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一碗长得像心灵鸡汤的胡辣汤

2018-08-18 08:57:47  阅读 148 次 评论 0 条

  单亲家庭、天才少年、魔鬼导师、巧遇相逢、努力奋斗……这样的剧情简介,让《爆裂鼓手》横看竖看都是狗血励志片的标配,然而通览全片你会发现,这是一剂包裹着励志糖衣的苦药,是一碗长得很像心灵鸡汤的提神醒脑胡辣汤。

  单亲家庭、天才少年、魔鬼导师、巧遇相逢、努力奋斗……这样的剧情简介,让《爆裂鼓手》横看竖看都是狗血励志片的标配,然而通览全片你会发现,这是一剂包裹着励志糖衣的苦药,是一碗长得很像心灵鸡汤的提神醒脑胡辣汤。

  先要祝贺一下C·J·西蒙斯,在刚刚颁发的72届金球奖上,他凭借这部电影里的魔鬼导师弗莱彻一角夺得了最佳男配角奖,可说是实至名归。弗莱彻这一形象,是对“严师”这一角色的解构与颠覆。在以往的电影里面,经常出现弗莱彻这样的导师,他们面恶心善、毒口佛心,为了学生的成材,不惜甘当恶人,一遍遍地折磨学生以逼迫他们达到自己的极限,而学生自然不负众望厚积薄发,最终一鸣惊人,当学生最终了解到导师的苦心,双方得到和解的大圆满……一般来说演到这儿,煽情的背景音乐该起了,观众泪眼婆娑之际,早就忘了这样的导师之前有多么混账。

  《爆裂鼓手》无情地打破了严师出高徒这个美丽的肥皂泡,它明明白白地告诉世人:这个世界上就是有这样一种人,你成材不成材,他丝毫不放在心上,你会成为下一个查理·帕克那样的天才鼓手还是抑郁症发作吊死在家里,他根本不在乎。他仅仅是为了折磨你而折磨你,这是他生存的价值和快感的源泉。而“严师”们永远会为自己的变态压榨找到借口,关于这一点,本片中弗莱彻有这样一席话:“在英语里,没有哪个词比‘还不错’更加害人……我永远不会为自己的努力而道歉。”即使是到了电影最后他露出了狐狸尾巴,但如果电影在爵士酒吧那一段结束,银幕前的每一个观众恐怕都会被他这段话所打动。

  然而观众坚信这些折磨都是传说中的试炼,正如他们坚信“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却从来没有想过梅花选在冬天开仅仅是因为符合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生理周期,和“寒彻骨”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反而是在一年三百六十日的风刀霜剑严相逼下,很多梅花的结果是一朝飘泊难寻觅,不过,这些跟观众同样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他们只会看到那些落在庭堂上的花瓣,却从来不会看到落到泥沟里的花瓣——这话不是我说的,是王充在《论衡》里说的。

  如果说从结果倒推原因是智商问题,那么每次被这样的凌虐感动就是纯粹的犯贱了。弗洛伊德说过:“假如人生活在一种不能抗拒的痛苦中,就会把这种痛苦看作幸福,以便让自己好过点。”诸君可以回想一下你身边的朋友,越是应试教育的重灾区出来的学生越喜欢宣扬自己当年上学的时候是如何的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于是都督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就让魔鬼导师们大行其道有了群众基础:喜欢犯贱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永远像链球菌一般无穷无尽,如果你不成器,那是你自己的问题,如果你成了器,那就是我教导有方,何乐而不为呢?

  没有一种苦难是值得赞美的,正如没有一个变态是值得原谅的。但讽刺的是,这种犯贱题材的励志故事往往能大行其道,跟市面上有大把大把被成功学洗脑的人有很大关系。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刚好看了北青艺评对芦苇的采访,在文章里,他这样说:“《中国合伙人》是中国的粉丝影迷们所乐意接受的一种价值观:奋斗=金钱。”在这样的价值观下,周星驰的那句“人生如果没有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分别”慢慢变成了“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然而,光用一张嘴来实现梦想,其难度相当于带鱼养殖。

  喜欢励志的人有两个特点:一是贪,二是懒。说贪,是因为他们胸怀大志心比天高,在北京的漫咖啡之类的地方坐坐,侧耳倾听隔壁桌在谈的,基本上都是几百万的大生意;说懒,是因为再仔细听下去,一点有用的信息都没有。没有王思聪的命,却得了王思聪的病,于是他们只有在朋友圈里转发励志的心灵鸡汤,在电影院看《小时代》之类的励志电影。在这方面,很多人有这样的错觉:我在朋友圈里分享了文章,就相当于我阅读了这篇文章;看到别人的成功史,就在意淫中自己成功了一次。正如《爆裂鼓手》已经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反励志反鸡汤电影了,但依然有大把大把的人在深情讴歌男主角安德鲁洒在鼓面上的鲜血,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

  所以这时你应该明白《爆裂鼓手》的英文原名Whiplash的含义所在:这一鞭子抽过来,如果你还没被打醒,那么干脆就不要醒了。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24504.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