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专门为读书设立了【36氪领读】栏目,筛选一些值得读的书,并提供一些书摘。希望你手边有一本称心的书,让读书这场运动继续下去。
100多箱私人文件,全球111个档案馆的材料,8000余种、合计近40000页的资料……在基辛格的委托下,哈佛大学教授、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研究了海量此前从未公开的历史资料,向人们展示了1969年以前的基辛格——美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外交政策理论家。基辛格的思想资本有两个基础:历史研究和理想主义哲学研究。
这是一位知识分子的传记,但又不仅仅是一部知识分子的传记,因为在基辛格的思想演变过程中,研究和经验极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这是一部成长小说——既有哲理又带感情的教育故事。
基辛格所受的教育分为五个阶段:一,他经历德国,领略美国民主,后来以美国士兵身份回到德国;二,他在哈佛初步接触哲学上的理想主义和历史知识,并成为核战略领域的公共知识分子;第三阶段的他成为纳尔逊·洛克菲勒和肯尼迪总统的顾问,从华盛顿特区的政治现实中吸取了惨痛的教训;第四阶段的他三赴越南,意识到美国无法成为越战的赢家;第五阶段的他在巴黎学会了什么是外交欺骗,直到后来完全出乎意料地接到尼克松总统的任命,成为政府官员。
著名历史学家,博士,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米尔班克高级研究员,哈佛大学欧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哈佛大学历史系劳伦斯·A.蒂施讲席教授,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尼采高级国际研究学院迪勒-冯•弗斯滕伯格基金会杰出学者。
弗格森共撰写了包括《战争的悲悯》《罗斯柴尔德家族》《帝国》《文明》《基辛格:理想主义者》在内的15部著作,其中《基辛格:理想主义者》荣获美国外交关系协会阿瑟·罗斯奖。2008年,根据其作品改编的PBS系列纪录片《货币崛起》荣获国际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奖。2011年,其电影公司推出的首部长篇纪录片《基辛格》荣获纽约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弗格森荣获的其他众多奖项还包括本杰明·富兰克林公共服务奖(2010年)、哈耶克终身成就奖(2012年)、路德维希·艾哈德经济新闻奖(2013年)。除了每星期为《星期日泰晤士报》和《波士顿环球报》撰写专栏,他还创办了Greenmantle咨询公司并担任董事总经理,还是艾弗里资产管理公司Affiliated Managers Group的董事。他的新书《广场与高塔》于2018年1月在美国出版。
暨南大学翻译学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本科,天津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研究生,武汉大学中文系博士。曾在武汉工学院、武汉大学和汕头大学工作。多年从事英语和翻译教学,主要研究兴趣为语言学、语用学和翻译。译著包括:《海明威》《英语名家散文》《废墟中的大学》《平衡》《大颠覆》《自制美学》等。在《英语广场》等杂志发表译文80余篇。
毫无疑问,现当代既受人敬重又遭人痛恨的政治家自然也包括美国国务卿,而其中没有哪个人比得上基辛格。
1972年11月奥里娅娜·法拉奇采访基辛格的时候,还不是他功成名就的政治生涯顶峰。几年后,法拉奇谐谑地模仿当时杂志封面的口吻写道:
这是一个大名人、大要人、大福之人,他被称作超人、超级明星、超级德国佬。看似有矛盾的盟国他能撮合到一起,看似无法签署的协议他能签下来,他能让全世界屏住呼吸、安安静静,就好像所有国家都是他在哈佛教的学生。
