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评价说,茅盾的小说没有巴金那样的热烈,也没老舍那么足的文人气,但他的文章从头至尾都透着两个字:理性。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况,他始终没有改变对社会的理性思考。许多有才能、有成就的知识分子在“”的十年浩劫中受尽苦难,茅盾也没能幸免。但他不为“”的淫威所慑服,而是保持冷静和沉默。
文革后期,茅盾已是近八旬高龄,已入垂暮之年。面对着国家和民族的劫难,亲眼目睹着无数先烈、朋辈用鲜血所换来的新中国,在十年浩劫中被“”践踏得面目全非,茅盾选择了诉诸文字,决定撰写回忆录,采取口述录音的办法。
在录音过程中,茅盾是讲述自己的经历,难免有所跳漏。因此,他的儿子时常从旁提问,建议他补讲一些问题。凡记得起来的,老人都作了补述。
1976年10月,粉碎“”后,茅盾又焕发了青春,重新活跃在政治和文学场合中,重新提笔,写下了声讨“”,欢呼日月又重光的诗篇。在之后短短的4年多时间里,他整理出版了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写了有关文艺问题的文章50多篇,并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请,把他过去的著作编成《茅盾散文速写集》、《茅盾译文选集》和《茅盾评论文集》等。同时还写了《可爱的故乡》等一些优美的散文以及《过河卒》等40多首新诗和旧体诗词,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茅盾毕生追求理想,全身心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现代进步文化殚思竭虑,鞠躬尽瘁,做出了卓越贡献。茅盾在世的时候,始终是以党外民主人士的身份出现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无论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任文化部长,还是作为当代最杰出的作家和书法家,都始终在使用解放前出版长篇小说《子夜》时所用的笔名“茅盾”,很少有人再用他的原名“沈雁冰”,也很少有人了解这位文学大师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曾是中国的一名杰出党员了。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虽然病魔缠身,茅盾仍然坚定信念。昏迷后被抢救醒来,他提出了恢复中国党籍的要求。因为病重,他只好找人代笔写信表达对党的忠诚和热爱,信中说到“我自知病将不起,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的心向着你们,为了的理想我追求和奋斗了一生,我请求中央在我死后,以党员的标准严格审查我一生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党员,这将是我一生的最大荣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