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奖获奖作者感言(组图

2018-07-19 04:41:11  阅读 112 次 评论 0 条

  烟花三月,美如画。昨天,第三届“朱自清散文奖”在扬州颁奖,5位作者同获殊荣。获奖作者张炜、马未都、祝勇、于坚现场发表了获奖答词。贺捷生因身体原因,未能如愿前来。她熬夜书写获奖感言,转达她的心声。

  本报今刊出评委给这5位作家的授奖词以及他们的获奖感言,“解码”他们的散文创作秘籍。

  在当代作家中,张炜的理想主义表达和知识分子气质卓尔不群。张炜呕心沥血,在“神性”和“人性”之间,一丝不苟地自觉甚至孤独地充当着“歌者”和“言者”。因此,张炜的散文是思想者的结晶。他以诗性的语言,自由自在的思考和表达,眺望着人文的理想国,融入乡土野地,满含真诚的热泪,成为了当代的行吟诗人和大地的守夜人。

  站在这里,我不免有点激动。我写作的历史,长达40年。40年来,我没有中断过散文的写作。我的虚构作品受到很多鼓励,实际上我写了600多万字的散文,几乎占据创作量的一半。尤其是这个奖,是以朱自清先生命名的,由中国最高文学刊物《人民文学》和中国文化艺术重镇扬州联合举办的,这样的设立别有意义。我讲过,扬州是出大文章、大艺术的地方,在这个地方领这个奖,对我是个很大的鼓励。作为一个现代的文明人,每个人都应该写一手好的散文。作为一个作家,如果能写好的散文,等于开车的人取得了驾照。今天,接受了“朱自清散文奖”,我从这回去,开着文学之车,继续上路。

  马未都的文章有古风,一石一木皆学问,一喜一嗔究根源,貌似信手拈来,却是珠玑满腹、机趣纵横。穷其理而推极致,是为学问,有学问而不卖弄乃为文高明之处。平淡藏三味,学问在其间,其文简洁、畅达、自由、亲切,物我兼得、有返璞归真之美。从古至今,无论散文文体如何流变,好文章须见情性讲义理,马未都的散文可见此文脉。

  获得“朱自清散文奖”,我感到意外。我自觉地离开文学界很长时间了,突然获这样的奖,心里有点忐忑不安。扬州是我经常来的地方。早年来扬州的时候,扬州交通没这么便利。第一次来印象颇深,是坐汽车经过轮渡,来到传说中的扬州。今天一看日历,还在农历三月里,心里非常高兴,“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我觉得扬州、朱自清、散文这三个词汇是一种绝配,反映了散文的精神,散文的传统,从先秦到汉晋,从唐宋到明清,乃至今天,散文作为文学的最长寿的形式一直延续着。我仔细想,散文比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有生命力。所以,我们希望今天的人无愧于散文这样一个伟大文学形式。

  父亲是一座雪山,仰望他,便看到了烽火铸就的巍峨;母亲是一片草地,走近她,便走进了热血浇灌的葱茏。古稀之年的将军作家贺捷生,深情追溯父母的戎马生涯和自己在战火中的成长历程,以温情而略带伤感、真实而接近雕刻的文字,抒写生命的坚韧与不屈,讴歌革命者的大爱与无私,探求民族的精神与信仰之源。这深刻隽永且风骨挺立的“红色书写”,无疑是当代中国文坛一种卓尔不群的独特存在。

  我能想象,这是个隆重的令人激动的时刻,也是作为一个获奖者心里向往的时刻,但非常遗憾,我是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这些日子身体严重不适,不能前来参加这个我心向往之的盛会,在此,向大家表示真诚的歉意,希望你们能原谅我。