此君令人难以置信、不可捉摸、无法忍受,他可以随时面见,随时造访克里姆林宫,只要他认为有必要,甚至可以深夜叫醒美国总统并到总统的卧室汇报。这个人怪里怪气,戴一副角质边框眼镜,詹姆斯·邦德往他身边一站立马会显得索然无味。邦德会开枪,会格斗,会从飞驰的汽车上一跃而下,他一样都不会,但是他会建议开战,会促成停战,自诩能改变世界命运,他也的确改变了世界命运。
1974年6月的一期《新闻周刊》封面的确刊登了基辛格“超级德国佬”的卡通形象,他一身超人打扮,紧身衣、披风一应俱全。接下来的几期封面把他描绘成“白宫地下室掌门人”“尼克松的特工”以及美国的格列佛—身边围满了代表“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小人国人物。《时代》杂志更为之神魂颠倒。基辛格在任期间至少上了15次《时代》封面。有一则介绍他的人物报道说,他是“世界上不可或缺的人”。
当然,以上种种说法都有一丝戏谑成分。有个笑线年年底就开始到处流传:“想想吧,要是基辛格死了会怎么样。尼克松就成美国总统了!”复合词“尼克辛格”也时髦过一阵,暗示基辛格与尼克松平起平坐。1972年出版的查尔斯·阿什曼所著的《基辛格:超级德国佬的冒险经历》封面上,这位同名超级英雄衣衫不整,脸上的口红印道破天机。
玩笑归玩笑,当时基辛格的确是大名鼎鼎。在1972年盖洛普民意测验“最受崇拜的人索引”中他排名第四,1973年跃居第一。1973年5月,78%的美国人能认出基辛格,而一般只有总统、总统候选人、大牌体育明星和影视明星能拥有这种知名度。到1974年年中,根据哈里斯调查中心的常规调查结果,他的支持率已达85%,着实惊人。
美国所有的国务卿早晚都要接受查理·罗斯的专访。上查理·罗斯的访谈节目将近40次的只有基辛格一人,这还不算他在肥皂剧《豪门恩怨》和脱口秀节目《科尔伯特报告》中的戏份。美国所有的国务卿都上过报纸的漫画,只有基辛格有幸成为三部动画片(《生化怪人》、《辛普森一家》和《恶搞之家》)中的卡通人物。
但是,早在1972年,基辛格就非常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名气转瞬之间就能变成恶名。他宽慰奥里娅娜·法拉奇道:“我造成的影响,我是说公众对我的评价,对我毫无影响。”
我不想出人头地,也没去琢磨怎么出人头地。相反,如果你真想知道,说实话,出名不出名我根本不在乎。我一点儿也不怕失去喜欢我的公众,我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如果我受公众反应的干扰,如果我每一步都要算计,我将一事无成……我不是说自己永远都是名人。事实上,名气这个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
名气总是双刃剑,成名了也会被人嘲笑。伍迪·艾伦为PBS(美国公共电视台)录制了一档30分钟的“讽刺纪录片”,他在片中嘲弄基辛格,片名为“临危受命:哈维·沃林格的故事”。此前艾伦刚刚拍完《性爱宝典》,接着他匆匆忙忙写好剧本拍完纪录片,本计划1972年2月播出,不过险些因为政治原因被叫停。(PBS声称那年有竞选,不能播放该片,否则对其他候选人不公;实际上是因为这家政府资助的广播公司无法说服艾伦不对总统夫人帕特·尼克松的事情刨根问底,害怕惹恼了白宫。)
片子里有一幕很典型,艾伦扮演的沃林格打电话要求“查禁《纽约时报》。这是一份纽约式的、亲犹亲共的左翼报纸,那还只是体育专栏”。还有一幕,有人问沃林格如何评论尼克松总统的(真实)声明,即“我们要结束(越南)战争,赢得和平”。艾伦吞吞吐吐地说:“尼克松先生的意思是,就是,嗯,重要的是要打赢战争,同时要赢得和平;或者,至少是说,输了战争也失去了和平;嗯,或者至少赢得部分和平,或赢得两次和平,也许是失去几次和平但打赢一部分战争。还有一种可能,打赢部分战争,或者输掉一部分尼克松先生。”
沃林格:这个太夸张了吧,我想,我……我……喜欢漂亮女人,我喜欢性爱,不过,嗯,必须是美国式性爱。我不喜欢非美国式性爱。
沃林格:如果你感到羞愧,那就是美国式性爱。知道吧,嗯,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你感到内疚……感到羞愧,我认为没有内疚感的性爱是不好的,因为那样简直就成了快感。
PBS高管提出反对意见,说这部片子低俗。艾伦调侃道:“对于这届政府很难说有什么事不是低俗的。”
