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尘世 寻找一个高度

2018-06-18 12:30:28  阅读 119 次 评论 0 条

  “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的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年轻时在书中读到这样的话,可能会很随意地翻过去,但有了一点阅历,便能品出其中的沉重来。

  上世纪90年代,余秋雨的散文影响巨大,仅以《文化苦旅》为例,加上盗版,据说销量超2亿册,堪称“有华人处,必有余秋雨的书”。

  “我不相信。”上世纪80年代的人是从形而上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诗,只局限在一个狭窄的圈子中,而上世纪90年代的人则是被现实倒逼着去思考这个问题,因为谁回答错了,谁就有可能被时代甩下。

  任何力量失去约束,必然会走向狂妄,可现代人又确实找不到一种力量来制衡理性。通过与宗教博弈,理性已发展为一个巨大的、极具解释力的思想体系,在它的耕耘下,我们的感官已被完全扭曲,从而失去对抗它的可能。

  正是通过“文化”,余秋雨建构了一个高于尘世的视角,从而完成对现实的批判与媾和,开解了变动时代人们心中淤积的困惑。“文化”的妙处在于,它与当时人们内心的设定契合,又与理性化、功利化的现实疏离。

  需要说明的是,余秋雨对“文化”的定义比较模糊,只要是历史的、斯文的、艺术的,总之,只要能唤醒虔诚、敬意、尊重这些渐行渐远的价值观的东西,统统被余秋雨算成“文化”。

  然而,大而化之的困境在于模糊,经现代科学思想的格式化后,人人开始追求精确,这就给批评余秋雨散文提供了可能。更麻烦的是,太多人已落入极端理性化的思维模式中。如果“怀疑一切”走入“怀疑”本身不容怀疑,那么只能说,我们事实上已经失去自我,已经被掌控。

  余秋雨给出的解药未必正确,毕竟“文化”也包括好文化和坏文化,一旦区分好坏,就会有人工的因素加进来,就可能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则建构在这个基础上的尊重、笃信之类就可能是狭隘的,甚至是危险的。

  虽然如此,始终对余秋雨的文章带有敬意,因为其中体现了特定时代一个知识人的思考与苦闷,可能不完善,可能不全面,但只要我们还沉浸在消费主义的氛围中,这些文章就总有唤醒的价值。

  享受余秋雨式的苦闷与纠结,享受余秋雨式的沉醉,可能比简单的说是或说不,要有趣得多。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878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