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周鸿祎所说的“死海效应”,来自 2008 年的这篇经典文章 编者按:6月13日,周鸿祎发布了
大型企业都对自己的IT部门非常纠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我以前曾指出,其原因之一,就是企业需要尽全力寻找和招募最好的IT工程师;但是,即使招募到了杰出的IT工程师,真正的问题是,企业能不能长久地留住他们?
在大型企业中,我已经看到了一种不好的模式,我称之为“死海效应”(the Dead Sea effect)。
死海位于以色列和约旦之间,湖面海拔远低于海平面。尽管有约旦河水流入补充水量,但死海水平面依然因蒸发而不断降低。这意味着,随着时间推移,死海已经变成盐水湖,其咸度是海水的8倍。因此,死海中几乎没有生命存在。只有到了春季,大量淡水补充进来、海水咸度降低后,才会短暂出现生命迹象。
许多大型企业的IT部门,看起来就跟死海一模一样。管理层热衷于招募新人。而根据企业当前需求、员工离职、个人预算以及招聘者的能力等,新招入的员工在质量上往往有很大差异,比如技能、教育背景、经验等。按理说,这样进行人员流动,IT部门的核心能力应该大致不变。
但是以我个人经验来看,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相反,更有才能、效率更高的IT工程师往往是最可能离开的人。他们不可能忍受频繁出现的愚蠢行为和职场问题,而这些又是大企业必然会存在的。同时,由于自身优秀,他们在外部市场很容易获得其他机会,因此他们也更容易离开。
这样下来,大型企业剩下的人往往都是“残渣”,也就是最没有才能、效率最低的IT工程师。他们往往对自己能够获得当前工作心怀感激,同时对管理层的要求最低。即使他们遇到职场问题,也不太可能重新到别处寻找工作。他们倾向于强化自己,努力成为关键系统的维护专家,承担没人愿意承担的职责,以便企业负担不起他们离开的代价。
在不同的公司和IT部门,我都看到过类似的“死海效应”。大企业往往会失去真正有才能的IT工程师,而留住相对才能较低的工程师,这与他们寻找最好工程师的初衷恰好相反。而且“死海效应”往往会越来越强:IT部门变得越糟糕,其招募和挽留真正人才就越困难。最终,这种情况会达到临界点:最好的人才往往是刚入门的新人,他们当时还对企业了解不多。当他们明白过来后,他们就会选择离开。
1.“死海效应”并非IT部门所独有。任何与IT相关的项目管理团队都存在同样现象。IT部门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人才和其他因素对公司生产力和质量的影响程度较大。还有就是,IT从业人用并没有标准化的职业证书,因此无法保证人员的最低质量。
2.“死海效应”是明显的、是常识、是小事。早在30年前,IT专家弗莱德·布鲁克斯(Fred Brooks)、杰瑞·温伯格(Jerry Weinberg)就曾提出有关IT项目和个人管理方面的所有实质性问题。令人感到惊异的是,这些问题至今还未消失。在IT领域,缺少令人深刻的专业记忆。几乎每个书写有关IT项目和个人管理书籍的人,都在寻找新的方式塑造或解释IT部门的核心问题,并希望某些人能够真正倾听,并用其解决问题。
3.“死海效应”只是“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的一种体现。所谓“彼得原理”是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Laurence.J.Peter)根据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推论,它认为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然而,“死海效应”与员工晋升毫不相关,员工自主选择是否离开IT部门,而非因为缺少晋升机会所致。
4.并非所有IT部门都存在“死海效应”。的确有些公司的IT部门工程师的素质相当高,那些能力平庸的工程师最后要么被解聘,要么无法长期工作下去。我曾在这样的IT部门工作过5年时间。这五年内,只有一人自愿离职,两人因为过失被解雇,还有很少几个人因为公司缩小规模而被忍痛裁员。
5.并非每个“留下者”都是无能之人。我要澄清下,“死海效应”并不适用所有IT部门。IT部门人员流动十分常见,并非好的工程师离开意味着剩余者都是“残渣”。我在谈论的是IT部门的确存在的现象,经常出现在大企业或政府机构中,而非普遍现象。
6.IT招募过程已被颠覆。在许多企业中,不仅IT部门的招聘过程已被打破,甚至IT行业整体都在被颠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