在尼克松总统下台之前,拿尼克松政府开涮老早就成了曼哈顿喜剧艺人的家常便饭。对基辛格来说,他在政府里的位置仅次于尼克松,所以也就成为仅次于尼克松的众矢之的—哪家媒体都一样。讽刺歌曲词作者汤姆·莱勒当时写的那些歌现在大多被人们遗忘了,但他有一句话另当别论。他说:“自从亨利·基辛格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政治讽刺作品就过时了。”
此前,法国歌手兼词作者亨利·萨尔瓦多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基辛格,黎德寿》,讽刺美越谈判毫无进展。漫画家戴维·莱文绘制的基辛格漫画也许最为辛辣,一共十多幅,其中有两幅连左翼自由派的阵地《纽约书评》也觉得太过分了而不敢刊载:一幅是基辛格赤身裸体,背后满是可怕的文身;另一幅画的是基辛格在星条旗床罩下,乐滋滋地强暴一名裸体女郎,而女郎的头就是地球。(维克托·纳瓦斯基不顾下属的抗议,在《国家》杂志上刊登了第二幅漫画。)
好像对于基辛格这个人物,仅仅提到他的名字,就会触动一代人集体意识中的某个痛处。约瑟夫·海勒1979年出版的小说《像戈尔德一样好》,主人公是已届中年的英国文学教授布鲁斯·戈尔德。这个戈尔德正在写一本书,那本书正是:《基辛格》。
戈尔德对他嫉妒得要命,这且不说,从基辛格成为公众人物的第一天起戈尔德就恨他,现在依然恨他。
艾瑞克·爱都为英国喜剧团体“巨蟒”写的歌虽然有点儿傻里傻气,但也说明大洋彼岸的英国人也有这样的体验:
整整一个时代都浓缩在麦迪逊广场花园的那一刻。那天,很多人一起观看了穆罕默德·阿里的拳击赛,赛后爱都和滚石乐队的罗尼·伍德在基辛格背后做“鬼脸”。基辛格一走,这两位英国艺人便“大声号叫,瘫倒在地上”。
有人笑话基辛格。有人见了他会发愣。法拉奇这么说他:“一条比冰还冰冷的鳗鱼。天哪,这个人怎么如此冷冰冰!”
整个访谈下来,他从未改变过那种面无表情的神态,那种严厉或讽刺的眼神,也从未改变那忧郁、单调、一成不变的语气。说话人的声音高一点儿或低一点儿,录音机上的指针都会随之移动。但是他说话的时候录音机总是没什么动静,我只好时不时检查机器,还好机器很正常。你知道雨水落在屋顶时的那种闹心的咚咚声吧?他的说话声就像那种声音。基本上他的思想也是如此。
要探访新闻领域对基辛格的报道,很多时候你都会碰到这种有关他情绪失常的话语。法拉奇接着说,他是“伯特兰·罗素所说的那种权力的最名副其实的写照:如果他们说‘去死吧’,我们就要死;如果他们说‘活着吧’,我们就能活下来”。他的行为准则是“神神秘秘,专制主义,利用尚未苏醒过来发现自身权利的民众的无知”。
有时候这种情绪失常便会演变成彻底的疯狂。在一大批网站上都能找到对基辛格莫须有的指控,它们声称要揭露比尔德堡组织、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三边委员会等组织的罪恶行径,据说这些组织都是由光明会成立的,旨在为“世界政府”实施邪恶阴谋。这些指控至少分四派:仇英派、偏执派、狂想派,还有极左民粹派。
仇英派的观点源自乔治城大学历史学家卡罗尔·奎格利的作品。奎格利认为早在塞西尔·罗德斯和阿尔弗雷德·米尔纳任职期间英国就对美国图谋不轨,而J. P. 摩根、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和《新共和》杂志是三大主谋。按前托洛茨基分子林登·拉罗奇的话说,亨利·基辛格“爵士”一直就是一个“有影响的英国间谍”(证据是他获得过荣誉爵位并于1982年在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发表过演讲)。
拉罗奇的同事也声称基辛格在哈佛的导师威廉·扬德尔·艾略特属于一个“顽固同党网络,他们通过文化和其他手段继续策动英国国内反对美国的战争”。其目的是“摧毁美国和任何在近似美国的原则上建立的国家,在此废墟上建立……一个新的‘黑暗时代’,将中世纪的封建主义推广到全世界”。该网络整合了三K党、田纳西州圣堂武士、圆桌会议、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查塔姆研究所)以及由基辛格主持的哈佛国际研讨会。
