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爱丽丝》(For Alice)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贝多芬的大名绝对那是如雷贯耳,他是开创浪漫乐派先河的伟大作曲家。喜爱音乐的伙伴们都非常熟悉他的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和歌剧等大型作品。
但你可知道,他为数不多的器乐小品也是光芒闪现、可圈可点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令人遗憾的是,该乐谱被发现于1867年,因此在大师生前并未发表,也因此留下了乐曲创作背后的许多浪漫传说。
比较靠谱的说法是贝多芬四十岁时(1810年)为他的学生——女高音歌唱家伊丽莎白·罗克尔所创作。伊丽莎白·罗克尔是德国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奥古斯特·罗克尔的妹妹。
1807年,14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来到维也纳,很快就被贝多芬所接纳,成为他身边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伊丽莎白后来嫁给了贝多芬的朋友。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乐曲时,两人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显然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
那段时间里,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叫爱丽丝或伊丽莎白的其他女子,值得细细品味的是:爱丽丝是伊丽莎白的昵称。
还有一种富有戏剧性的说法: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的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他写下这首《致特蕾莎》的小曲赠给她。
19世纪60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写贝多芬传记,在特蕾泽·玛尔法蒂的遗物中,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整理者把曲名错写成《致爱丽丝》。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乐曲的原名《致特蕾莎》。
我的音乐作品是从我对音乐的理解和对痛苦的思索中产生的,而那些从痛苦中产生的作品将给人带来欢乐。”
生于音乐历史上古典时期的舒伯特是发扬浪漫乐派标题音乐的作曲家,难以想象的是,他一生都在与贫穷、疾病和寂寞孤单为伍。
舒伯特16岁起开始离家谋生,尝尽了不为人知的心酸,生活对他的艰苦磨练并未能使他放弃作曲梦想。相反,舒伯特从生活赐予他的领悟中得到许多灵感,创作出许多伟大的作品。歌曲《野玫瑰》,雖然沒有其他名曲那麼著名,可是它的誕生卻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那是在19世纪初,维也纳一个寒风刺骨的冬天夜晚,十八岁的舒伯特从小学校里练完琴,正走在寂静的回家路上。夜色笼罩的街上显得有些冷清。当舒伯特路过一家旧货店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相识的小男孩。这小男孩跟他学过音乐,和舒伯特一样,是个穷孩子,甚至比他还要一贫如洗。夜深了,小男孩还没有回家,仍站在寒冷的街头。舒伯特看见小男孩手里拿着一本书和一件旧衣服。他立刻明白,小男孩要卖这两样东西。童年的舒伯特也有这样的经历和心境。
舒伯特望着这个小男孩,心里充满同情和怜惜。他看见孩子那双充满忧郁、无奈的眼晴里噙满泪水。枯寂的街头、浓重的夜色和凄凉的寒风,似乎要把他们俩人吞没了。
舒伯特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了出来,可惜并没有多少。他自己的生活已经够清寒的了,靠教授音乐谋生,作的曲子卖不了多少钱,甚至有时连买纸的钱都没有。舒伯特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将那些钱全给了小男孩,他对孩子说:“那本书卖给老师吧!”说罢,拍拍孩子的肩膀。
孩子看了看手中的钱,又望了望舒伯特,一时说不出话来。他知道那本书值不了那么多。舒伯特安慰孩子说:“快回家吧,夜已经很深了。”孩子点点头转身就跑了,寒风撩起他的衣襟,像小鸟扑扇着快乐的翅膀。可是刚跑出几步,很快又回过头向舒伯特喊道:“谢谢你,老师!”边跑边不住地回头与“老师”挥手。
