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个鲜红手印”的感人故事

2018-07-07 12:24:38  阅读 134 次 评论 0 条

  原标题:“64个鲜红手印”的感人故事 本报记者 罗 珺 两年前初秋的一个傍晚,王斌云和工作队员去乡上

  两年前初秋的一个傍晚,王斌云和工作队员去乡上报有关数据,闲暇之余,他打开手机翻看微信朋友圈,突然看到村党支部书记发了一张全体村民按鲜红手印的申请书的照片。他拿起手机赶忙打电话询问村支书,才知道原来这是村干部与村民们想要极力挽留他的“申请书”。

  “那64个鲜红的手印,承载的不仅仅是村里厚重的党群干群关系,更是台集村的群众对我们扶贫工作的肯定和信任。”看着摁有六十四个红手印的申请书,王斌云感动得有些不知所措。

  为了回报群众的这份深情厚意,王斌云和驻村干部最终决定要继续留在这座小山村,继续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作为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庄乡台集村的,海东市广播电视台的王斌云带着组织赋予的脱贫攻坚使命,面对干旱贫瘠的土地,面对贫困群众渴望的眼神,和扶贫工作组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管理,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带领台集村广大群众奔走在幸福的康庄大道上。

  去年9月,王斌云因胆结石手术住院。台集村群众知道后,他们拿着鸡蛋、清油和营养补品,有的到医院看望,有的跑到王斌云在乐都的家里。“就在那时,我被他们朴实的行为打动,我也想好了要继续为台集村服务一年。”王斌云说。

  今年4月,全省扶贫干部大轮换,王斌云主动申请继续驻村扶贫。到目前已经在台集村驻村扶贫2年零9个月,而台集村也在王斌云的努力下于2016年脱贫,现进入巩固阶段。

  最初接到扶贫驻村工作的任务后,王斌云觉得责任重大,于是他提前行动,加班加点,详细了解台集村的基本情况。台集村全村共168户村民,其中近一半村民在异地谋生,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村民思想观念滞后,生产单一,没有发展后劲。王斌云一边了解,一边在脑海中谋划着台集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方案。

  扶贫先扶志。如果理想信念、价值观缺失,那么物质扶贫“扶得了一时,扶不了一世”。为此,在确定低保贫困户时,王斌云积极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商定了台集村低保户准入条件,并严格按准入条件进行精准识别。

  为低保,王斌云和村民白旭吵了七天架。白旭是台集村三社人,全家5口人,2015年对于白旭一家而言是比较开心的一年,毕竟羡慕已久的低保待遇得到了享受。好多年都是外出务工,不管务工好赖,在别人的眼中外出了就是挣钱了,他一直申请低保,但由于外出务工时间多,总是评不上。

  为了评低保,2015年白旭全家决定不再外出务工。“可是,我在精准识别中,正确识别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贫困户中再次评选低保户,出台公布了‘台集村低保户准入条件’,其中第一条‘家庭劳力不足40%’就将白旭一家挡在了低保户门外,他家可算是100%的劳力。”王斌云讲述着。

  等到评选结果公布,看到刚评上一年的低保被取消,白旭坐不住了,去找王斌云“闹”:“为何别人吃低保好几年才换一次,我刚评上一年怎么就要换掉?”白旭找王斌云狡辩了好多天,那几天他俩整天都处在吵架的状态。

  好在白旭也是个明理之人,经过扶贫工作组详细介绍国家政策,以及重新评选的原因后,他知道自己错了,并在第一时间说服家人,同时还在村里开始宣传讲解政策,向有情绪的群众做工作,在他的帮助下,台集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开始有序进行。

  “也是从那天开始,我把他‘聘请’为台集村的政策宣传员,只要村上有聚会活动,就能看到他的身影,也能听到他宣传精准扶贫政策的声音。他最经典的话就是质问群众‘你给国家做了什么贡献,你的孩子一出生就交给了,上学免学杂费、免书本费还有营养补助,住校还管饭;考上大学给奖金,考不上大学提供免费培训;种庄稼不纳粮倒给补贴;到你老了,又给养老金,生活保障金!你的儿子孙子给你给了多少!’他这样一说,村民们也都没有了怨言。”看到村民们思想上发生的变化,王斌云感到欣喜。

  为了彻底改变群众的脱贫观念,除了像白旭一样认真做思想工作外,每次全村大小会议,王斌云都会精心准备一些全国、全省脱贫致富典型说给他们听,通过倾听别人的脱贫致富故事,让全村群众树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产业发展是撑起全村稳定脱贫的脊梁。为此,王斌云在往年的基础上又在今年年初争取到小型粉碎机90台,户均一台,提高了农户饲草的利用率;督促完成春季覆膜玉米种植任务,做好了养殖业饲草料产出工作;争取到的90万元发展资金已经立项实施当中,25户非贫困户的牛棚和81户的草料房修建接近尾声,近期可完工验收;注册成立民和穆丰养殖专业合作社,将全村村民吸纳为社员,以提高全村养殖户抗风险的能力。

  将近三年的精准扶贫,王斌云最清楚为群众服务为老百姓办事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才能做好农村的事。习总书记说脱贫攻坚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现在王斌云对习总书记的这个提法有着高度的认同感。

  “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做好农村工作,首先就要了解农村,知道农民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引导群众走上准确的产业发展道路。正所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要求我们到农村去学习掌握经验再去指导农村发展,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不会出错不走弯路。”

  “我入党二十三年,以前在单位上下班,工作用心,拿了很多的奖,也获得过优秀党员的光荣称号,但就没有像现在一样因自己是一名员而自豪过!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我的工作得到了台集村群众的认可。”现在的王斌云,已经对扶贫工作有着很深的感悟。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2053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