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佩球幼年随父母到香港谋生,一生勤俭创造了一份家业。虽然在香港他远不算有钱人,但他却从1997年至今用养老金捐资近900万元为贵州援建了49所希望小学。2005年2月27日,黄佩球老人在香港病逝,未能完成建50所小学的愿望,临终前老人立下遗嘱,把现金遗产的五分之二留给了希望工程,其余的分给五个儿女。而他的儿女们最终决定把父亲留给他们的遗产全部捐给希望工程。这些捐款预计还可以在贵州再建40至50所希望小学。
2005年8月,一群兴奋的香港游客来到贵州。他们中的很多人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无论是窗外的飘雪,还是山区的风情,都让他们觉得不同寻常。
黄永光是香港的一位商人。这段时间他正在休假。车上坐的是他的大姐黄刻耐和他们的家人。
他们要去的地方是贵州南部高山上的一座苗寨。这里海拔1800米,是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的聚居区。四支唢呐一起响起是苗族村寨最高的礼仪.来自香港的客人,从没见过这样的欢迎场面。
这所小学是一位港人和民建贵州省委联合捐助兴建的,那位港人正是黄永光的父亲黄佩球,他已在这一年去世了,他生前曾多次来过这里,当地人都亲切地称黄佩球为叫球叔。黄永光今天受到的礼遇亦如父亲当年.
这个学校有200多学生,当地受地理环境的制约,经济发展缓慢,三分之一的孩子都曾失学。球叔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在2004年兴办起这所学校,但他在生前没有机会来看看,孩子们都把黄永光当成他父亲来欢迎。
黄永光:很多人问,你家乡是贵州,不是,你亲戚在贵州,没有,在贵州有生意,没有,那你们,怎么跟贵州扯上了。
黄永光虽然知道父亲生前每年都要来贵州几次,但并不清楚父亲到底和这里有什么渊源,也不理解父亲为什么从香港跑到这样遥远偏僻的山区来捐学,黄永光的心里满是迷雾.
黄永光的家在香港九龙繁华的旺角街区,父亲球叔去世后,留给他一间小百货商场。黄永光衣食无忧,但在香港,远算不上富人。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祖国。回归后,黄永光的父亲球叔就经常往内地跑。黄永光在父亲的抽屉里找到了一些照片。
这些照片都是球叔拍摄的,照片上的生活与香港有着太大的反差。黄永光曾经对照片中出现的人物和地方狐疑过很久,但他不敢问父亲,这些照片在哪拍的?照片的背后又有什么故事?
黄永光:爸爸的脾气是这样,你不要多问他,他愿意告诉你,他就告诉你,他不愿意告诉你的时候,就不要讲也不要问。
球叔为人严谨细心,他过手的东西全都井井有条.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黄永光几乎每天都能看见父亲不厌其烦地整理这一本本文件。当时,他既不明白这些文件里神秘的内容,也没兴趣知道其中的意味.
黄永光:这些字都是他写的,你看,这些都是他自己写的,什么协议书,奠基是什么时候,他都有记录,非常清楚。
在父亲留下的每一个文件夹里,都是一所贵州希望小学的详细资料,从投资帐目到合同到学校建筑设计图.直到父亲去世以后。黄永光才第一次认真地看了这些文件。日后,也正是这些文件,将他带到了父亲曾经去过的遥远而神秘的贵州。
黄永光到贵州后,找到了一位女士,她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一直是球叔在贵州的陪同,她叫昌静,是民建贵州省委社会服务处的处长.黄永光想从她那里获得更多的父亲当年的信息.
