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重庆市教委提出实施减负提质的“1+5”行动计划,其中“1”指开设实践大课堂,学生通过实践课堂学习手工制作、劳动技能等生活基本知识;“5”是指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计划、阅读行动计划、书法教育行动计划、演讲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以及英语能力提升计划。
作为重庆教育的一面旗帜,重庆一中率先行动,践行“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的办学思想,探索和创新卓越课堂,放飞教育梦想。语文、英语、历史、科技、美术……不管是哪个学科,老师们都以自身个性而特殊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在创新中提升实践能力,实实在在地为学生减负,扎扎实实地提升教育质量,为我市中小学“减负提质”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在重庆一中寄宿学校教学楼前的电子屏上,滚动的显示着一些励志的标语,如“雏声嘤鸣,导师垂范”、“常怀感动之情,常为感恩之行”、“欲治身,先治心;欲责人,先责己”、“问候如诗充满关怀,感激似歌饱含精神”、“有志者有千方百计,无志者感千难万难”等,这些标语都出自重庆一中初中生原创之手。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自写“名言”,以其影响自身,并影响他人,积极向上。学校在初一、初二年级开设了书法课,要求学生坚持练字。
重庆一中初中语文组教研组长陶益普介绍,学校语文学科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学校做了多种尝试。课堂上,学生有课前3分钟的展示时间,向班上同学讲解成语故事、新闻等话题,“学期里,每个学生轮流上讲台演讲,当然,台上3分钟,台下深功夫,他们都会仔细做准备。”陶老师介绍,语文组还会经常组织辩论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等,通过这些实践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等。
“书是学生学习语文时的良师益友,语文学科,就得多阅读。”陶老师说,学校每年四月在师生中开展“读书节”活动,并定期在学校读报橱窗开设专栏,轮流刊登老师和学生的美文赏析,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陶老师所带的班级,他们还开设了文学欣赏课、读名著、评名著等校本课程。此外,还鼓励学生自办杂志,每个学期都有不同的主题。
初中语文组还编写了《千古重庆一卷书》、《淡墨留香》等校本教材,从重庆地域文化国学类古诗文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come here,the pen is very cheap,you can buy it ……”这是重庆一中初一年级的一次义卖活动,所有学生都用英语沟通、交流,做买卖。所得金额将通过慈善机构捐出去。活动中,同学们拿出自己不再使用但完好无损的旧物售卖,吸引了许多学生的关注,不少人加入进来,用英语讨价还价……
初一英语备课组组长张俊霞说,要学好英语,就不能脱离生活,“英语义卖”是年级的一次尝试,通过富有意义的活动,能锻炼学生的英语交流和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心,以及他们的临场应变能力。
事实上,类似的教学手段常被张俊霞运用,她也善于将教学与实践活动以及班级德育贯穿融合。如在一堂英语写作课时,要求同学们写出参观博物馆后的心得体会,其中两篇文章,一名同学充满欢乐、惊喜,另一名同学则觉得博物馆很没意思。就是这两个具有对比性的小细节,张俊霞将其抓住,深入学生内心,用英语与他们交流,从而挖掘出各自的一些背后的故事。最终,这堂课不仅教会了孩子如何写英语作文,更让学生受到了德育的洗礼,还鼓舞了他们在学习中的斗志。又如,学校由于生态好,班上来了一只小蛇,张俊霞发动大家进行英语交流的现场讨论,该如何对待这只小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爱心;学校池塘里的蝌蚪变青蛙了,青蛙却不受人待见。张俊霞便在英语课堂上,让学生站在青蛙的角度思考,使学生的态度和心理变化豁然开朗。还如,鼓励学生写英语日记,尝试英语思维的思考习惯,在实践中构筑英语的生活环境。
“照本宣科是讲不好历史的,学生从历史中学到的也不仅仅是过去的那些东西,我希望他们从中获得对价值观、人生观有益的东西,也希望他们能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得到各方面的实践,提升更全面的能力,比如阅读能力,比如团队协作能力。”王伟民是重庆一中寄宿学校初二(16)班的班主任,他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历史,认知世界。
王伟民给我们提供了一份A3纸型的小报,这是对一堂涉及抗日题材的历史课程的还原,上面分版块呈现出不同的话题,包含“我与历史”———说一说、“抗日英雄———杨靖宇”———讲一讲、“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连一连、“义勇军进行曲”———唱一唱、“歌乐山抗战游记”———写一写等内容。看似一张简单的纸,里面几乎囊括了各种形式的学习,考察学生的唱、说、读、写、议等各方面能力。如“歌乐山抗战游记”,通过结合历史与现实,让学生在户外游走的实践中更加深刻的了解抗日的相关史实,并通过让学生写出心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的作文水平。
然而,“这些都不是一个人完成的,需要班级社群的学生分组完成。”据王伟民介绍,历史课上这份特殊的历史报,不由谁单独完成,而是集合班上各社群小组的共同智慧,目的是为促进大家共同进步。
“班级社群”是重庆一中正在探索的班级管理模式。从2011年开始,学校在初中和高中各选三个样本班实验,进行小组合作改革,以班级管理为突破口对已有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班级社群包含了学习小组、生活互助小组、家校互动小组三个维度。样本班的教育教学任务都不再下发到每一个学生,而是以班级社群为单位。每个班级社群成员有4-6名,成员学习成绩各有差异。社群与社群之间通过竞争与联谊实现交流,社群内部成员之间通过合作、竞争、支持、自律与约束、肯定与排斥实现最终的共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重庆一中高三年级学生毛婧琦在今年5月获得“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后,谈到自己的梦想:升入理想的高校,沿着科技的道路实现自我价值!
