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伶俐的中学生们为何干出蠢事? 莉迪亚的故事(续

2018-07-10 06:48:24  阅读 130 次 评论 0 条

  在《无声告白》一书中,正值青春年华的莉迪亚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给家人留下家人巨大的悲痛与反思。作为读者,我们可能感叹父母的关爱为何变成孩子的沉重压力,使莉迪亚走向极端;但作为家长,面对敏感矛盾,有着无尽烦恼的青春期,怎么做才是好呢?

  他们不甘寂寞、不甘落后、不甘失败,不愿被指挥,不愿再做妈宝乖孩子了。但是世界不都是按照他们的意愿运转的。他们要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可能会不尽如人意;有很多想法,却可能没有时间做自己愿做的事;有一天又忽然发现自己相貌平平……尽管如此,他们仍然羡慕、向往被异性吸引。怎么办?就想办法招惹注意吧:穿点奇装异服,吹牛撒谎,帮同学作弊……

  詹森医生(Frances Jensen),也是美国宾州大学医学院神经系的教授和系主任,在接受《教育领导》杂志访谈时披露,她出版《青春期的烦脑》一书的缘由,就是亲历了自己两个儿子的疯狂青春期:一个试图把头发一缕一缕染成红色,另一个在拥挤的车流中,无理地疯狂往没有车道的左面挤,造成车祸。

  从脑科学的专业视角,詹森医生说,青少年时期的大脑是人类大脑最富能量又最易崩溃的阶段。因为此时的大脑活动频繁,却没有成熟到可以完全理智地整理接收到的所有信息,做出正确决定。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平时聪明伶俐的中学生,却干出蠢事,如酗酒后驾车,出于友情帮同学作弊、说谎,等等。

  这时的青少年又很容易钻牛角尖,一味只朝着一个方向看。当他们终日焦燥,不情愿地被裹挟在纠缠不清的愁苦中时,他们就会被抑郁绑架了,怀疑自己生存的意义。当烦恼迷惑的程度加深,理不出头绪时,某些孩子产生自杀的念头以致草草地结束了生命。这些年来我听到过好几次我的师范生在谈到高中生自杀,家长、同学和老师们都心碎满地。

  中国的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最新大脑研究成果面前已经out了。青年人是可以学习、成熟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完全可能发生,只要青年人的道德价值观仍是正确的。

  孩子是家长们年轻力壮时的欣喜之作。希望家长们保持迎接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时的快乐初心,让孩子健康而且尽量愉快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家长没有权力给孩子加烦恼、增压力。尽管有虎妈虎爹的案例,但真正为孩子好,还是做放手的爸妈,让孩子过自己的人生吧。

  在我女儿进入大学后,我的博士导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提醒我:虽然现在打电话、email多了,但是不时地给孩子发个卡片、寄点小礼物,她会感到新颖和关爱。我照做了。效果还真不错。女儿离家上学几年,她不时会收到我的信件,有名人名言卡片、一张小剪报,有幽默笑话,有时是逗趣画片,女儿很高兴。当她毕业离校,我帮她收拾东西时,发现她保留着我寄给她的所有卡片和信件!

  期末考试前一周,大学生们忙于准备各科考试,常常彻夜不眠,这是他们的死亡周(Dead Week)。在那个时候,我曾给女儿寄过几次几美元的小玩具,如蹦球、小飞碟枪、小魔术游戏。当她和同学准备考试累了的时候,拿出个玩具,几个同学疯玩儿一会儿,傻笑一会儿,挺开心,放松了考试压力。

  第三,再请家长不要忘记写作的力量。这个手机时代,交流速度快了,简短了,但也让许多人丢掉了一个好习惯--书写。家长和孩子意见不合时,不要急于表达出来,不要被几句短信误解了,甚至伤害了彼此的感情。尤其当家长发现孩子情绪有大变化时,必须要面对面坐下来,细细亲切交谈。家长沉住气,先记点心理笔记,把思路清理,再和孩子交流。这样,讲话内容明晰,少啰嗦,占时少。孩子总爱对家长说:这样的话,你己经讲了许多遍了。记笔记再交流,可以让家长自检,少说废话,少重复自己的话。

  亲子交流是为了帮助孩子减压,也是帮助孩子学会如何自己减压。一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在自己和孩子都平静时,轻声细语,亲子间互相问问题,一起分析不开心的缘由和探讨解决的方法,为孩子的大脑全面健康发展铺路。另一方面,也应该鼓励孩子勤于把烦恼一一记下,有助于梳理真正的烦恼缘由。如此坚持下去,孩子们学习了排除烦恼的方法,这是家长赠给孩子受益终身的利器。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2075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