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名家素素为之动容的旷古之香

2018-08-10 08:06:37  阅读 118 次 评论 0 条

  作者简介:素素,著名散文家,鲁迅文学奖得主。其散文《佛眼》获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散文集《独语东北》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独语东北》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散文集《张望天上那朵玫瑰》获“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散文集《流光碎影》获“第二届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工程奖”。

  苍天无语,却给冷热分隔出经纬。自然有意,为万物造化出母土。于是,生南为橘,生北为枳。于是,梅花多绽放于南方,杏花多盛开在北方。

  在传统的眼光里,杏与梅虽花形相近,却风情各异。梅花喜寒,且开在料峭早春,于是被认为品高气傲,画师也总是让它掩映在豪门大宅的后花园里;杏花追暖,花期迟迟,且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质朴和野性,农夫村人就把它栽种在私田的壕埂上或自家的院墙外。

  我的出生地在辽南乡村。在我的记忆里,春天来了,杏花就开了。而且,河冰消融,燕子归来,都算不上热闹,只有杏花如雪,才是真正的锣鼓喧天。节气与花期,一直就如此这般,兀自成契。

  其实,在四季分明而匆忙的北方乡村,杏花既是一种花朵,也是一种意象,有地理的标识感,也有人文的隐喻性。土生土长的杏花,不挑肥拣瘦的杏花,曾陪伴了无数乡村孩子的童年。直至今日,即使离开乡下好几十年,我也不舍得抖落发梢上的花屑,而且从不以小村姑身份为耻。老家屋后那一树杏花的姿影,一直在我的念想里婆娑着,那淡而清冽的香气,也一直在我的鼻孔里袅袅着。若正是仲春时节,影影绰绰的杏花,与河面的晨霭、屋顶的炊烟便混成了团,以不绝如缕的柔软,苦中带甜的坚硬,在心里的某个地方凝成一片化不开的离殇......

  关于杏花,竟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就在于不久前去了一次汾阳。是的,我在汾阳看到了太多的杏花,只能用不吐不快来舒解它们带给我的紧张。

  我知道,晋在黄河之东,所以古称河东。因太行东踞,故名山西。我还知道,河东也好,山西也罢,自古就属炎黄尧舜之率,禹夏殷商之土,周秦汉唐之源。所以,至今仍有人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唯其煌煌如此,巍巍如此,我这个自知行囊稀薄的辽东客在去的路上就摆正了姿势,既然你在上游,我在下游,那就高山仰止,尊而敬之。

  好在此次来汾阳,行程非常简单,看杏花,喝汾酒。我不懂酒,也不擅酒,那就更简单了,只看杏花。当然,这个季节在哪里都看不到杏花。汾阳之殊,就是它让我看到了别处没有的杏花。

  汾阳的第一片杏花,开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时代。用专业一点的话说,如今的它们不是以植物的形式站立,而是以河滩淤积的姿态,隐身在望不到尽头的史前烟火里,深藏在深不见底的黄尘厚土下。

  记得,去时已是日影西斜的晌午,来看杏花的却不止我一个。所有的车和人,都静静地伫立在那条繁忙的国道边上,目光迷离地向那片洼地张望。以前皆为沃土良田,如今已大多弃耕,只见大片的荒草野蒿丛中,浮出一块醒目的石碑。想走到近前看个清楚,却被路边围护的铁网拦住了,而且被告知,附近一带没有缺口。我便问,碑上写的什么?答曰:杏花村文化遗址。却原来,遗址所在之处,属于今天的汾阳杏花村镇东堡村,故以杏花村名之。一下子,我也有了好多人都在说的穿越感。

  我相信,六千年前,这里一定有杏花盛开。不止如此,这里还闪射出一道文明曙光:六千年前,这里不只有杏花,还有粟麦菽粱。细心的考古专家,在太多的陶碗泥盆里,拣出了一只小口尖底瓮,据此断言,在六千年前的汾水岸边,先民们就已经把蒸熟的谷物放入瓮中,酿出了华夏谷物酒的第一缕清香。就是说,六千年前的杏花村,既是华夏农耕文化的初始之地,也是中国汾酒的原乡和祖庭。酒的发明者,既不是仪狄,也不是杜康,而是一群无名的黔首黎庶。

  六千年前的故事,虽然无法触摸得到,站在路边的我,却觉得隐隐地闻出了撒落在泥土里的米香,嗅到了窖藏在岁月里的酒氛。

  汾阳的另一片杏花,开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它没有杏花村文化遗址那么古老,而且是以分行文字的形式,与一个诗人的名字一起,印刷在《唐诗三百首》里。诗云:

  此诗的作者叫杜牧,本想早一些走上仕途,却生不逢时。于是,在大唐晚季的某年某月,跌跌撞撞来到了汾州。却天不作美,被一场淫雨浇得狼狈不堪,只好问路寻酒,以释春愁。可是,他自己也断不会想到,不过是酒醉之后的随口一吟,怎么就成了千古绝唱?

  然而,世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因与果,瞬间生成。尽管酒早就有了,杏花村也早就有了,可是杜牧没有来。它们只好耐心等一千多年前的那个雨天,因为牧童的一个手势,杜牧的一顿闷酒和一首诗,这个世界才有了一个诗酒相伴的杏花村,也才让一个快要谢了芳颜的杏花,就此定格为一枚古老的村徽,灿然千年,仍灼灼不凋。

  杏花与酒,本不相干。因为杏花村的酒,并非杏花所酿。但是,如果不叫杏花村,即使有牧童遥指,即使杜牧也去喝了酒,也一定写不出好诗。正因为它叫杏花村,村里有窄巷,巷里有酒家,酒旗飘飘,酒客芸芸,小小的杏花村,俨如酒之重镇,才让大唐诗史上有了一首妇孺皆能成诵的《清明》。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2366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