昌静:我觉得好像,通过我的语言说不清,我们和球叔的情感,而且说不清,老人身上那种,很多让人感动的地方。
球叔每次来贵州,昌静都是陪同,她像球叔的女儿一样细心地照料他的生活。现在她又要接待球叔的儿子黄永光了。
黄永光:书上说,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念书是理性的,去到那里是感性的
黄永光要去的苗寨位于1800多米的高山上,这里半年时间都在冰冷的雾气包围中,很多村寨汽车开不进去,进寨只能靠步行。
里中村是黔南州平塘县15个极贫村之一;十年前,这里年人均收入甚至不到二百元。当地群众也曾经试图搬迁下山或者到城市打工。但是因为目不识丁,听不懂普通话,最终回到了山里。虽然当地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变当地的贫困面貌,但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当地经济发展仍然缓慢;
黄永光在40年前,曾经在内地生活过,在广东的深山里兴修水利,尝试过艰苦的生活。但他从没见过这样的茅草棚,他是第一次看到有人在这寒冷的日子里,睡在潮湿的泥地上。昌静说,球叔1999年第一次来到这里,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黄永光:贵州确实很穷,看到孩子们念书,好可怕,教室破破烂烂,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黄永光这次特意从香港为学校的孩子们带来了很多御寒的衣物。但是孩子们穿上新衣服,他的心情好了很多。昌静告诉黄永光,球叔当年看到这样的景象非常想帮助这些孩子,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球叔幼时从内地到香港谋生,生活艰苦,1941年日本人占领香港,球叔曾无缘无故地挨过日本兵的打,这激发了他的民族意识。上世纪五十年代他曾捐飞机,支援抗美援朝。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变卖老伴的嫁妆,购买国债。内地每遇灾荒,球叔都会积极响应支援。1950年,球叔和一些香港企业家应邀一起去东北参观工业基地,甚至想过要把自己在香港的工厂搬到东北去。
黄永光:爸爸是其中一个,结果没搬 为什么,妈妈不同意,她说我们做生意,在那里人生地不熟,怎么做。
1950年,黄永光只有五岁,他最小的弟弟才出生,因为家里生活压力太大,球叔迁厂的计划只好作罢。
黄永光:我可以讲,爸爸妈妈都很爱国,爸爸当然很高兴回归,他也相信回归以后,一定办得,比英国统治好。
回归之初,已退休的球叔希望回内地看看,他并没有停留在大城市里,而是专去一些偏远的山区,希望自己有限的资金为当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他还曾和儿子黄永光唠叨过自己的想法。
黄永光:那些工商业的,去西部开发的香港人,那些人去他也去,第二年,不知什么原因,又去了贵州。
黄永光青年时代曾被球叔送到内地求学,毕业后曾在广东从事水电工程,但文革期间他因有海外背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从那以后,他对内地一直有些成见。因此他曾反对父亲在内地捐资办学。父亲对内地坚定的信念,曾让黄永光很不以为然,他认为父亲正是因为不了解内地,才如此热爱内地。
1997年,球叔经民建广东省委的一位老朋友介绍,来到了贵阳。当地希望他能出资推动贵州省的希望工程。在行程中,球叔认识了民建贵州省委社会服务处的昌静,他咨询昌静如何能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兴办希望小学。
昌静:因为我们第一次做,也没经验,后来我们就想,我们按照,三个一点原则来办,香港地区爱国同胞,帮助一点,当地政府拿出一点,老百姓投工投劳,自己解决一点,大家参与。
球叔做事严谨细心,因当时对昌静并不了解,便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考验昌静。
昌静:他很有心,他也不跟我说,,我每天支出应该怎么样,我就清清楚楚给他记下,到了要走的时候,我就给他打一个单子,老人拿着一看,你很有心,清清楚楚,他说做人就要这样,我后来一想,他可能是试试我.
