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励志故事钱钟书:嗜学如命 文化昆仑

2018-08-09 08:36:55  阅读 127 次 评论 0 条

  钱钟书出生于书香门第,他不像父亲那样一本正经。他读书时全神贯注,但放下书本时,却又全没正经,好像有无尽的兴致和能量无处寄放。年轻时的他,少不得年少气盛,也难免恃才傲物,锋芒外露。

  1933年钱钟书从清华外文系毕业,校长亲自告诉他要破格录取他留校,陈福田、吴宓等教授都去做他的工作,想挽留他,希望他进研究院继续研究英国文学,为新成立的西洋文学研究所增加光彩,可他一口拒绝道: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其率真狂傲可见一斑。难怪作家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评价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狂人”之一。对于这样的评价,钱钟书本人却说:“人谓我狂,不知我之实狷。”

  1927年,商务印书馆要出版钱穆的《国学概论》,钱穆请钱基博写序,钱基博把此事交给儿子钱钟书。钱钟书一气呵成,钱基博读后一字未改。就这样,冠名钱基博的《国学概论》序言,竟出自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钱钟书之手,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学识上恃才傲物的钱钟书,在生活中却痴顽、率真的像个孩子。全然没有一代鸿儒的风度翩翩。

  解放以后,他们和大名鼎鼎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为邻,两家各养了一只猫。有时难免争斗,爱猫如命的钱钟书便亲自上阵帮忙。据其夫人杨绛先生文章记载,“钟书特备长竹竿一枝,倚在门口,不管多冷的天,听见猫儿叫闹,就急忙从热被窝里出来,拿了竹竿,赶出去帮自己的猫儿打架。”一代鸿儒,有时竟像一个孩子一般。

  也许对钱钟书来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他平生淡泊,独钟情于书,人谓“书痴”。他曾经对杨绛说“只要有书可读,别无营求”。面对繁华的世界,钱钟书似乎甘愿做一个纯粹的读书人,在充满书香的纯净世界里,铸造属于自己的围城。他沉醉的自己的围城中,乐此不疲地用知识建造自己的世界。他沉浸在书的海洋中,用自己平生之所学,著写了《管锥编》。这部书被人称作“完美主义的学术经典”,堪称20世纪中国学术所达之巅峰。

  钱钟书一生淡泊名利。对于世人趋之若鹜的名,他有与众不同的看法。在《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一文中写道:“人怕出名啊!出了名后,你就无秘密可言。甚么私事都给采访们去传说,通讯员等去发表。这么一来,把你的自传或忏悔录里的资料硬夺去了。将来我若作自述,非另外捏造点新奇事实不可。”基于此,钱钟书对名有一种本能的害怕并时刻保持警惕。钱钟书获得了很高的学术声誉,但终其一生,却从未接受过任何荣誉。

  钱钟书不喜欢抛头露面,不喜欢记者采访。为此,他拒绝接受任何记者的采访,拒绝摄影记者的镜头,即使是电线年,《围城》拍成电视剧播出后,钱钟书的名气便一下子如日中天。希望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而他却闭门谢客,也很少跟媒体打交道,钱钟书自己解释说:“如果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在他的眼中,有那些时间,倒不如多看点书。

  1991年,1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名人录》,将钱钟书列入第一辑,结果被他婉拒。友人告诉他对方有巨款酬谢,钱钟书冷冷地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吗?”《东方之子》是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主要是以国内优秀人物为拍摄对象,很多人将能成为“东方之子”引为毕生之荣耀,然而钱钟书至死不接受采访。他说:“我不需要出名。”

  为潜心治学,钱钟书拒绝各种社会头衔,拒绝出席各种学术会议,拒绝为他父亲举办百年诞辰纪念,拒绝国外多所大学的盛情邀请,拒绝法国政府授其勋章,拒绝美国的天价讲课费,拒绝祝寿,拒绝出席国宴,拒绝一切浪费生命的各种应酬……钱钟书的这些拒绝、不合作,这些矜持和风骨,充分地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操守。

  1998年12月19日,88岁的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杨绛在《我们仨》中写道:“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回首这一生的长路,他用一颗真挚纯粹的灵魂,笑对人情世故。倾其一生,用知识建立起纯净的“围城”,这座围城孤傲地耸立着,独一无二。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2357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