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励志美文心灵鸡汤都会拿某个硅谷创业故事激励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仿佛一个好想法就可以招来千万上亿的投资,然后成为商业杂志的封面人物,从此过上扎克伯格式的生活,将拖鞋和牛仔裤穿出天皇巨星的味道来。
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硅谷成功故事,就是一个精英从零开始,通过才能、创意和努力,最终成为上层人物的故事,绝口不提或者刻意忽略教育背景、种族、国籍和关系网络。但是,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个好想法都能遇上伯乐,不是每个创业者都能等到慷慨的投资人。
看起来,硅谷认可聪明,执行力和创意可以筹集资金开办企业。然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硅谷创业成功的关键其实跟其他地方没什么不同。名校学历,名企履历和个人关系跟伟大的想法同样重要。那些心灵鸡汤中的故事也不是没有,只是个例外而已。
路透社调查了 88 家硅谷企业,这些企业在 2011 年到今年上半年获得过五家硅谷顶尖投资机构的 A 轮融资,其中 70 家企业的创始人有硅谷背景。所谓的背景是指,在大型科技企业担任过高级职位,或在关系丰富的小企业任职过,再或者有过成功的创业经历,最不济也得是斯坦福、哈佛或者麻省理工的学生。
Michal Wroczynski,Fido 实验室的创始人,认为来自波兰的背景让他不得不花费额外数月时间去筹资。他说:
这其中尤以斯坦福大学最有代表性,得益于近水楼台的地理位置,斯坦福有着硅谷心脏的称呼。《三联生活周刊》12 年 41 期曾经就有专题详细介绍了斯坦福和硅谷的关系,这不仅仅是名校效应,更是得益于硅谷投资人或者企业大亨和斯坦福紧密联系。周刊曾经描写了这么一段话:
“风险投资家温德尔(Peter C. Wendell)在斯坦福商学院任兼职教授已经 20 多年,他不断邀请其他的投资者来学校讲课,其中包括 Google 的施密特(Eric Schmidt),Intuit 的创始人库克(Scott Cook)等。这些资本家讲完课,会和学生一起在户外喝杯咖啡。今年 2 月,某个高年级学生约见温德尔,他做出了一个手机应用软件,想听听前辈给出意见。这个软件已经有 4 万个用户,如果用户达到 100 万,每个月在服务器上就要花费 2 万美元。学生说,他需要投资,但又不想失去控制,也害怕别人偷走他的创意。约会结束后,温德尔安排这个年轻的创业者和 Google 的人见面。校园里年轻的创业者知道,斯坦福的导师们会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斯坦福称,至少有 5000 家公司,追根溯源,其创业者是斯坦福的教师或学生,其中包括惠普、雅虎、思科、SUN、eBay、Netflix、ElectronicArts,Intuit、LinkedIn 等。
“我们很多投资是这么来的,朋友的朋友跟我们说起,然后鼓励创始人们或者 CEO 们去和我们洽谈。”
背景与关系并不是羞于启齿的东西,也不是秘而不宣的内幕,Fast Company 甚至用上了《什么能真正让你踏上硅谷成功之路?财富与地位》这样直白的标题说明这一现象。还是直截了当地说,硅谷就是一个“成功取决于你认识谁”的地方。
诚然,天赋和努力仍然是重要因素。而硅谷的创业文化缺乏多样性也不是什么秘密。那些带着许多邮箱联系人和电话号码来到硅谷的创业者显然要领先竞争者一大步,简言之,人脉很重要。这或许不是一个公平的现象,但这就是硅谷的现状。
这种反心灵鸡汤的报道对于创业者来说更像是一个严厉的提醒,也在澄清着创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个好想法不是创业的全部,而仅仅是个开始。硅谷,科技工作者心目中的圣城也不是创业乌托邦,而是复杂关系网络中的一块。
当浮层化现象严重时,我们遇到的挑战是,出的主意没有太大实操价值,从事实际操作的人…
恒大与拜仁这场比赛太有价值,展现了自己,也终于真刀真枪下看清了自己,更成为一把标尺…
人的生命本无意义,是学习和实践赋予了它意义。应该把学习作为人生的习惯和信仰。
幸福是什么?当你功成名就时,发现成功不会让你幸福,和人分享才会。当你赚到很多钱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