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追寻者

2018-08-16 02:21:57  阅读 106 次 评论 0 条

  王忠智的散文诗作品给我总的印象是追求美,古典的美、意境的美,以及语言的美。我曾经从中选取了一些,连续三年编入我主编的《中国年度散文诗》中。

  就这么短短几年下来,作者从他新创作的大量作品中遴选出这四辑近80章作品,编成他的第三本散文诗集出版,体现出作者在散文诗写作上默默耕耘、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

  王忠智作品立意高远。他善于从极平凡的事物中抓住可以表现其内在品格的意象,构成形神兼备的散文诗作品。比如《卧魂》,写的是一株度过“悲欢交织”与 “心酸历程”而后倒卧地上的古榕树,竟然全篇没有出现一个“树”字,仅以“一位老人在临摹魏晋风骨”暗喻。读者只是从“三百六十天,都在吐芽、抽芽、拔节,每一片新叶都拥有浓密欲滴的春天”的描述中隐约地感受到古榕形体的存在。我们知道,任何成功的咏物之作,都不以描摹复制物象为目的,而是透过“物”折射出人的精神境界。因此,写作中恰当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十分重要。见物不见人必然死板,了无生气;见人不见物地凭空抒发,则容易流于空泛。在本篇中,诗人既把握住题材本来的特质,又适当地融入个人的思想情感,于是产生了以下既实在又富有概括力的诗句:

  诗的价值,不在于它表达了什么,而在于它如何表达。也就是说,诗,是因了它表达方式的特殊性而存在的。因此,好的诗作往往能留下耐人寻味的诗句。显然,王忠智的作品在这方面是下了工夫的。在《七月,燃烧的碎片》中有这样的句子:“一粒稻香,把我拉回村庄的深度;/联想,在七月中成长。”在人们的日常语言里,“村庄”哪有“深度”可言,“一粒稻香”又能拉动什么?还有“从大山的影子,走进大山的眸子,潜入大山的心”(《大山深深》)……所有这些词语的非常规搭配,只能在诗的虚拟性、跳跃性中才能实现。

  追求哲理性的升华,也是王忠智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散文诗作品里有一类是偏向于呈现哲理的。虽然不是所有的散文诗作品都要往“哲理”上靠,但如果运用得当,哲理的显现也可在作品中起到“点睛”的作用。

  书中的《山外山》,作者把山的形象精神化了,成为一种人生的向度,饱含人生的哲理:

  王忠智的作品无疑是美的。散文诗也是一种美文。但美文不一定就是散文诗。我一贯以为,散文诗属于诗之一体。作为一个走向成熟的散文诗作者,应逐步建立起这种自觉。形式上要是散文的,内质却是诗的,这是散文诗的长处,也是散文诗写作的难点。可以说,古今中外多少散文诗大家都为此付出过巨大的努力,也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与探索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何以散文的形式写出富有浓厚诗意的散文诗作品,是伴随我们每个散文诗写作者终生的艰巨的课题。这方面,作者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在他的第三本散文诗集中作品随处可见。

  王忠智的散文诗创作已迈出可喜的一步,也必然会迎来叶茂果丰的金秋。诚如诗人所言:守望一座秋山,守望最后的辉煌。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2423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