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写生活中的“真情

2018-06-30 05:46:32  阅读 116 次 评论 0 条

  目前,从初中写作教学的内容来看,主要以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为主,散文的写作指导被许多人忽视。而现在中考作文淡化文体要求,文体的选择比较自由。从中考作文情况看,文体不限的作文有30%左右的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写成散文。据统计,考场优秀作文中散文约占50%,平时文体不限的作文也有很多学生写成散文,可见,学生对散文“情有独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应忽视散文教学,而应该加强散文写作的指导。“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即使是叙事文,也必有点抒情的意味,平铺直叙为我所不取。”季羡林先生在《漫谈散文》一文中一语道出了散文创作的真谛。

  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聚,结构自由,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写作者意在笔先,缘情为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或曲径通幽、含蓄蕴藉,或直抒胸臆、淋漓尽致,或浓笔重抹、一唱三叹,或信手拈来,如话家常。笔法之灵活,行文之多变。但是,我们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散文时一味在纠缠于什么形散神不散的“原则”之下,却忽视了散文写作的最重要的内核,也是最重要的要求,那就是“真实”。真情是散文的生命,只有直抒胸臆,把真情实感捧给读者,才会赢得读者的喜爱。作家贾平凹在回答“散文创作要不要绝对真实”的问题时说:“这个问题争论很多,又都没有一定结论。我个人的体会,还是倾向于‘绝对真实’四个字”。所谓真实,主要是指在感情以及运用环境和事件上。古人写的散文,题材也是很广泛的,但古人写散文,都是有感而发。然而事实是我们很多中学生写散文是“虚情假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传统观念的导向错误。我们只重视主题立意、结构选材而忽视写作语言,我们的写作理论和作文教学把文章的正确性要求到了不应有的高度。“事件本身要有意义”“观点要正确”往往成为教师的口头禅,首先不是要求“真实”,而是强调所谓的“正确”。这样一来,学生为追求立意的“正确”,便只好放弃自我的、内心真实的思想感情,牵强附会,讲空话,抒假情。文章立意虽然“正确”了,但文章的灵性和个性魅力已荡然无存。从学生自身来说,当然“真实”并非是毫无选择地一味地揭露社会黑暗面发牢骚,还需加以引导他们面对积极的人生。其次是学生的生活的面太窄,生活阅历的贫乏。两点一线的生活再加上父母的全方位的生活料理服务,使得学生们“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但优越条件下的读书也并不应该是死读书,学生应全面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使自己的眼界不断开阔,从而增强自己对时事的判断力,尤其是对事物爱憎的辨别和对事件好坏的评价,这样在写作中就不会无话可说,也不是一味地粉饰一切,而是言之有物,以纯洁的心灵惩恶扬善。

  第三作文话题的设计。央视访谈类节目《实话实说》之所以成功,能给观众一种积极参与的欲望,原因就在于其话题的设计上,其讨论的话题大多贴近生活,是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和思考的一些问题。而反观学生写作文有时简直像是在“榨文”。应该承认,平时或考试的作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顾学生真情实感,硬叫学生“代圣人立言”的情况。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形成了单一的、僵化的思维模式,千文一腔,千篇一律,丧失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感受。而事实上,人人各有真心,我们应引导学生用手写我心,写出自己独特的发现,见人所未见,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而不是逼迫同学们作文时不得不放弃自我的真实感而去迎合老师或者考官的胃口。如给“天才”进行诠释,不人云亦云,不视之为“天才是勤奋的结果”,而认为“天才区别于常人的不是智力,不是勤奋,而是一种使命感,这是一种责任心,不仅仅是对他人、对人类,而且是对自己的生命的责任心。”这一见解就与众不同。