还有一种指责同样无凭无据,但性质更严重,直指基辛格是苏联间谍。加里·艾伦(约翰·伯奇协会成员、种族隔离主义者乔治·华莱士的演讲撰稿人)认为,基辛格不仅是“美国集权力、金融、政治三大影响力于一体的最强大势力洛克菲勒家族的代理人”,还是苏联克格勃组织中的分子,代号“博尔”。他混进白宫之后,就开展“阴谋活动”,“企图通过延长越南战争,达到让美国秘密进行单边战略裁军的目的”。
类似的指控也可见于一部名为《睡椅上的基辛格》(1975)的大部头著作,该书作者是极端保守主义者、反女权主义者菲莉斯·施拉夫利和退休海军上将切斯特·沃德,两人指责基辛格拿“全体美国人民做克里姆林宫的人质”。
说苏联人雇用基辛格在战后德国工作的奇谈怪论可以追溯到1976年艾伦·施汤在极右杂志《美国言论》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文章援引波兰变节军官迈克尔·戈乐涅沃斯基的证词,说基辛格曾为一个代号为ODRA的苏联反间谍组织效力。戈乐涅沃斯基的证词揭露至少有6名苏联间谍打入了西方情报机构,包括英国叛徒乔治·布莱克。布莱克在朝鲜战争中被俘后“变节”,造成至少40名英国陆军情报六局特工丧生。然而,对“博尔”的指控从未找到真凭实据,后来戈乐涅沃斯基自称是尼古拉二世的儿子、俄国王位继承人察列夫斯基·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于是就连他在神志清醒时说的话也彻底没人相信了。
彻头彻尾的狂想分子甚至连纪实性证据都不想拿出来。得克萨斯州记者吉姆·马尔斯的畅销书《秘密之治》认定基辛格参与了一场凭空想象的阴谋,其中涉及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三边委员会和共济会。同样,韦斯曼·托德·肖称基辛格是“新世界秩序的建造大师……依然在世的、甚至是历史上都排得上号的大恶人之一”。
莱恩·霍罗威茨断言基辛格参与了一起制药公司的全球阴谋,蓄意传播艾滋病病毒。这种断言似乎建立在把基辛格的名字进行字母数字分解的基础上(据说基辛格这个名字“可以解读为666”)。据艾伦·瓦特说,基辛格参与“艾滋病计划”的动机是想解决人口过剩问题,他还指责基辛格与伊斯兰极端主义抬头有关。
一名显然是精神错乱的女作者化名“布赖斯·泰勒”发表文章,一口咬定在她小时候基辛格把她变成了一个“精神受控的奴隶”,经常逼她按照倒序吃字母麦片,带她到迪士尼乐园“这是一个小世界”景点去玩。
最疯狂的要数戴维·艾克,他的“著名恶魔清单”里不仅有基辛格,还有阿斯特夫妇、布什夫妇、克林顿夫妇、杜邦夫妇、哈布斯堡夫妇、肯尼迪夫妇、洛克菲勒夫妇、罗斯柴尔德夫妇,以及英国皇室所有成员—更不消说布莱尔、丘吉尔、希特勒、戈尔巴乔夫和斯大林了。(喜剧演员鲍勃·霍普也列了一份清单。)在艾克眼里,基辛格是“光明会中最权威的幕后操纵者之一”。他不仅是“恶魔、精神控制者、虐童者、大规模屠杀和破坏性战争的首创者”,还是一个带有“爬虫血统的变形师”。艾克怕人们不懂,还解释道:“当然,我说‘恶魔’,是指这些人滥杀无辜。”
对这种胡说八道,没有一个正常人会往心里去。但是阴谋理论家提出的指控可就另当别论了,这些人说话可谓一言九鼎。霍华德·津恩在《美国人民的历史》一书中认为,基辛格的智利政策至少部分是在为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谋取经济利益。这种抨击一般都拿不出证据,只是无端地侮辱人。
在津恩看来,基辛格“动不动就向战争和毁灭王子屈膝投降”。电影导演奥利弗·斯通和彼得·库茨尼克合著的《躁动的帝国: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称基辛格是个“精神病”(诚然这是引用尼克松的说法)。“刚左”新闻学前辈亨特·S. 汤普森说他是“狡猾的小魔鬼,一个世界级骗子,说话有很浓的德国口音,位高权重,眼光非常敏锐,善于发现弱点”,还加了一句,“性变态”。
一家中间偏的网站最近指控基辛格插手了2001年9月的“炭疽事件”,当时炭疽杆菌被邮寄到多家媒体和参议院办公室,导致5人丧生。就基辛格研究而言,阴谋理论家和动画连续剧《冒险兄弟》的创作者一样,都为历史知识提供了宝贵资料;剧中主人公是“一个身穿黑色制服的神秘人物,随身携带一个医药包,还亲切地称之为‘魔法杀人包’……他就是亨利·基凶格医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