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余秋雨首部散文集《文化苦旅》?

2018-08-01 06:52:54  阅读 121 次 评论 0 条

  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首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依仗着作者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他的近作《借我一生》又创立了“记忆文学”的新体裁,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年度“全世界十大最重要的书籍”之一。

  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流之于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丰赡高深。

  面对今天这个世界,余秋雨的精英姿势就像革命后还留着辫子的满清遗老,现在流行的是善于自嘲、不怕自嘲的人,可是我敬重他这点。《人物》引用了一位受访者的话,「他跟我二十年前认识他一样,没变化」。同感。我是2006年在凤凰卫视看的《秋雨时分》,12年过去了,今天看他说话的态度、语气、措辞,还是12年前一般温润流畅。从2006年以来,他的重大问题学术判断、人物臧否、审美倾向基本未发生变化。比如,他从80年代以来即对昆曲有高度评价;对清末到民国的文学创作评价不高,优秀作家太少,认为鲁迅、张爱玲小说写得好,但是作品篇幅和数量太少;认为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不够好,智慧过剩;他对80年代一批作家评价较高,如贾平凹、莫言、张贤亮。

  《文化苦旅》是作家余秋雨所著的一部散文集,该作品于1992年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作者写作这部作品首先是因为受了一位美国老教授的激发。这位教授虽然年老但却冒险般地游历了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使作者萌发重新认识祖国大地的愿景,并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思索与追寻。其次,应该是作者对自己,对社会的一种慰藉。作者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灵并对中国文化做出贡献。所以,余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辞去官职走出书斋,开始了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虽然有一“旅”字,但作家在自序中也表明是漂泊旅程的感悟心得,但却与常规的“游记”大相径庭,其重心并非见闻描述,也非一般意义的借景抒情,更少游记特有的“轻快笔调”,反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这“苍老”是由于《文化苦旅》的起点和终点不止于地域和空间,而是穿越了千百年的历史,从身体的艰难跋涉到心灵的强烈冲击,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来欣赏景物,而且把对历史的深刻感悟融入其中。

  总的来说,该散文集充满了文化的韵味,文字干净简洁,流畅漂亮,同时又体现了对中华文化情感的爱和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文化韵味,十分感人。山水物象,大漠荒原,处处留下了作者的足迹,也留下了作者的思考,历史的沧桑、人性的思考、人生的真谛、文化的灵魂,字字真言,处处精心,都充满了文化的韵味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2282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