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及书影

2018-07-19 14:47:08  阅读 149 次 评论 0 条

  今年是著名学者、散文家朱自清先生(18981948)诞辰120周年。前不久,清华大学老图书馆举办了“最不能忘记的背影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

  朱自清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作家之一,留下了众多经典作品,《匆匆》《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因此,纪念展集中展示了不同时期的朱自清文集。除此之外,最引人关注的是,展览揭开了朱自清与清华大学老图书馆的一段往事:朱自清曾在清华大学任图书馆代馆长,留下了珍贵的购书批阅清单,他还向图书馆捐赠了不少他的签名本图书。

  通过以上这些图书,展示了朱自清不平凡的一生,也勾勒出一位出生于新旧时代之交、铁肩担道义的知识分子形象。抗战前运走图书馆珍贵书籍

  1925年,说不清的压抑和苦闷,蔓延到朱自清的内心。一个偶然的机会,朱自清的命运发生了改变。他的好友俞平伯介绍他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授。当年暑假过后,朱自清便一个人匆匆赶往北京。从此,他在清华任教二十余载,一直到生命最后。

  清华大学老图书馆工作人员焦阳说,对于朱自清在清华大学的历史,很多人都有所了解,但是对于他在1935年至1936年任清华大学图书馆代主任的历史,知之者不多。因此,本次展览就着重展出了朱自清在任代主任(代馆长)时的部分批阅清单。

  作为代馆长,朱自清在购书时也打上了自己文学趣味的烙印。朱自清是新文学的实践者,也对古典文学珍爱有加。因此,在购买的书单中,既有罗振玉

  朱自清性格温和,为人和善,对待年轻人平易近人。这次展出的一封信件,也展现了他在年轻学生中的受欢迎度。一位学生,写信给朱自清,陈述自己家境困难,并托朱自清先生帮他留意图书馆的工作,如有合适的岗位就介绍给他。有意思的是,十多年后,这位学生接过朱自清的“衣钵”,成为清华图书馆的馆长。他就是1960年的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史国衡。

  除了帮助图书馆购买经典的书籍,对于当时清华师生来说,朱自清最重要的贡献是保护书籍。1935年,时局动荡,日本侵略中国的步伐加快,平津一带危在旦夕,“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书桌”。时任清华图书馆代馆长的朱自清,未雨绸缪,准备将贵重书刊装箱和搬迁的工作。1935年11月19日,朱自清在他的日记中写下寥寥数语:“学校决心迁移各种物品,今晚开始包装书籍。”

  焦阳不无感慨,“今天我们在老馆书库里所见到的部分图书,就是当年曾经经历了南渡北归等诸多事件。它们饱经沧桑,它们也记录了一段难忘的历史。我们应为当时的图书馆负责人及老一辈图书馆员的巨大付出致以崇高的敬意!”编纂《中国新文学大系》诗歌卷

  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朱自清一生著作颇丰,在纪念展的实物展示中,朱自清的诗集和散文集占据了重要的比例。朱自清的诗歌和散文,在经过数十年时光的洗礼后,依然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焦阳也将不同时代、不同版本的朱自清文集分列展示。在当今出版的朱自清文集中,《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脍炙人口的篇章自然少不了,但实际上,朱自清最先是作为诗人引起世人关注的。

  1922年,朱自清、俞平伯等人创办了《诗》月刊,它开宗明义向社会声称这是新诗“向人们说话”的阵地。《诗》月刊发表了朱自清的很多新诗,也得到了许多作家的支持,沈雁冰、胡适、周作人都为它写过稿。《诗》月刊于1923年5月停刊,共刊出两卷七期。

  在停刊后,朱自清仍然坚持诗歌创作。1924年,朱自清第一本集子《踪迹》由上海东亚书局出版,内分两辑,第一辑收录诗歌31首,第二辑收录散文7篇,《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便是出自这本集子。郑振铎在《五四以来文学上的论争》一文中曾评价道:“朱自清的《踪迹》是远远地超过《尝试集》里(《尝试集》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也是胡适文学主张的自我实践)的任何最好的一首。功力的深厚,已决不是尝试之作,而是用了力来写着的。”