舒伯特一直望着,直到孩子的身影消失在夜雾渐起的小街深处。他也要回家了,一边走一边随手翻看着那本旧书。忽然,他被书中的一首诗吸住了,站在路灯下读了起来──
这是歌德的诗《野玫瑰》。读着读着……这寒风、黑夜、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展现在舒伯特眼前是那盛开的野玫瑰。他似乎闻到了那浓郁芬芳的花香,看到了顽皮孩子的身影……一段清新而动人的旋律,从那寒冷的夜空中飘来,缭绕着舒伯特的心扉,他飞快地跑回家,把这段美妙的旋律写了下来。
也许正是舒伯特那善良的爱心,激发了心灵深处的灵感,使他捕捉到美丽的七彩音符,为后人创作了这首一直传唱至今的歌曲《野玫瑰》。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不再回来!夏天也将消逝,一年年地等待;我始终深信,你一定能回来。我曾经答应你,我要忠诚等待你,等着你回来。无论你在哪里,愿上帝保佑你,我要永远忠诚地等你回来。
《索尔维格之歌》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为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所作的配乐。
诗剧《培尔·金特》的主人公培尔·金特为挪威民间传说中的一个人物,有“挪威浮士德”之称。
在这个没落的乡村中,有一个纨绔子弟名叫培尔·金特。他自私、放荡,一心梦想恢复被他父亲毁掉的财富,但又终日游手好闲,沉溺于幻想之中。
美丽的姑娘索尔维格真诚地爱着他,他却不知珍惜。在参加村里的一个婚礼时,他将朋友的新娘拐走,然后说自己真正爱的是索尔维格,又将新娘遗弃。
他在山中游荡,被妖女诱惑,抛弃了做人的品格,疯狂追求权力。然后浪迹天涯数十载,流落非洲,又远涉重洋,干过种种不光彩的勾当,曾靠贩运黑奴和走私珠宝而发了大财。
他幻想在沙漠上建立殖民地,自己充当主宰世界的皇帝。后来到了开罗的一座疯人院,他真成了那里的“皇帝”。
年迈的培尔·金特思乡心切,返回挪威途中遭遇风暴,船被掀翻。他侥幸生还——为自己逃生不惜把别人推下海,而全部财产已化为乌有。
在辗转回乡的路上,他遇到一名铸纽扣的工匠。工匠宣称自己的职责是将那些一生无所事事的人的灵魂做成纽扣,并说除非培尔·金特能说明自己曾在何时何地实现过“自我”,否则就必须把他的灵魂和废铁一起熔化做成扣子。
陷入绝望的培尔·金特此时忽然听到一阵美妙的歌声。循着歌声,他一路来到一座茅屋前,这正是自己的家!忠贞不渝的索尔维格始终在茅屋里痴情地等待着他的归来。
只是昔日的花季少女如今已经白发苍苍……培尔·金特立即匍匐在地,请求她用圣洁的爱情来保护他。索尔维格对他说,在她的信念、希望和爱情中,他一直在实现自我。最后,被爱赎救了的培尔·金特在心上人怀里离开了人世。
这首曲子往往会在你们人生中那个最重要的日子里演奏,在你牵着你最爱的那个人缓步向前,音乐响起。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这首婚礼进行曲的名字叫做《仲夏夜之梦》,一个多么浪漫的名字。
1826年,当时只有17岁的门德尔松(Mendelssohn 1809-1847年)读到了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的德译本。莎翁的剧本妙趣横生、妙语连珠,人间与仙境的爱情、烦恼交织在一起,欢乐而浪漫,正处于青春年华的门德尔松浮想联翩、沉醉其中。一股强大的灵感侵袭他的心扉,让他渴望能用音符来表达那些美好的情愫。
故事发生在古希腊的雅典,年轻的赫米娅与拉山德相爱,可是赫米娅的父亲却希望她嫁给狄米特律斯,为此赫米娅与拉山德逃到城外的一片森林里。
此时,为了给雅典公爵提修斯和美丽的希波吕妲的盛大婚礼助兴,一群演员也在森株里排练一出喜剧。赫米娅的好友海伦娜爱着狄米特律斯,所以她把消息透露给了狄米特律斯,于是她们两个人也先后来到森林里。森林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精灵,仙王奥布朗和仙后蒂泰妮霞正在闹别扭。为了捉弄仙后,仙王命令一个叫浦克的小淘气去采一种花汁,拿来滴在仙后的眼睛里,那么她醒来就会狂热地爱上第一眼看到的人或动物。
正巧仙王还无意中得知海伦娜爱着狄米特律斯,所以他让浦克将一些花汁滴在狄米特律斯的眼里,可是浦克把拉山德误认为狄米特律斯。
结果,拉山德醒来看到的是海伦娜,便不停地向她求爱,而把赫米娅忘掉了。仙王发现后。赶忙把花汁滴入正在熟睡的狄米特律斯的眼中。
狄米特律斯醒来,看到正被拉山德追赶的海伦娜,于是两人争先恐后地向海伦娜求爱。看到这样的情景,海伦娜和赫米娅都很生气。与此同时,仙后也中了计,爱上了一个排戏的演员波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