  此外还有错误思潮的影响。如“意识流”:通篇没有中心人物,没有主体事件,没有明晰意象,只有飘忽不定的思绪在流动,只有杂乱无章的意念在泛起,只有思想的碎片在随意飘洒,全文零零散散,这里一段,那里一截,来无影,去无踪,大搞无厘头,让人抓不着,捞不着,似“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知所云。“秋雨”体:自己既没有文化视野,也没有文化积淀,更没有文化寻根,古代文化功底不深,现代文化触及无多,外国文化知之寥寥,就去学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进行“文化苦旅”,大发“千年一叹”,结果架势拉得挺大,但底蕴又不足,搞得既没文化,也不像散文。“《读者》风”:《读者》可谓学生一族的掌中宝,80后、90后尤其欣赏其中一些名家的散淡、空灵之作,于是便搞起了模仿秀,一味地玩深沉、玩哲理,自己明明是阳光少年、花季少女,偏偏要装成一副小老头、小老太的样子,写出来的文章“老”气横秋,结果是既“散”又“淡”而无味,“空”话连篇而不见“灵”气。“网络潮”:“网络”可谓80后、90后的必修课,网络散文、聊天、博客……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于是一些“新新人类”便把网络情调、网络用语、网络符号一股脑地倾泻到一个个方格中,小资情调泛滥,自恋情结弥漫,情感跳荡不定,忽儿“粉丝”,忽儿“钢丝”;忽儿“帅呆”,忽儿“酷毙”;地球文字还没有学好,又用起了火星文字,直把你看得“(⊙o⊙)”(目瞪口呆),看得“(°ο°)~@”(晕倒)……花里胡哨,把作文简直变成了电脑屏幕。

  其实,愈是真实的东西生命力愈强,散文首先必须真实。叙事就要叙真实的事,写人就要写真实的人。

  叙事散文,以叙事为主,通过某些生活片断、生活场景和细节的艺术描写,来表现一个人或表达一个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主题。因此事件是此类散文的“硬件”。许多好的叙事散文都有一个中心事件,以及烘托连带的一些与之有关的其他事件。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扩大时间跨度,多充实一些有关事件,插入多组镜头,写得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如《藤野先生》一文中通过写作者几次和藤野先生的接触,通过几件事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以及对他毫无民族偏见精神的赞扬。

  写人,当以事显人,写其事迹,要让所写之人自己说话,少写或尽量不写自己的评价和感慨;其事迹,要以日常小事为主,这样可以拉近读者和所写之人的距离,使读者细品其行其心,如此才能活现其人,使读者过目难忘。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为“我”送行时,集中描写了父亲翻越月台为“我”买橘子的场面,表达了父亲对“我”的爱。

  古人说“情贵真”,意思是说,只有表达真挚的感情,文章才能感动人。如果感情虚假,无病呻吟,那么即使文章运用再多的优美词语,那也只是表面华丽,不能有感人的力量。毋庸置疑,“感情是抒情散文的生命线”散文中抒情的感情是必须是“真实”的,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至于矫柔造作地堆砌一些所谓抒情性的话语,就不但不能引起读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反而会使人感到厌烦。

  首先要留心生活,捕捉生活细节。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真知灼见,是散文的生机所在,力量所在。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人生就像一个大舞台,每天都在上演不同的故事,即使是相同的故事,它们的主角也不完全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那些能触发自己感情的人和事,并随时记录自己瞬间的感受。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就是因为捕捉了精微的生活细节,在这个小细节中渗透了自己的感情,所以才如此地打动人。郁达夫说“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叶花说人情。”只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认真品味细节,一定会陷入情不自禁的境界之中,便会使文章具有感人的艺术力度。

