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岁时,汝阳县的汪占法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双手萎缩得厉害,双腿不能行走。
30多年来,他一直用小板凳当“腿”,腾出手做各种家务,连初中都没读完的他依靠顽强的毅力写散文、剧本、相声,作品数次被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信息广播电台采用,原创剧本《故乡情,园丁梦》被行家推荐到河南省戏剧研究院。
“初夏时节,布谷鸟的声声啼叫,催落了一街两行雪架似的刺槐花。芬芳醉人的槐花的清香诱我艰难地挪到商店门口。远远就望见我那70多岁的老母亲又给我送饭来了。轻盈洁白的槐花,飘啊飘的,轻轻柔柔地飘落在母亲那微驼的肩背上,落在她手里端着的热气腾腾的饭碗里”
2014年12月底,网友“丫丫”在洛阳网“洛阳社区”发表了一篇题为《母爱,母爱》的帖子,引起不少网友关注。
1月24日上午,在汝阳县蔡店乡郭村一个简陋的农家小院,《洛阳晚报》记者见到了《母爱,母爱》的作者汪占法。
汪占法的迎客方式有些特别:蹲在地上,左手拿着一个小板凳当“腿”,一步步向前挪。汪占法将记者引入屋里,从薄薄的被褥下翻出一个厚实的档案袋,小心翼翼地抽出厚厚一沓采稿通知单。采稿通知单的发件单位分别是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信息广播电台等媒体,收件人一栏无一例外写着3个字:汪占法。
采稿通知单背后,是汪占法坎坷的经历。在32年前,14岁的汪占法还是一个刚上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梦想着有一天能够考入大学,可是,突如其来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粉碎了他的梦想。
在汪占法休学之后,他的母亲用架子车推着他四处求医。最终,他的病情得到初步控制,可是,他全身肌肉萎缩,双手严重变形,双腿不能站起来。
为了减轻疼痛,汪占法那时养成了听广播的习惯,他特别喜欢听散文、诗歌等节目。听得多了,他开始学着创作。
对于没有多少文化的汪占法来说,创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他说,那时自己几乎每天都会坐在院子里,靠在桌上认真看上几个小时的工具书。
有一年夏天,他的病情特别严重,根本坐不住,胳膊也抬不起来,母亲又要外出打工,他就让母亲在院子里铺一张凉席,自己侧躺在上面,把课本靠在树上,靠风的自然吹动来翻书。“难以相信是吧?我那时候一等就是好长时间。”汪占法笑着回忆。
凭着这样的毅力,汪占法自学完成了高中的课程,还写了散文《春天里的思念》《夏夜情思》以及3000字的通讯《看村戏的收获》,他的这些作品先后被多家媒体采用。
“您的散文清新秀丽,淳朴可亲,展现了一股浓浓的感情,给人以美的启示。”在一封落款为河南信息广播电台戏曲组的来信中,对方写下了这样的线小板凳当“腿”,种菜、扫地、做饭全不误
从母亲推车带汪占法看病那天起,他就下决心不能做一个废人,一定要学会“走路”!于是,他把两个小板凳并在一起,先扶稳第一个凳子,再挪第二个凳子,如此往复练习了1年多时间,终于可以借助两个小板凳从屋里“走”到院子,又“走”到大门外。过了32年板凳当“腿”的生活,现在,汪占法已经能够熟练地用一个板凳“走路”,腾出另一只手做其他事情。
虽然半身残疾,但是他不仅将自己拾掇得清爽利索,院子和屋里也干净整齐,屋里散发着淡淡的花露水味儿。
这么多年来,他养过猪、蝎子,还在村口开过杂货铺。如今,他和85岁的母亲住在一起,靠每天打点儿零工维持生计。
为了省钱,汪占法在院子里种了菠菜、生菜等蔬菜,每次做饭拽一把。“每天我出门之前,先给我妈做好土豆菜,面条也放到她能够着的地方。”汪占法说。
汪占法的房间里有一件特殊的物品:电脑。“买不起新的,这是我攒钱买的旧电脑,为的是让我妈能看地方戏,我能进行写作。”他说。汪占法的姐姐不愿意看到弟弟这么辛苦,曾经劝他:“在家待着就中,咱家会没有你一碗饭?”“我不愿意别人可怜我,我活着不是为了只会吃饭,还要活出一口气!”汪占法告诉姐姐。
靠着这样的精神支持,他临摹字帖,用“鸡爪一样的手”写出了潇洒隽秀的字;他从鼓舞残疾人自强不息的角度出发,创作了《李豁子新传》《故乡情,园丁梦》两部共计20万字的剧本,后者还被行家推荐给河南省戏剧研究院;看到网上报道有人缺衣少穿,他攒钱购买棉鞋交给热心网友代送
在洛阳网“洛阳社区”里,不少网友都知道“冰谷梅翁”这名网友的真实身份是汪占法。由于打字只能用右手食指一个一个地敲击,从注册到现在,他只发表过6篇原创网帖。他的每一篇网帖后面都有不少网友跟帖留言,大家纷纷用“文笔好”“感人至深”等语言称赞他的作品。
“我有两个心愿,一愿有朝一日能站起来,背背我的老母亲,哪怕只有一会儿的时间;二愿有人能给我指导指导剧本,让我进步得更快一些。”汪占法说。(记者 李岚 通讯员 孙丽娟/文 杜武/图)
命运夺走了他的健康,却夺不走他对生活的热望。他靠写作生存,既有物质上的所得,又有精神上的收获。这样的人生令人唏嘘,令人震动:他唤醒我们麻木的心灵,促使我们行动起来,重拾曾经的理想;挥动倦怠的手,重绘生命的篇章。
疾病是可怕的,但他使疾病望而却步;生活是残酷的,但他使生活绽开美丽的笑容。这一切,离不开他那颗坚韧向上的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