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8月21日讯 近日,台湾教授曾泰元的一篇《辉煌后的孤寂更有深度》的博文引起网友纷纷关注,文中透露出一位台湾人对大陆扬州的深厚情感,18日,该文还被台湾《旺报》刊登。昨天上午,曾教授再次向记者畅谈了“扬州城市的深度”。此外,记者还发现,在不少名人博客中,均有“扬州故事”。
台湾教授曾泰元《辉煌后的孤寂更有深度》的博文,讲述了扬州古城繁华过后的古老魅力。昨天上午,记者再次连线曾泰元。
“扬州有着深厚历史,自古就是盐商往来之地,当年的繁华,在不少诗词中均能体现。”曾泰元认为,这座有着多年历史的古城,目前已有着2500多年的积淀,不少繁华褪去,它有着历史和文化的沉淀,而这样更让人反思品味。
“现在的扬州,人可以静下心来,重新反省人与社会的关系,保存一个健康与可持续的生活形态,这些东西有时候是需要静下心来回顾,才能够看得清,也才能够真心欣赏。”让曾泰元颇有感触的是,“很少有中国的城市像扬州一样,有些以前辉煌过,现在已经很难寻觅。但是扬州的味道,却是越陈越香,她还继续发挥着文化影响力。”
“有着悠久的传统,又有着与时俱进的面貌而不故步自封,如何让人不心生向往?”曾泰元说。
曾泰元从小在台湾长大,扬州并不是他唯一来过并了解的大陆城市,却是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城市。
“我小学有个老师就是扬州人,与扬州的情分可能从那时就已开始。”曾教授介绍,“他是1946年到台湾的,教了我3年。他给我的印象就是,扬州人有深度有文化,性格又不张扬。”曾教授称,此后遇到的一位同事,也是有着这样的感觉,“因此我在老扬州人和新扬州人的身上,都感受到相同的气质。”
“扬州的深度,让扬州人散发出一种谦逊可人的自信,而这气质,是需要时间的积累的,扬州的历史、文学、文化给了扬州养分。”曾教授感言,一座城市的深度代表地基够深,这样才能持续发展下去,不致迷失自己。
“深度不够的城市,第一不会吸引人,第二无法形成自己的独有性格。扬州以她2500多年的历史,奠定了深厚的根基。而一个有深度的城市,才能够在发展中不致迷失,一个稳定有方向感的城市让人安心,给人安居乐业,人民才有幸福。”
在她的新浪认证博客中,有一篇名为《无数梅花落野桥——少白画评》。文中,作者以在扬州鉴真纪念馆看见的梅花为引子,“那一年,陪父母去扬州玩,在大明寺,即著名的鉴真纪念馆旁小住,那间鉴真纪念堂是典型的唐风建筑。大唐风格的建筑,如今在中国本土已不多见,偶有的一些新作,也难以和经受时光淬炼的庄严相提并论,若真要去寻,恐怕要远渡扶桑,那里的古都古寺,倒是有保持得很精致完善的唐风建筑,人与物之间善待善存,相得益彰。”文中开头缓缓讲述,记录下作者来扬时的清静安逸。
“人生真正珍贵的刹那,十中不过一二,那一幕的美,收存于我心中多年,淡成一副老照片的模样,亦不减损其意。”文章后半段如此记录作者对于扬州之行的情感。
今年5月16日,本报曾报道过《作家毛丹青一家的扬州情结》,旅日作家毛丹青在博客中首次披露了八旬老母的思乡之文,文章字里行间都展现出游子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扬州的古老、安逸、缓慢的生活节奏,弄堂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母亲记忆中一直难以忘怀的场景。”采访中,毛丹青多次表示,“母亲始终将自己当成扬州女儿,时间在她的记忆空间里仿佛可以倒置,有关扬州和外婆的记忆也在她心中变得有血有肉,我更是能理解她对扬州的感情。”
多位名人博客中频现“扬州故事”,这一现象,也引起扬州的专家学者关注。“这对扬州形象提升很有意义,毕竟是公众人物亲自体验或者带有记忆的评价,被更多外地网友知道并了解,更有说服力。”
“其实,很多公众人物对扬州都有过不同角度的赞美,在网络盛行的年代,这样的方式已经变成了一种趋势。”也有专家认为,如果能把所有这种评价集中在一起,就是一个立体全角度的扬州,可以通过官方收集的方式,再统一呈现,如此形成一个集中评价。
安意如 原名张莉,女,80后自由写作者,1984年6月20日出生于安徽宣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2005年9月,出版传记文学《看张·爱玲画语》。2006年8月,出版文学随笔《人生若只如初见》和《当时只道是寻常》。2006年10月,出版文学随笔《思无邪——诗三百》。
毛丹青 旅日华人作家。1962年北京出生,1985年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987年移居日本。中日文著书多部,从1999年开始双语写作,曾获日本第28届篮海文学奖,其日语作品被多次用于日本大学高考试题。
中国江苏网(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苏ICP备07000608号
国新网许可证3212006001号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移动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54因特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5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