毛婧琦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强烈的进取精神,学习成绩优秀,进入高中以来一直位列年级前20名,2012年获得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拔尖人才”资格。她注重培养自己综合素质,爱好广泛,曾取得跆拳道、钢琴等级证书。专注科学研究,2011年她参加科技创新课题研究项目兴趣浓厚、态度端正,在课题研究中不畏辛苦,多次到城口县进行课题野外实地考察,养成了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撰写的研究论文《亿万年岩石中的地球故事———重庆海百合茎灰岩初步研究》在2012年8月获得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先导基金专项奖和Intel英才奖,2012年4月获第27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这样典型的个案在学校还有许多。她的辅导教师告诉我们,通过系列科技活动和各项比赛,引发了毛婧琦对科技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了她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愿她能插上科技的翅膀,遨游在浩瀚的知识天空,奔向美好的未来。
重庆一中是重庆最早开设科技课的学校之一。每年11月,学校都会举办声势浩大的“科技活动月”。为了上好科技课程,重庆一中自主编写并出版了《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学习指导———智能机器人》、《信息学奥赛辅导教程》等校本教材。科技课上,老师还会用十分钟来讲解新的科技事物如云计算、黑匣子、CDMA等,甚至包括一些最新的科技理念和未面世的产品。“就是想让学生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付静介绍,“无叶风扇”上市时,有学生专门找到她说,“付老师,你前年给我们讲过的无叶风扇,现在在市场上才开始卖哦!”
“科技教育并不是为了多培养几个能为学校夺取科技大奖的学生,而是让科技知识更加普及,让大部分孩子心中埋下科技的种子。”校长鲁善坤说,学校科技教育团队一直秉持这样的理念,而这,无疑是承袭了重庆一中“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的办学思想。
事实上,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心中扎下了科技的根,他们开始从模仿到创造,发明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如小发明课,同学们大胆想象,动手发明,于是,如“污水处理器”“冰箱热能干预柜”等小发明小创作,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了科学,从而培养其科学素养和创造精神。
在重庆一中寄宿学校的一堂美术课上,陈瑜老师正在为学生上《我的小天地———立体纸模型》这一单元的内容。放眼看向学生的课桌,几乎每张桌子上都摆着不同形状的立体纸模型,每个模型都是一个不同风格的家……整个课堂俨然一场立体纸模型作品展示会,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讨论。
据陈瑜老师说,《我的小天地———立体纸模型》这一单元的课程内容与家居设计紧密相关,为了学生能设计制作出极具个性又非常鲜活的立体纸模型,她启发学生从预习环节就动手实践,如拍一张自己家中最满意一角的照片,让同学们畅想自己最喜欢的家居布置风格,并开设专门的环节,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充分交流、讨论,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激情得以调动,都在课堂上跃跃欲试,展示自己梦想的家具布置……”
“一成不变的绘画材料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绘画过程中,求异、好奇很重要。”陈瑜认为,美术学科的教学需要不断创新。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她会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发现并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如油画棒、水溶彩铅、荧光笔、色卡纸等;她也会故意给学生设置难题,如“不许使用我们现有的各种笔而要求表现线条图象”,这样一来,有的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橡皮擦擦出的橡皮条有着好看的肌理效果,而且有丰富的柔韧度可以表现线条图象;有的学生发现用皱纹纸拧成绳状,再擦上各种颜料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她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废泡抹、旧挂历、纸盒、老树皮等制作剪贴画,用刀、吹塑纸、水粉颜料制作版画,用拉罐筒、纸杯做龙、做椅子等手工。“学生对新材料很容易产生兴趣,不同的材料表现出来的特殊效果则让他们惊叹不已。”陈瑜正是抓住这点,用实践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精神,让丰富的想像力在他们的新材料中犹如泉水般无止境地流出,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制作一本初一回忆录、制定一份旅游计划书、做历史大事件年尺、用种子粘贴成一幅图画、记录自己快乐的暑假生活、制作自己的第一本书……
这些充满创意又好玩有趣的事情,来自于重庆一中初2014级的暑假作业。这份作业目录分为“知识的宝库”、“实践的佳园”、“艺术的殿堂”三部分,除少量语、数、外习题之外,大多为音乐、美术、体育、科技、写作、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内容,还原他们一个多元真实、快乐幸福的假期生活。
参与假期作业设计的老师介绍到,创新假期作业的想法既来源于重庆一中“发展性教育”的办学传统,又受到了市教委“减负提质”的启发。“假期就是要让学生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回归自我,这正是设置多样化假期作业的宗旨。”
目前,重庆一中各教研组都精心设计了寒暑假各学科的校本作业、定时作业和消化作业,由单一的笔作解答习题改变为口答、操作、撰写小论文、制作模型、实践调查等多样化的作业,尽量做到精炼、有效和针对性。这让学生既能轻松度过寒暑假,又能在社区、社会、自然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实践,从而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重庆市教委提出的“1+5”行动计划,对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视,是减负提质的又一重要举措。实践课程的开设和卓越课堂的建设,有利于增强中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庆一中在发展性教育观的指导下,进一步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三·三模式”的内涵,“三·三模式”即“三大课题”、“三种课堂”、“三类平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大课题,包括了学生在成长发展中所需要的一切要素;“班级小课堂”、“学校中的课堂”、“社会大课堂”三种课堂拓宽了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实施空间;“讲台”、“展台”、“舞台”三个平台的建立,改变了原来单一的评价模式,让学生得到多元化的发展和评价。这就诠释了卓越课堂的创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我们相信,在这个系统且完善的实践舞台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收获的不仅是学习能力,更有包括情感、价值观、创造力等因素在内的综合素质,从而进一步了实现“发展性教育”的办学梦想,为学子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圆中考、高考之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