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对读游记心存芥蒂,表浅感悟流水文章,急急向读者献媚实用但枯燥的攻略,总是让我无法认真地完成一本书 。而这一次却非常例外,不经意翻开的文字,已经把我感动得一塌糊涂。于是决定沏一壶人参乌龙,重新陷入宽而软的沙发, 翻开《新三峡牛皮书》的第一页,与作者万晓,这个有着干净轻灵文字风格的女子,作一次时空交错的心灵对话。
不是从头到尾的读。第一遍,拣她身体力行的游历过程看,因为喜欢文字的缘故,也正因为这份文字,那些乡土风情 显得灿烂而结实,这里面也有感伤和怨尤,但是都轻轻一过,文字过了,内心却被掀开了一角,这一个角落透着窖藏的快乐, 历久弥新——“这样的血色黄昏,张爱玲在,一定又要大叫苍凉了……”
第二遍,专门看她写的那些吃食。我等一介饮食男女,对异地的美好向往,当地美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巴 东的烧烤,关于我们眼里平常的白果,拿来不平常的一烤,她吃出了一段非常缱绻的过程——“剥出来一颗一颗,是碧绿又晶 莹透亮的果子,有一种温润的光泽,把玩着,吃下去的时候,有点不舍,有点愧疚,觉得是不是自己在焚琴煮鹤。偏偏吃起来 又让你想接着‘犯罪’,有一点很淡的苦味,有一点粘牙,最后,回甜味出来了。”
第三遍,则完全为了满足充实自己学识的虚荣心。专门捡800里三峡的人文典故传说来读。比如刘备托孤,比如寇 准,比如屈原。甚至清朝的御史傅恒,她都“考证”了一遍,与二月河小说《乾隆皇帝》里的傅恒,同名同人,但是因为不同 的意识形态操控的结果,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人。
第四遍,我才开始看攻略。说来奇怪,读完这样的几遍后,攻略成了全书的星星点灯,也非常生动有趣起来。如果用 一道菜来比喻一本书,色香味俱全方愿意下箸。那么一本书的色,就是装帧和纸质的手感,书的封面开了一个小窗口,紫蓝色 的夔门和亮红的红叶包围了东去江水。所以第五遍,我的视线就集中在那些图片上,一直都认为摄影和文字是相通的,书中的 图片证实了这一点,你完全可以理解,她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在心里已经形成了一段文字——望水老街,如同一段过去的时光 ,突然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么最后,这个味,我认为,是留在阅读者自己心里的东西。如果是价值连城的官府菜,再怎样的摄人心魄,尝过, 也不过就惊鸿一瞥,在生活的原形里会被迅速遗忘。而最让你无法释怀的,往往是独具匠心的家常菜,平常白丁都有跃跃欲试 的雄心——读完五遍以后,我只有一个愿望,一定要这样的走一遭,给自己的平淡的人生一个不平常的交代——这样的一道菜 ,依样画瓢的做下来,说不定也是神形兼备呢。
如果你也看过这本书,也有了这样的冲动,那么,出发前,请一定告诉我,我们一起上路,好不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