  其次要善于联想想象,措万物于笔端。联想和想象,是散文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常与散文“形散”的特点分不开。借助联想和想象,可以展开一幅幅生动图画,天地山川,日月风云,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以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妙词佳句,往往可以奔赴笔下,进入文中。这正如古人所说“笼天地于形内,措万物于笔端。”在散文写作时,应指导学生以联想和想象作为桥梁,把互不相干的事物自然而有机地联系起来,或由眼前的景物想到其他景物,或由现在的事物想到类似的事物,或由某一话题想到古今中外的相关的人和事,或由抽象的符号、概念想到生动形象的画面等等。例如“水”这个话题,可以指导学生由水能溶解多种物质,海可包容万物想到人宽容的心境。由水的形状多变,适应于装它的各种容器、管道想到人也要根据不同的环境灵活变通。由水有三态变化但它的化学性质始终不变想到人不论处在什么环境,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等等。例如“垂钓”这话题,可从自我感受角度将众多垂钓的轶闻趣事、诗词佳句熔于一炉,以历史空间拓展主题内涵。如“自由”一话题,可从水中的鱼,想到空中的鸟,从地上的万物想到社会中的人事,等等。

  古人常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优秀的文章,一定是具有打动人心的真情蕴涵其中,只有字字句句饱含真情,读者阅读时才会与作者产生共鸣,或悲,或喜,或感慨不已,或愤怒不止。相反,没有感情的文章,就像一棵枯树而没有生机和活力,自然也就没有那诱人的风景了。但是,我们在抒情方面确实问题不少。或虚情假意,矫揉造作,或陈旧呆板,或机械模仿,情感失真,或衰退颓废,表露偏执。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怎样才能写好“真情实感”呢?

  第一、要真挚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散文的美是个性的美,散文的魅力是人格的魅力。因此在散文写作时,不要遮掩,不要伪饰,是怎样的性情就写怎样的性情,是什么本色就显什么本色。在散文中,作者的品格、情操、文化积蕴,甚至个人的性格魅力,决定着文体运作的成败。因此,对表现的事物,要有深切的感受,情感要发自内心,这样的抒情,才是真挚的、诚恳的,也才能是深沉的、感人的。感情要自然地流露出来。抒情最不能作伪,虚假的、矫揉造作的东西,是最要不得的,那种抒情,不仅不能感染读者,而只能使人产生厌恶的情绪。当代散文大家贾平凹说过:散文是一种你觉得要写的,最无规则最自由最易表现情绪的文体。如果我们能置身于情景之中,眼前闪动着精彩的画面,耳际回荡着清晰的话语,恨不得将此情此景诉诸笔端,不吐不快,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必能涌起写作的灵感,自然能抒发真情。

  第二、善于抓住感情的触发点。除了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之外,关键是抓住感情的触发点作文。所谓感情的触发点,它就像一块激起千层浪的石头,也像引发炮竹炸响的炮捻。没有那一石,水面平静如镜,不会涟漪层层;缺少那根炮捻,就不会看到炮竹炸响后美丽的火花。所以作文时,我们要善于寻找、捕捉、体验、感受,找到感情的触发点。这样,作文时便会下笔流畅,没有阻碍。有的人,眼睛是摄取了一些东西,但也只是看到而已,那些东西并没有触动他们的心灵。他们没有爱憎之情,没有感恩之心,没有愤怒之火,也没有一吐为快的需要,一句话,他们缺乏生活的热情,对所有事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即使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喜怒哀乐,他们也善于忘记,所以写的文章不是无病呻吟,就是记流水账。但相反,对生活有热情的人,他们时时处处关心周围的事情,总认为周围的一切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笔下就会出现打动人心的文章。要抓住感情的触发点,还要善于思考和分析,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善于“窥一斑而见全豹”。如果只看到事情的表面而不去分析他的内涵,如果只看到一个点而不去推及到面,那么,即使抓住感情的触发点也只是抓住“皮毛”而已,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肯定是华而不实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灵中最温柔的那部分,只是我们忘记了它们的存在。既然这样,让我们唤醒那沉睡的感情,并且找到感情的触发点,用双眼,用爱心、用理性,去描绘多姿多彩的人生。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情人。

