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写就时代的精彩答卷

2018-07-10 06:54:48  阅读 116 次 评论 0 条

  2018年5月29日,孟州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的同学们以自信乐观的心态迎接高考。(资料图片)

  “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习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掷地有声,意蕴深远。

  时间忠实记录了奋斗者的足迹。1978年到2018年,发生在中原大地上翻天覆地的巨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见证。与此同时,深化改革开放是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关键一招,一亿中原儿女将拿出再出发的决心和勇气,把改革开放这项艰巨的事业接力干下去。

  40年,岁月流转,风云激荡。本报今起推出“改革开放40年·风云录”专栏,选取时代大潮中那些奋勇争先、坚毅前行的“浪花”,用带有历史景深的笔触,梳理我省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继续做好改革开放这篇大文章,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培植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它和一代代人的青春与梦想相连,它和一个个家庭的希望与期盼相连。它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它与社会同发展共完善。它就是每年夏天最热的词汇——高考。

  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我国的高考制度已走过40余年的风风雨雨,许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那些难忘的经历,最终汇成了民族的记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从包分配到鼓励自主创业,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综合素养立意,高考改革一直在回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一直在向着更加完善、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一直在朝着以人为本、更加公平的方向努力。

  回望来路,高考改革不仅助力更多年轻人人生出彩,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和加速器。

  1977年,关闭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恢复高考的消息迅速传遍城市山乡,点燃了多少年轻人心中理想的火焰。新华书店门口排起了长龙,尘封已久的课本被重新翻了出来。把失去的时间找回来,把淡忘的知识捡起来。回忆当年,很多人由衷感叹“1977年的岁末不是冬天,而是一个民族重新高扬崇尚知识、尊重人才旗帜的春天,是一代人靠知识改变命运的春天”。

  那一年,全国570万名考生从山村、渔乡、牧场、工厂、矿山、营房和课堂奔向考场,喜迎人生的机遇和挑战。

  那一年,河南考生有70.59万人,不少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同挤“独木桥”,最终9374人喜圆大学梦。

  “1977年12月7日,我骑车18里到公社参加高考,夜里睡在大礼堂专门为考生准备的麦草铺上。大家兴奋得睡不着觉,竟然半夜爬起来演开了节目。”河南大学1977级校友、作家孟宪明忆起当年,仍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他说:“考上大学对我本人来说很重要,对我们村也很重要。

  在我考上大学之后,我们村的孩子才逐渐把上学当成一件重要的事,后来村里不但有了大学生,还有了硕士生和博士生。”

  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星光也是当年的幸运儿。1977年参加高考前,他还是获嘉县一个机械厂的工人。“就是这张小纸片,见证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拿着那张颜色泛黄、珍藏了40多年的准考证,王星光说。

  个人的幸运,源于那场伟大的改革。1977年8月初,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1年的高考制度。当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

  历史证明,恢复高考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它不仅是一代人改变命运的里程碑,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转折点。

  如果说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序曲,那么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就是改革浪潮汹涌向前的佐证。

  40余年来,高考制度紧随时代脚步不断改革,在人民群众的期待中探索前行,在国家发展的需求中与时俱进。

  说起河南的高考改革之路,被誉为高招“活字典”的省招办原新闻发言人郑观洲如数家珍:1978年采用全国统一的文理分科考试模式,上世纪80年代至1993年采用文科6门、理科7门的考试模式,1994年至2000年实行“3+2”文理分科考试模式,2001年到2003年实行“3+大综合+1”考试模式,2004年起实行“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考试模式……

  “无论怎样调整,高考改革的核心始终是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以‘公平’和‘科学’为标准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郑观洲说。数据显示,40多年来超过1.3亿人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1983年面向农村和艰苦行业定向招生,到2012年实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再到2015年为残疾人参加高考提供平等机会……高考回应着百姓关切,不断朝着更加公平的方向努力。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高校扩招以来,农村考生上大学的几率稳步提升。据统计,1982年城市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农村考生的5.7倍,到2010年时两者已基本持平,越来越多农村娃由此开启崭新的人生。

  济源市轵城镇西轵城村的史采全老人感慨地说:“1982年我的小儿子考上了大学,那年全村才出了两个大学生。我想都不敢想,一个农家子弟毕业后直接分配去了北京。谁知,让我想不到的事情还在后头呢:从1993年我的大孙女上大学开始,我的4个孙子、4个孙女全都上了大学,有俩孙子还出国留学了。”

  老人平时朴素内敛话不多,可是一提起他家的大学生,话不由得就多了起来:“我的儿孙们从我这个老院子里走出去,现在有的在郑州、有的在成都、有的在北京,还有的在澳大利亚。这好日子,都是上大学上出来的!”

  2017年高考,我省共有72.85万人圆了大学梦,录取率为84.14%。

  高考录取率的提高,是高等教育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证明。在这时光的隧道里,总有一些里程碑式的事件镌刻在我们的记忆里:2000年7月,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郑州大学,原河南大学、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河南大学;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榜上有名。“这既是两校实现质的飞跃的历史契机,也是带动全省高等教育全面提升的重要抓手。”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长张占仓说。

  高考录取率的提高,离不开相关部门的努力。为了满足广大考生上好大学的愿望,省教育厅、省招办多次赴教育部汇报工作,争取支持,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和兄弟省市沟通交流,今年就组织开展了“江苏好大学”联盟在豫招生宣讲活动、港澳高校和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招生推介会、全国13所著名高校河南招生联谊会等活动,为考生、高校、中学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等教育的普及和个人价值实现渠道的增多,高考如今已不再是决定前途和命运的唯一出路。“我爸‘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经历,对我来说更像一个励志故事。高考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只是一种选择,我相信只要有梦想,人生出彩的路有很多条。”今年参加高考的“千禧宝宝”卫梦坤说。

  习总书记曾经寄语青年朋友:“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高考作为梦想和奋斗的代名词,永远承载着青年学子为梦想而拼搏的精神,寄托着国家和民族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它永恒的精神意义,已远远超越了考试本身……(记者 史晓琪)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2077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