民建贵州省委为了配合球叔助学,还成立了办学小组。他们向球叔提供了当地的经济资料,危校的照片,以及新建学校的详细计划。
黄永光:爸爸有一个,很聪明的地方,我不全部投资,他说为什么,把地方都拉进去,因为你的钱,通通放进去了,地方没那么痛苦,一定要你也放钱进去,他们的心里面痛苦,人家的钱丢了,可能没那么紧张,自己的钱丢了就紧张,所以他就抓这个心理。
为了让做事严谨的球叔放心,贵州地方政府和民建机关对每一所捐资兴建的学校都实施了担保。
黄永光:辛辛苦苦,爸爸赚钱回来,不希望辛苦钱,给人家白白吃掉,就是这样。
学校建成了,球叔说不出地高兴。民建贵州省委助学小组的办事作风也让老人颇为满意,1999年一年,他就在贵州投入了办学款230.6万港元。
昌静:当时道路条件很差,老人过来以后,我们就跟他说,能不能选一两个地点,去看看就行了,剩下的就不去了,但是老人坚持,他说他都要去看。
黄永光:有一天,走了三个小时,三点钟走到六点钟,才走到那个地方,八月份热得要命。
黄永光今天要去的学校都在非常偏远的山区。而且分散在贵州全省各地。每去一所学校,几乎要花上一整天时间,夜晚来临时,道路会结冰。行车异常危险。1999年,球叔来到贵州时,已经是86岁高龄,当时的路况还不如今天。
黄永光每到一处,当地人就像当年接待球叔那样,尽其所能款待疲惫的远方客人。但是当年,球叔个性很强,他不喜欢大家围着他转,菜上多了也要挨骂。
昌静:点了一大桌子吃不完,他一点都不含糊,很不客气,因为很不熟,他就说出来了。
球叔生活节俭,特别痛恨剩饭,每次饭后,总是把没吃完的馒头包起来,舍不得扔掉。
昌静说,每所学校奠基的时候,球叔都要求举行盛大仪式,为的是造影响,让社会各界都来监督学校的建设,然而,当学校落成的时候,球叔则希望仪式要简化。
这每一所学校都是用黄永光的父亲黄佩球的名字命名的。这些学校指引着黄永光的旅程,每多走一地,他就了解父亲多一点。1999年,球叔已经在贵州捐建了八所希望小学。每座新校建成,他尽可能到实地来考察,考察建筑情况。
建校时,球叔签署的合约要求建筑公司为学校承诺二十年的质量保证。考察时,他连黑板,墙缝都会认真地检查。
昌静:球叔跟我说,我办的学校,就像我自己,留在贵州的孩子一样,既然是孩子,我就要关心它,我就要知道,它长得是什么样子,有时候说的话,让你感觉,他像个小孩似的。
昌静告诉黄永光,球叔当年建校还有一个原则,他的每一个学校,都要建在汽车开不到的地方。因为那里往往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最缓慢。
黄永光:他选这个地方选得很对。因为老人家的原则,就是雪中送炭,真的是雪中送炭,爸爸做这个希望工程,好的地方他不管,穷的地方他就帮,给你建的教学楼,建好了,比如说,原来是一百个学生,因为穷,只有八十个能够上学,还有二十个适龄儿童,不能上学怎么办。
球叔捐助的学校虽然建成了,但因当地群众生活贫困,有的孩子甚至因付不起2元钱的考试费被迫辍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球叔又希望为每一个贫困的孩子提供为期四年的助学金。
贵州当地政府虽然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贫困孩子失学的问题,但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限制了当地的计划。球叔的助学对当地政府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为了让老人放心,当地政府甚至将申请助学金的孩子的姓名,张榜公示一周,并留下投诉电话,以保证每一分助学金都能及时地发到孩子们手中,1999年,球叔发放首批助学金两万八千元。
严谨的球叔每次回到香港后,都不停地打电话,不厌其烦地询问民建助学小组的工作;球叔希望自己辛苦挣来的血汗钱,能真真正正地为希望工程发挥作用。
昌静:在说话 办事方面,丝毫不含糊,你有什么错,他打电话来,就在电话里,说得非常严厉。
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严重影响香港经济,2001年,球叔在香港投资的地产变成了负资产,他还有能力继续在贵州助学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