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遭朋友对心灵鸡汤总怀有排斥,认为心灵鸡汤无病呻吟,对解决问题于事无补。百度百科对心灵鸡汤的定义是“充满知识、智慧和感情的话语”,而温暖而饱含教化的句子却又难免让人产生逆反情绪。
如果不出意外,早晨7点30分,我的母亲会准时在朋友圈中分享人生哲理,其内容大抵是有关亲情或者成长,例如“年轻的我们必须懂得,一个人不逼自己一把,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之类的。我揣测,这个时间点,母亲刚刚结束晨练,想起在外奔波久未联系的儿子,推送一则鸡汤文,与其说是母亲对儿子教育的一种延伸,更不妨说是母亲对母子情感疏远之后的自我安慰。
早8点,一位笃信佛教的前同事则会准时分享自己的人生信条,其内容一般有关忍耐或者接受,标题则往往带有苦行僧的意味,例如“看完汗都下来了!106岁普光老和尚要求弟子必须要看300遍”对前同事来说,也许每天的按时分享本身就是修行的一部分。
有研究表明,早上10点左右是女孩子情感一天中最丰富的时间段之一,而一直找不到男朋友的一个大学同学时常会在这个时间在朋友圈分享感情心得,文字例如“找个生命中对你好的人!珍惜身边那个默默为你付出的人,爱情用自己的心感受,用行动付出,用细心证明。”在我看来,这总是些充满悲情的自我暗示。
午饭时间,一位自称是“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忠实信徒的朋友会按时更新自己的微博,文字大多是克里希那穆提的语录。我时常怀有恶意的想象:朋友一定又被领导教训了一上午。
事实上,周遭朋友对于心灵鸡汤总是怀有排斥,认为心灵鸡汤无病呻吟,对解决问题于事无补。百度百科对于心灵鸡汤定义则是“充满知识、智慧和感情的话语”,温暖而饱含教化的句子看多之后,又难免让人产生逆反情绪。
实际上,我认为鸡汤之所以让现代人产生逆反情绪,是因为我们对心灵鸡汤的定义太过狭窄心灵鸡汤的外延和内涵都应该丰富得多。
如今,人们往往把正能量的说教称为心灵鸡汤,其中包含医学理论基础。中医认为,鸡汤口味温和,易消化,有滋阴补虚之效。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相信老母鸡炖出来的汤有助于生产完的妇女做月子。而从营养学的角度,之所以使用老母鸡,则是因为老母鸡中含有更多的雌性荷尔蒙,人们饮之可能会产生回归母体的安全感。
但这种正能量说教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有效果。我从小就是一个叛逆的人,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这让我很早就笃信忠言逆耳。中国教育体系下的作文,往往都是充满正能量的心灵鸡汤文,中小学生必读《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杂志积累素材,这让年少叛逆的我很是受不了,以至于每次看完《读者》和《青年文摘》之后,我一定要再看一会儿《知音》或者《人之初》进行平衡:《知音》实际上是最早对我的人生观进行塑造的宝典,相比正能量的鸡汤文字,看到别人的生活比自己悲惨,就会对自己的现有生活感到满足。这样的安慰远超心灵鸡汤。
后来我发现,自己所谓的叛逆也是寻求心灵鸡汤的方式之一。近代心理学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反映无非两类,一种是愤怒,一种是接受,两者都可以让人寻找到心灵安慰。心灵鸡汤的本质,正是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安慰人类的灵魂。以此类推,宗教、摇滚甚至政治家的讲演都是心灵鸡汤的一种。
心灵鸡汤对于人类来说不可或缺,大概是由人类的孤独本质决定的。帕斯卡、尼采、海德格尔等先哲对于人类的孤独著述繁多,不外乎是说人类的灵魂是孤独的、需要安慰的。近代医学界以此发现人类的“安慰剂效应”,并将此应用到临床治疗中,获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事实上,很多安慰剂对于治疗人们的疾病并无作用,而安慰剂能够起到治疗效果的很大原因在于医生的权威形象和人类自身强大的治愈能力。
这是一个心灵鸡汤泛滥的年代,据说鸡汤还被细分为祖父鸡汤、祖母鸡汤、父亲鸡汤、母亲鸡汤、孩子鸡汤、囚犯鸡汤……有人据此认为,一个有病的社会才会产生心灵鸡汤,我并不认同这一观点。心灵鸡汤的形式有很多种,就如同有些鸡汤是用老母鸡炖的,而有些鸡汤是用鸡精冲泡的。其中口味和安慰效果,饮者自知。
而偏执如我,每当夜深人静,依然会关上灯,躺在床上,在手机上寻找心灵鸡汤的安慰。我时常想,人类最早开始用心灵鸡汤安慰自己是什么时候?大概是在某个漆黑山洞之中,某位原始人坐在小小的火堆旁,山洞之外电闪雷鸣,充满野兽的嚎叫,而这位人类先祖从火堆中捡起一根烧焦的动物骨头,吹出简单的音符,以此打发恐惧之心。我们现在所做的,其实和这位先祖并无二致在每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手机屏幕发出的光亮,正是人类灵魂的微暗之火。
于丹称应“精神防护”雾霾 心灵鸡汤文字引质疑2014.02.2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