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余秋雨

2018-06-18 12:29:54  阅读 110 次 评论 0 条

  作为常常处在舆论风口浪尖的著名作家,余秋雨的成就有多高,大众对于他个人私生活的议论就有多热烈。“我们不能因为余秋雨的个人生活,就说他的文学作品不好,不能因人废文。”日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丽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尽管对余秋雨近期作品持“批判”态度,但余秋雨对当代文坛的影响力不容忽视。记者朱德蒙实习生刘雪瑞

  上世纪90年代,文学转型时期,余秋雨一本《文化苦旅》犹如狂风般在文坛掀起惊涛骇浪。他的作品让读者看到民族文化的大格局。张丽军评论道:“《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代表作,它呈现出一种大历史、大情怀、大文化的格局。作家的视野、阅读,他背后丰富的东西,包括他对中国近百年来历史文化的思考都被一一呈现出来。”

  除了对彼时文学界产生的巨大影响,就书本身而言,《文化苦旅》的出现对“散文”这一文学体裁的发展也做出非常大的贡献。

  余光中曾如此形容:“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而白先勇也称,“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可以说余秋雨散文影响了很多人。看到他的散文,大家才明白原来散文还可以这么写。”张丽军说道”,他的作品为当代散文的历史化、文化化开启一个新的模式,这是他的文学影响力和文体结构的意义价值,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依然有那么多年轻人一提到 余秋雨 三个字,会立即想象出作家高大的形象。因为他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视角,这些视角让我们了解到,文学到底能够走多远,以及文学不仅仅是写历史、写现实,还要写其背后深厚的文化价值。”

  在作品《借我一生》中,余秋雨讲述了自己两次闭门苦读的经历,而“苦读”则奠定了他丰富的文学功底。不过,对于余秋雨来说,博览群书只是他文学创作来源的一部分,亲身考察和体验则是另一部分。《文化苦旅》就是余秋雨孤身一人考察中华文明诸多重要遗址的成果。此外,他还曾经穿越数万公里追溯世界几大文明的行迹历程,准确预言了欧洲不同国家的经济危局等等。这些经历也都被他写入《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作品中。书里,作者不仅强调了世界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还表达了他本人对文明、文化的深度思考。

  此类散文火了,自然模仿性作品也随之而来。张丽军告诉记者,确实,余秋雨之后出现了大批游记散文,但“余秋雨是不可复制的”,“这些书,包括模仿性的、学习性的,都没有达到余秋雨那种书写大历史、大文化的高度。余秋雨是一位学者型作家,他有丰富的学养、有对生命的激情、有文化的厚度和高度,这是他的独特性,很少有人能够达到。”

  虽然“余秋雨不可复制”,但张丽军也表示,“余秋雨永远是余秋雨,你也永远只是你”,“写作者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写作。每个人的人生经历、经验、教育,对事物的认知都是不一样的。作者要做的就是把这个 不一样 写出来。写文章要有自己的风格,因为文学永远是创新的。”

  文坛上获奖无数,余秋雨接连被众多高校聘为院长、教授,更成为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可在一个娱乐化时代,伴随着名利双收,私生活也开始被拿出来“炒作”。这两年,相比于他的作品,关于余秋雨的情感生活更受大众关注。

  面对这种局面,张丽军则表示,这并不是当下才有的现象,而且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一个作家成名了,自然也会成为大家娱乐化的对象,这是他影响力的一部分,因为他是一个公众人物,他的言行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其实,不仅仅是作家本人,甚至他的作品从经典化到娱乐化的过程也是正常的。现代文学史上就有很著名的例子,比如徐志摩、林徽因和陆小曼之间的情感纠葛。所以我经常跟学生说,虽然你无法阻挡别人对你的娱乐化,但首先你自己不要被娱乐化、不要被舆论裹挟。作家要引领这个时代,这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作家更要学会将舆论带来的困顿转化为文学创作的来源。“一个作家,道德是一个维度、情感是一个维度、文学艺术又是一个新维度。我们不能因为余秋雨的个人生活,就说他的文学作品不好,不能因人废文。人不是完美的,人的不完美才造就了他的可爱,所以我认为不应该把人理想化、圣人化。我们要宽容一点,他有缺点,但是他也有创造力。”张丽军说,文学史上,这其实也是一个悖论,“怎么把心里的欲望转化为创造力,这需要艺术家的才华,人需要升华,但是如果把他的欲望切割掉了,他的创造力也就没有了。”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877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