即其父纳兰明珠的府邸。纳兰明珠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位极人臣,其府邸自然非比寻常,是王府级的大宅。清乾嘉年间,改为成亲王府,至清末,又改为醇王府。新中国成立后,分为东西两院,其中西院为宋庆龄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在宋庆龄故居南楼临水处,有一棵古树,树前的牌子上写着:“明开夜合树,本名卫矛,初夏开小白花,昼开夜闭,为康熙年间明珠之子、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所植。”本来,有此树作证,便可证明纳兰性德诗中所写的夜合花,就是别名为“明开夜合”的卫矛,但也有学者持否定意见。

  如赵秀亭在《纳兰丛话》中说:“容若(纳兰性德字容若)阶前之夜合,必为合欢,而非卫矛。”理由有几点,一是诗中有“对此能消忿,旋移近小楹”之句,其中“对此能消忿”是引用了三国魏嵇康《养生论》“合欢蠲忿,萱草忘忧”的典故。晋崔豹《古今注》云:“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结,每风来,辄身相解,了不相牵缀。树之阶庭,使人不忿,嵇康种之舍前。”二是纳兰性德逝世后,吴雯有挽诗云:“片语端能订久要,合欢花下和吹萧。”称当日所咏为合欢。吴雯又有《送顾华峰舍人南归》诗二首,也是咏当日聚会之事,其中第一首末句为“足伤心是合欢诗”,第二首末句为“夜合花开罢赋诗”,以合欢、夜合称同一种花树,显然是指合欢。三是渌水亭边有开粉红花的合欢,有文献可稽。纳兰性德之弟纳兰揆叙有诗云:“吾兄昔好客,结识俱英贤。门前渌水亭,亭外泊小船。平池碧藻合,高树红缨悬。”合欢树高可达16米,其花散垂如丝,上半白,下半红,形如马缨,故又称“马缨花”,诗中称“高树红缨悬”,显然也是指合欢。

  那么,明珠故宅中的“明开夜合”树又是怎么回事?赵秀亭认为,这棵树的树龄最多两百余年,在三百多年前纳兰性德所住的明珠府中,未有此树。原来的合欢树因成亲王引玉河水入园被掘去,然后又在沟边再植树,此树应为成亲王所栽。赵秀亭的看法,是很有道理的。

  在古代,以《夜合花》为题的诗词不少,这些诗词所咏的是合欢还是夜香木兰及卫矛,须根据诗词的描述进行辨别,若不弄清楚这几种植物的特征,极易张冠李戴。如清人乔茂才的《夜合花》诗曰:“朝看无情暮有情,送行不合合留行。长亭诗句河桥酒,一树红绒落马缨。”“马缨”二字,已表明诗中所咏是合欢。另外,合欢又名“有情树”“绒树”(因其花似绒丝簇集),诗中有这些字眼,显然也是指合欢。又如宋人韩琦的《中书东厅夜合》诗云:“合昏枝老拂檐牙,红白开成蘸晕花。最是清香合蠲忿,累旬送风入窗纱。”除以“最是清香合蠲忿”一句可断定是咏合欢外,因合欢又名“合昏”,其花色如醮晕线,半红半白,前两句已表明是写合欢。

  明人于若瀛的《夜合花》诗,经常被人误解。其诗云:“一茎两三花,低垂泫朝露。开帘弄幽色,时有香风度。”历来注释此诗者多认为是写合欢,然据诗中的描述,并不符合合欢的特征。诗中称“一茎两三花”,是说一个枝干长出两三朵花,而合欢花往往是一茎多花。诗中称“低垂泫朝露”,是说其花低垂,而合欢花盛开时是向上的,并不低垂。符合这两种特征的,在三种夜合花中只有夜香木兰。夜香木兰一个枝干最多能长两三朵花,且花梗向下弯垂,因而花也向下垂。此外,夜香木兰的香气清幽,入夜更浓,至早上仍余香不绝,随风飘散,也符合诗中后二句的描述。

  在古代绘画中,只偶尔出现夜合花的倩影,因明代以前画家所画花卉,多为名花。宋代的《花经》中,夜合花只被评为“七品三命”,地位并不高,然此花在唐代便颇受文人墨客青睐。宋人章渊的《槁简赘笔》载:“闲花野草亦随时轻重,唐人诗中多言夜合、石竹,如辽阳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是也。至今唐画、宫殿、池台多作二花,自然有富贵气,今人绝不知重矣。”可惜唐人所画夜合花,未能留存至今,宋人所画夜合花,留存至今的也寥寥无几,现在可见的,只有南宋佚名的《夜合花图》及李嵩的《夏花篮图》等。

  南宋《夜合花图》所绘夜合花一看便知是夜香木兰,而非合欢或卫矛。但有一奇怪之处,就是图中一根枝干竟长出五朵花,有未开的花蕾,有即将开的,有半开的,有盛开的,似乎不合常理。据当代画家苏百钧分析,这是作者刻意所为,作者将夜合花从长出花蕾到完全盛开的过程,用画笔在一个折枝花图中完整地表现出来,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表现出惊人的创意。且描绘极工,层次安排非常巧妙。李嵩的《夏花篮图》,从左至右绘复瓣栀子、红萱草、夜合花、单瓣蜀葵、黄萱草、石榴花。从夜合花的形态看,也是夜香木兰。

  近现代画家中,也有不少人喜画夜合花,尤其喜画合欢花。如陈半丁绘有《马缨花》立轴及扇面,并在画上题写一句古诗“门前一树马缨花”。这句诗的出处是《聊斋志异》中的《王桂庵》篇,篇中描写王桂庵夜梦至一亭园,见园中“有夜合一株,红丝满树。隐念:诗中门前一树马缨花,此其是矣。”注者吕湛恩说,有人告诉他这句诗出自元代诗人虞集的诗,但他在虞集的著作和诗集中均未找到。实际上,此诗句是脱胎于元代另一诗人张雨的《湖州竹枝词》,其词云:“临湖门外是侬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蒲松龄是将最后一句改为“门前一树马缨花”。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868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