  1935年,郑振铎受上海良友图书公司文艺编辑赵家壁的委托,邀请朱自清编写《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的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分为十大卷,蔡元培作总序,《建设理论集》由胡适编选,《文学论争集》由郑振铎编选,小说分三集,分别由茅盾、鲁迅、郑伯奇编选,散文分两集,分别由周作人、郁达夫编选,戏剧由洪森编选。朱自清接受任务后,将五四以来新诗的各种选本借来阅读,还把清华图书馆存的新诗集都借了出来。他从七月中旬开始整理,历时一个多月终于完稿,最终,《诗集》共选59位诗人的408首诗。在写导言时,朱自清严肃认真的秉性,使得他仅写了五千来字,不过,正是他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使得这篇简短的导言成为新诗史上的重要理论文章之一。他把五四以来诗歌创作分为三派:自由诗派、格律诗派和象征诗派。这也是朱自清对新诗发展历程最为独特的见解。由作家转向国学研究

  在本次纪念展的展品中,还有《国文教学》《朱自清讲国学》等不同时代出版的书籍,这与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的执教生涯有极大的关系。

  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1932年,朱自清从欧洲游历回国后,被校长梅贻琦任命为中国文学系主任(西南联大期间,朱自清还担任联大中国文学系主任,后以身体为由辞去联大中国文学系主任和清华国文系主任一职)。这一年,朱自清也组建了新的家庭(1929年结发妻子武钟谦因病去世,1932年与陈竹隐结婚),朱自清在清华开始了新的篇章。

  这一学期,朱自清开设了“诗”、“歌谣”、“中国新文学研究”三门课,后又开讲“陶诗”和“李贺”诗,开始从事国学的研究。他在教学之余,还从事考证类的研究。朱自清深入研讨陶渊明和李贺的作品后,写下了《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疑问,纠正了一些不妥的说法。这是朱自清第一次写考证文章,当它发表在《清华学报》上时,朱自清非常高兴,特意寄给叶圣陶一本,请他“教正”。

  朱自清教学负责,对学生要求严格,在《陶诗》课里,常常要学生背诵或默写诗句,写错字还要扣分。因此,一些学生都不敢选他的课,以至于“李贺”的课只有五人选修。不过,虽然要求严格,但是朱自清对学生非常关爱,他还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比如,他建议当时在清华中文系就读的吴组缃多选外文课,并鼓励他学英语和法语。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师生辗转来到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因为炮火的临近,临时大学的师生们又跋山涉水来到昆明,学校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朱自清开讲了“宋诗”,所用课本都是他从明末清初学者吕留良的《宋诗钞》中精选而成。因为对于宋诗非常熟悉,朱自清讲得也非常生动。在讲授时,他不仅逐句解析,探究用辞的来历,还剖析了宋诗不同流派的差异。他还常要求学生当堂讲解,学生不敢不预习,虽然要求很严格,不过,凡是选修这门课的学生都受益不少。

  抗战胜利后,朱自清和师生们回到北京。但是的腐败统治没有为人们带来任何希望,法币贬值,物价暴涨,人们困苦不堪,朱自清发出了“胜利突然到来,时代却见沉重了”的感喟。1948年5月,上海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帝国主义扶植日本侵略势力的签名运动,后来反帝爱国风暴波及全国。当时,为了欺骗和收买知识分子,发放了配购证,用此证可低价购买“美国面粉”。6月,患胃病多年的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一丝不苟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朱自清还将面粉配购证以及面粉票退了回去。这也正是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故事的由来。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不堪胃病折磨,离开人世。在新的时代即将到来时,朱自清却匆匆地离人们远去。他为人们留下了无数经典的诗歌和文字,还有永不屈服的精神。(姜宝君)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2164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