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者的高考故事看完你才知道有多励志!

2018-07-04 06:35:18  阅读 138 次 评论 0 条

  今天,2018年高考正式拉开大幕,考生们步入考场,迎来人生中的一次“大考”。对很多考生来说,高考意味着所有努力与付出、辛勤和汗水终于有了收获,梦想的花朵即将绽放。其实在很多年前,名人们也曾经经历过“高考”,他们有着怎样的励志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1929年夏,他以外语和国文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国文特优,英文满分,才华之优轰动整个清华。虽然数学只考了15分,但他的总分在清华大学正式录取的174名男生中,位列第57名。

  据《国立清华大学历年招考大学本科学生录取标准》刊载,1929年清华大学录取大一新生的总平均成绩为40分以上。可见,当时清华招生考试试题难度较大,考分处于40分以下的大有人在,钱钟书的数学考15分,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臧克家(1905—2004),创作的《难民》《老马》等诗篇,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这些诗是他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

  臧克家在中国文坛的地位是让人仰慕的,但他跨进大学之门可以用差点“失之交臂”来形容。如果放到现在,这位后来成为“农民诗人”的文坛巨匠会被拒之于大学校门之外。考语文时,青岛国立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闻一多出了两个作文题:《你为什么报考青岛大学》和《生活杂感》。臧克家选择了《生活杂感》,其答卷仅仅写了上述3句诗歌:“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照正常情况下,仅仅依靠这3句短诗是不会被录取的。而臧克家的“伯乐”、文坛大师闻一多独具慧眼,反复咏诵诗句后,不禁拍案叫绝,给出了98分的高分。

  臧克家没有辜负闻一多先生的期望,进入大学后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诗集《烙印》出版后,很快被抢购一空,好几家书店还争夺其再版权。许多著名评论家特意为《烙印》撰写文章。茅盾认为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的一个”。朱自清评曰:“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王统照称道:“(臧克家的出现)真像在今日的诗坛上掠过一道火光。”闻一多评述:“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意义。”

  高考数学0分、作文3句诗的臧克家考进了自己心仪的大学,也为近代高考史上增添了亮丽一笔。

  周祖谟(1914-1995),中国文字、音韵、训诂、文献学家,北京人。1932年,他18岁,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毕业。那时候各国立大学都是分别招考的。他报考了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和清华大学英语系,都被录取了。

  北大的国文试题之一为翻译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概是文学院胡适院长出的题目。这首诗,他在小学曾学过,而且会背诵,所以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清华的试题很新颖,有一题是“对对子”,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对下联。他当时想对的:一是王引之,二是胡适之。结果就以胡适之为对。因为适者,往也,“适”跟“行”更贴近一些。而且“适之”跟“行者”,在声音平仄上也正相对。

  他后来听说这个题目是陈寅恪先生所出,陈寅恪看了他的答卷也颇为赞许,虽然其标准答案是“祖冲之”。

  但因入读清华费用高,而周家家境清贫,无力供给,最后他去了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

  作家麦家当年的高考成绩,勉强上提档线,但由于他在医院参加体检时,偶遇招生的负责人。负责人知道麦家数学满分、物理94分且体格优秀以后,决定破格录取他。

  但是后来,他发现自己的兴趣在文学上,他偶然地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形象和他当时有一样的心态,压抑、躁动……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这让麦家觉得自己也可以写小说了,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暗算》等作品的问世。

  作家余华的第一次高考落榜了,对于自己的高考,他在《十九年前的一次高考》一文中写道:“高考那一天,学校的大门口挂上了横幅,上面写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教室里的黑板上也写着这八个字,两种准备就是录取和落榜。一颗红心就是说在祖国的任何岗位上都能做出成绩。我们那时候确实都是一颗红心,一种准备,就是被录取,可是后来才发现我们其实做了后一种准备,我们都落榜了。”

  后来,余华在卫生学校学了一年,分配到小镇上的卫生院,当了一名牙医。空闲的时候,余华呆呆地望着窗外的大街,突然感到没有前途。就是这一刻,他决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开始写小说,终于写出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

  作家迟子建的高考作文只得了5分,但她感谢判卷的老师。她在《人生就是悲凉与欢欣》一文中写道:“我高考不理想,居然把作文写跑题了,只考上了大兴安岭的一所专科学校,学中文。因为课业不紧,我有充足的时间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中外名著,使我眼界大开。”那所学校面对山峦草滩,自然风景壮美。迟子建写了大量自然景色的观察日记,这应该算是最早的文学训练了。后来迟子建说:“我觉得图书和大自然对我的帮助很大。”

  学者肖云儒的高考比较特殊,“那时中国人民大学是在高考之前提前考试,我是提前考试,被录取了,被录取以后,就不能再参加高考。人民大学的高考和其他高考不一样,题目很少,每一门不到十个题目,重分析,重个人的理解,没有太多的死记硬背的题目,而这恰好跟我的特点相符,我记忆力比较差,比较善于理解问题,可能就这样占了便宜吧。”肖云儒说,他觉得这样一种考试很好,题目看似简单、很少,但就在回答、分析和理解当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深度和特点,比起那些死记硬背的题目,更能测定一个人内在的水平。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2023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