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古代名人故事看完你的世界观都会变了

2018-08-14 13:30:44  阅读 115 次 评论 0 条

  有人说:成功的捷径就是走最艰难的路;也有人说:每一种困境之中都埋藏着利益的种子。其实,无数的成功者在事业生涯的早期都遇到过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大到皇帝、小到街头的平民,凭借努力和坚定的信念,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1895年,颐和园重建后,慈禧太后找来主管建园的工部大臣,让他找人写块金匾悬挂在颐和园的东宫门上。“对于谁来题字?”工部大臣犯了难,思前想后决定让一朝君主光绪皇帝题写,光绪皇帝听后,高兴地提笔写了三个东倒西歪的“颐和园”大字,挂在了颐和园的东宫门上。数日后,慈禧太后来颐和园游湖,看到宫门檐下的大匾,顿时火冒三丈,立即叫人将宫门上的大匾摘下。

  又过数日,光绪皇帝也来到了颐和园,他见宫门上的大匾没了,便质问工部大臣,得知真相后,光绪皇帝深感羞愧。对于题字一事,光绪皇帝始终夜不能寐,他作为一国之君,不耻下问,决定拜师学习写字,他的老师竟然是一个木匠,但是写得一手好字,光绪帝放下自己的骄傲和面子,认真的向他学习,过了几日,光绪皇帝的字大有长进。恰逢重阳节,满朝方武大臣来到玉澜堂,光绪皇帝拿起足尺湖笔,蘸饱松烟徽墨,挥手在纸上再次书写“颐和园”,众大臣看罢,连声称好;太后阅后,十分满意。“颐和园”九龙金匾,直到现在还悬挂在颐和园的东宫门。

  又是一年冬来到,初冬的采石矶寒气袭人。李白一如既往的来到小镇的酒店去沽酒,酒店的酒保对李白特别好,每次去都给他灌满满一大壶酒,而酒店鲁老板表面上和颜悦色,实际上却是个人面兽心的家伙。对于酒保的做法,鲁老板看在眼里,记在上上,时间一长,李白一来,老鲁都是亲自去灌,一来半水半酒,二来一壶尽江水。一天,李白路过一间茅舍,被一位两鬃全白的老汉叫住,老汉姓纪,纪老汉的酒馆因为不起眼,所以没有人光顾,生意很惨淡。以前,李白救过老汉和他的儿子,知道李白喜欢酒,说罢,老汉从屋里抱出一大坛子酒说:“恩人,开怀畅饮吧!”老人拍拍胸:“从今往后,您喝的酒,全由我这老头子包啦,我的酒绝对纯正,不掺半分假!”畅饮片刻,李白望着滚滚的大江,如血的落日,他提起笔来,一挥而就:

  老人伸出颤抖的双手,捧起墨迹未干的草书,奔回茅屋,恭恭敬敬地贴在了墙上。从此,这间普通的茅屋可热闹了,过路的,打柴的,捕鱼的,都想进来看看墙上的诗,有的抄,有的背,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地“太白酒家”的店号就亮了起来。纪老汉的酒依然纯正。一年后,老汉不幸病故,临死之前,交代后人,无论怎样,纪家的酒万万不可掺半分虚假,才不枉费恩人李白的信任。李白悲痛欲绝,把酒洒进长江,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并且写下一首悼念老汉的诗:

  一天,蒲松龄接到宰相同学的“请吃半鲁”请帖。小编在这里提示一下大家这个“半鲁”到底作何解,“半鲁”就是将“鲁”字分开来看,“鲁”上边是“鱼”,下边是“日”,为什么要和大家解释这个“鲁”呢,因为这和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有关。

  蒲松龄接到请帖以后原本不想去赴宴,但是想到这些年的同学情谊,决定还是赴约。到了宰相府上,宰相便吩咐下人抬着一盆鱼汤端到桌上,并宣布宴席开始。宰相同学对蒲松龄说:”小弟入官以来,两袖清风,清正廉洁,此非是席宴,不过想请尊兄尝试一下怎么浑水摸鱼而已,只有悟此奥妙,才可步入尘世。”蒲松龄当下便明白了宰相同学的意思。蒲松龄为人刚正不阿,不会溜须拍马,有的只是一身才气。他同学这样说是想提示他,要学会曲意逢迎讨好他人才能助他入仕为官,宰相同学觉得他很有才华,但是科考却屡屡失败,主要原因是蒲松龄不会和官员“打交道“。几日过后,蒲松龄同样发了一份请吃“半鲁”的请柬给宰相同学,宰相同学以为蒲松龄是相通了这个道理,便欣然前往。两个人见面后,聊了很多陈年旧事,宰相感觉腹中饥饿,便问蒲松龄:“尊兄何时置宴?”蒲松龄随口答曰:“一日三餐已毕,您又吃足半鲁,为何还要设宴。”宰相恍然大悟:我请蒲松龄吃“半鲁“吃的是鲁的上半边”鱼“,而蒲松龄不是请我吃鱼,而是要告诉我这个“日”字。原来这就是蒲松龄的用意。这不是明明在告诉我要当个清官廉吏,劝我当个怀抱太阳的明官。蒲松龄给宰相宰相同学好好上了一课,虽挨了一天的饿,但是宰相非常的感恩,终于领悟了做官的道理。他决定以后要身体力行,永葆一颗为民之心,“余平生不求名而求实”的高尚品格。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2407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