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17岁的我向闺蜜说着“以后结婚要去欧洲度蜜月

2018-06-28 16:15:29  阅读 101 次 评论 0 条

  毕淑敏说:“脚下的路就是心中的路,生命,需要寻找和丰富。”喜欢读游记大概是从高中开始,那时候学业紧张,朝六晚十的学习中若能抽出一点点时间看看闲书已是十分惬意,于是受班上文艺女青年的影响开始看起了余秋雨。余秋雨那么多散文集,我偏偏对《行者无疆》和《千年一叹》尤为热衷,跟随他的描绘,在想象中,我先去欧洲悠闲溜达了一圈,再到中东地区惊心动魄闯荡了一通。记得看到他在《千年一叹》中描写经历无数波折、阅过无数文明衰落后,穿过尼泊尔看到国界碑上红色的两个大字“中国”时,我就像他们旅行的队友一样,竟跟着一起热泪盈眶了。

  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闲书已经不知道被我压到哪个箱底了,对游记的兴趣却被重新提起。忘了从哪里看到对毕淑敏航海环球旅行笔记《蓝色天堂》的推荐,只记得我特意上当当网找了一下,竟卖断货。不久后,我又惊喜地发现一位同事刚刚买到这本书,于是顾不上他都还未翻阅,我就借了过来。果真书非借不能读也,几乎一口气读完。之后又找来老毕的散文选集《旅行,使我们谦虚》,跟随她继续天南海北地游历。

  其实我既不是余秋雨的粉丝,对毕淑敏的众多作品也只略知一二,只是阅读游记总能给我愉悦的感受。细细想来,十多年前和十多年后的心境竟是如此不同。十多年前的我,过着家、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所有的目光只局限于一个县城,于是期待知道更多外面的世界。欧洲能满足我一个小女生的浪漫情怀,而中东又是我个性叛逆的精神故乡,读完两本游记,17岁的我向闺蜜说着“以后结婚要去欧洲度蜜月”,向哥们儿谈道“有生之年,最想去的地方是耶路撒冷”。

  结果,十多年过去,我没去成欧洲,连耶路撒冷也没见着。但比起当年那个关在县城读书的小丫头,我终究还是在几座城市生活过,去不同的地方旅行过,境内,境外,一群人,一个人,都有。忘了谁跟我说过,生活不如意的时候就多出去走走吧,等你见多了人和事,就会发现原本困扰你的问题,也许根本算不得什么。我特别赞同这句话,比如在福州读书的时候,认识一个大一的女孩子,母亲早逝,父亲在英国打工时染上赌瘾,她一个人打理家务,照顾年迈的爷爷和还在读书的弟弟,既要想办法从父亲那里拿到生活费,同时还要忍受七大姑八大姨对她继续读书不去赚钱的指责。

  走在沿海美丽的大学校园里,你根本看不到她和其他正常家庭的学生有什么区别,但她就这样线岁。有一次和她聊完天之后,她笑着对我说,你现在知道你那些烦恼根本不算什么吧。同样,我还记得毕业旅行时在泸沽湖边,我们三个姑娘搭上陌生摩梭男子的面包车,被他载到一个彝族小镇,看到真实的彝族民风民俗时那种惊喜夹着警惕的复杂心情,感叹原来真的有那么多与汉族文化大相径庭的生活方式;我也记得独自一人在中环坐着叮叮电车,看路上来来往往神色匆匆的行人时的那份悠闲与惬意,这原本是我心情低落时一场一个人的旅行,可置身于香港耸立的高楼之间,看到那么多人为生计奔波甚至来不及心情低落,我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矫情,生活啊,不总是要继续的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用智慧总结出的这句话绝对是真理。用老毕在《旅行,使我们谦虚》中的话来说,飞驰的速度,变换的风景,奇异的遭遇,萍逢的客人……这一切旅途中可能发生的事情,强烈地超出了我们已知的范畴,以一种陌生和挑战的姿态,敦促我们警醒,唤起我们的好奇。久久地蜗居,易使我们的视野狭小、胸怀逼仄、肌力减弱……这个时候,收拾好行囊,辞别亲人,踏上旅途吧!

  当然,我们不是老毕,她的一次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花掉她半生的积蓄,而我所有的存款也许只够买一张横渡半个太平洋的船票,那么,依照她所说,准备好旅行的三种要件:一是时间,二是放下忧愁,三是活在身体的此时此刻,当下身体不错就可以出发,抬腿走就是。

  我依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去欧洲,也不知道有生之年能否去一趟耶路撒冷,但条件反射般的想用更多的旅行来丰富自己的生命,不是为了逃避生活的琐碎和困扰,更不是为了炫耀所谓的见识,反之,是期待自己更加明白天地的博大,感受更多的喜乐与悲伤,从而在回到现实生活中时,能拥有一颗越来越淡定、积极和强大的内心。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980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