  许多人都知道,我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有特殊的父母,跟着他们,我经历了许多苦难,也享受了许多光荣。我的许多文学艺术界朋友们都说,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我的特殊经历,我坎坷而不平静的一生,就是一部书,并鼓励我写出来。而且,我自幼喜爱文学,心里也有这样的愿望和冲动。但是,我长期从事党史军史方面的工作,只能断断续续地写下一些零零碎碎的文字。直到退下来,进入干休所以后,才有了相当宽裕的时间,得以回想往事把过去积累的文字整理出来。我的散文集《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就是这样的产物。想不到它能受到专家的肯定,读者的喜欢,并给予我第三届朱自清散文奖的表彰和鼓励。借此机会,请允许我对这次大奖的主办方扬州市委宣传部,扬州报业传媒集团,《人民文学》杂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借此机会,我还要诚心表白,这个奖对我太重要了,让我深受鞭策和鼓舞。因为,我上面说了,我是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视力因患白内障大大下降,未来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每当我打开电脑,望着屏幕,眼前常常白茫茫一片。我都没有信心再写下去了。不是没有东西写,而是要写的事,要写的人,实在太多了,让我望而却步。真的,这个奖及时给了我强大的动力,让我知道我的故事还有人听,我的经历还能给后人留下点什么。同时,我也感到,我还有责任继续写下去,还能写出新的作品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专家和朋友们对我的表彰和鼓励,将让我铭记在心,矢志不忘。最后祝大家快乐、幸福、安康!谢谢!

  代表作:《纸天堂:西方人与中国的历史纠缠》、《旧宫殿》(十周年纪念版)等

  祝勇多年来致力于散文的探索创新。他以当代人的视角重新照亮历史,关注历史潮流中的幽微人性,考察一个人与他所处的时代的关系。这使得他的历史叙事有着极强的命运感和温度感。凭借开阔的文学视野、深厚的学术素养、独到的发现能力,以及不凡的语言才华,其作品获得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等诸多相关学科的滋养,层次丰富,意蕴深厚,辞采丰赡。

  非常感谢把这个奖项颁发给我。特别是我听了邱华栋副主编讲述了评奖的过程后,更是吓出一身冷汗。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得知获奖的消息后,第一反应是什么?我当时没有反应。我现在回忆起来了,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惊讶,因为我写散文20多年,是一个基本上和各个奖项无缘的人,这个奖项给我很惊讶。第二我觉得这个奖非常公正,因为我经常以我能不能获奖来衡量这个奖是不是公正,这是玩笑。获奖感言我想到这么一个比喻,写作像什么呢?在座的各位大多是读者,而不是写作者,也很难体会写作者的状态和心境。我想在所有文艺形式中,写作是最寂寞的一种,也是最不具备表演性的。因为其他文艺形式,都有表演性,比如书法和绘画,一位书法家站在那里挥毫泼墨,我们觉得非常享受,绘画也是,更不用说歌唱、舞蹈、表演这些艺术形式。作为一个写作者,更多是在一个小房子里面,把自己封闭起来,面对一台电脑,所以一个写作者更多的时间不是面对大众,而是面对自己。写作者要忍受、面对很多人无法想象的孤独和寂寞,很多人的写作历程,都是一个孤独的历史,或是寂寞的历史。前几天拉美著名文学大师马尔克斯刚刚离去,他有一部非常著名的作品《百年孤独》,《百年孤独》写的是拉美的历史,我认为这也是每个作家自身的历史,因为每一个写作者都要面对差不多一百年的孤独。

  写作是如同参加一场拉力赛,更多的时候是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挑战,和非常漫长的、甚至是令人绝望的孤独,获奖意味着经过一段历程后,来到了加油站,加油站不仅能给精疲力尽的车加油,而且加油站的人对你报以掌声,或者对你竖起大拇指,或者给你一个微笑,对你的内心有很大的温暖和鼓励。这个加油站在写作历程中,可能是转瞬即逝的瞬间,很快就过去了,但是微笑和掌声会很长时间内,成为回忆的内容,让我更加坚定,满怀信心地面对剩下的旅程和孤独。

  于坚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散文创作也令人瞩目,从上世纪90年代的《棕皮手记》到近年的《相遇了几分钟》,于坚向我们展示了诗人的另一种言说方式:睿智、博学、平易、多言。《陇上行》和《印度记》,是他近两年的散文代表作,不但保持了早期散文那种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特点,还强化了在历史话语中发现日常性的特点。于坚的散文题材广泛,语言自由,心接古今。他将口语和书面语交替使用,使得他的叙述和描写,在体验和经验、现实和历史之间来回巡游、自由穿梭,堪称当代散文精品。

  我深感荣幸,谢谢各位评委,谢谢扬州。我认为,“朱自清散文奖”与扬州有着某种契合,这不仅因为朱自清先生是扬州人,散文在中国文明中是根基性的,只要拿起笔来,都是从写散文开始。扬州是古代中国生活的典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里包括扬州。“朱自清散文奖”在扬州的设立、颁发,在我看来,乃是中国文明21世纪走向复兴的重要迹象之一。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2159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