  第三、要具体生动。抒情要生动,切忌呆板和干瘪,重复老一套的东西,是不能给人以新鲜感的。不新鲜、不生动,也就不能感动读者、打动读者。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要抒发得具体,是不容易的。而过于抽象或空洞的抒情,是没有力量的。我们要善于把抽象的、不易表达的感情写得具体,这要有些手段。

  咏物散文,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的植物、动物、物品等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常常运用象征、比拟等手法将作者的感情寄寓于一定的物象之中,采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和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达到“形”与“神”的完美结合。如习作《梅》:

  凑近那盆梅,花虽不大,却长得细腻雅致,我一直认为黄色是俗气的,而今我眼中的梅,那种黄色却淡雅脱俗。欣喜间,猛然记起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名句,便凑近去,深深吸一口,似乎有一股很清淡的气息,沁人肺腑。香气不浓,但仿佛已久久留在我感觉中了。若能追求得与梅日日为伴,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享受!

  沉醉在梅花的清秀之中,我无意间看到了一根梅枝,一下子惊住了,它简直是丑陋的,它长得奇形怪状,外皮粗糙,该平的地方凹下去,该凹的地方凸出来,扭曲盘虬,想不到竟如此丑陋的枝干竟孕育出如此芳香素雅,傲然脱俗的梅花!

  这两段文字选自以“追求”为话题的习作。作者围绕“追求”的主题设置了一个“情化的自然”,情感渗透于景、事、理之中,造成一种情景相生、物我双会的境界,有力地表现歌颂追求精神的主题。

  写景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物就是作者抒情的依托。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多角度、多手法来表现景物特点。“文中有我,重在抒情”。正像巴金所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总之可以说是表现自我。

  清晨,走在路上。岸边的柳树,在风中轻轻地抚摸着微微颤动的水面,却没有一毫柳絮的飘飞,大概他们早已在春风中飞尽了吧。在匆忙的脚步中,我们不知错过了多少生命中的美好。为何不抬头望望天边呢?柔美的朝霞是仙女遗落的霓裳,金色的阳光正透过薄雾向你微笑。阳光打着卷,慵懒地躺在树叶上,让那翠绿的血液闪着诱人的光。刹那间,都市在你眼中融化了,一栋栋高楼仿佛成为了热带雨林中的棵棵参天大树,耳旁不绝的车鸣变成了鸟儿的悦耳歌唱。你在参天古木中漫步,而阳光轻轻把你围绕。原来,在自然中生活只需一刹那的感动。

  此段文字借景抒情,即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有的则前呼后应。文章开宗明义,直抒胸臆,首先表明自己的感情倾向,继之赋陈铺叙,歌咏描绘,或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写人记事,在曲尽其妙、淋漓尽致的基础上,曲终奏雅,再次顺势点出自己的感情好恶。这种构思的好处是,情感鲜明,自然迢递,首尾呼应,浑然天成。如朱自清先生的《绿》一文,文章的在开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的基础上,承递对梅雨潭醉人、奇异的绿的喜爱之情,结尾自然发出“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的慨叹,感情升华,前后照应,文章如一幅情感挂图,浑然天成。

  叙事散文主要的目的就是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可以衬托出这种性格特征。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通过人物的言行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再反过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所以,叙事散文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应该流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也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如《枣核》一文,通过好友托带枣核一事,开始设置悬念,使文章显得神秘,随着情节的深入,文章最后揭开悬念,原来是以解思乡之情,此处,我们不禁为作者的爱国情意所深深感动。

  叙事散文大多在叙事的基础上辅以景物描写,或通过议论抒情句来揭示文章主题。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关于百草园的描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和对百草园生活的怀念可谓情寓于中。

  作家魏巍说过:“写好一篇东西,能打动人心,就要把心捧给读者。”把心捧给读者,就是要吐真情,有真意,让情真意切的行文去感动读者。刘半农也说,散文要“赤裸裸地表达”,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这是定义的最大要素。因此散文创作一定要抒写生活中的“真情”。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995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