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词人辛弃疾近500首诗词作于江西

2018-08-21 16:21:51  阅读 109 次 评论 0 条

  人物简介辛弃疾(公元1140年~公元1207年),南宋词人,别号稼轩,原籍历城(今山东济南),中年因为蒙受弹劾,在江西赋闲近20年,并最终魂归铅山,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现存词作600余首,近500首作于江西。

  众所周知,辛弃疾出生在南宋乱世,为北方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一生留世600余首词,不少佳句今人耳熟能详。但是,即便是在江西本地,至今也甚少有人知道,许多朗朗上口的词句,是这位爱国词人在中年隐居江西之后所作,更不知道他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是在他所钟爱的江西山水中度过,最终魂归铅山。

  在江西铅山的陈家寨村,至今仍保留着辛弃疾墓。沿着杂草丛生的田间小路步行约一公里就到了阳源山,而辛弃疾墓就坐落在半山腰上。

  墓地面积不大,约五十平方米,高两米多,墓前有青石墓碑,碑文为“皇清乾隆癸卯年”、“显故考辛公稼轩府君之墓”、“廿五代玄玄孙三月重修墓葬”等。墓前做了水泥栏杆,围绕着墓前一块墓坪,可容纳近百人。

  郭沫若对辛弃疾有过这样的评价:“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忝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现在,这两句话被刻成一副楹联,立于墓前。

  据当地村民介绍,这个墓曾建有高大雄伟的仪门、神道牌坊、石狮、石马,十分庄严肃穆,可惜的是,这些古建筑陆续被毁坏,现今一片破败景象。但是,这并不能掩盖辛弃疾在这里曾发生过的难忘故事。据史料记载,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辛弃疾42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20年间,他除了有两年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上饶度过,并留下了近五百首传世诗词。

  直至今天,辛弃疾选择江西的原因仍然是一个让人不断猜度的谜,也有学者认为,除了因为辛弃疾的老家山东济南沦陷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江西的山水吸引了辛弃疾。

  因为宋朝南迁,定都杭州,而上饶又作为四省通衢,是来往交通要道,辛弃疾奔赴各地就职,曾多次经过这里。而上饶的山清水秀,给辛弃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公元1180年,当41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今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就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在上饶这个地方建屋,并举家迁至此处定居。

  第二年,辛弃疾果然亲自到了上饶进行考察,发现带湖区域近千亩水域环境十分宜人,于是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初定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开工兴建了带湖新居和庄园,并将这处庄园命名为“稼轩”,后人称其为“稼轩居士”便是由此而来。同年年底,带湖新居落成,而此时的辛弃疾,在朝堂上受到弹劾,官职被罢,便顺水推舟回到上饶,开始了他的闲居生活。

  公元1186年,辛弃疾自带湖开始在周边漫游,到了铅山县奇师村周氏人家,发现一泓荡漾在前后两眼石潭之中的清泉,其水清澄,其相别致如瓢。而泉边又有一方天然大青石,平洁可人,还有几间小屋,可供人居住。

  由于辛弃疾出生于山东历城,对泉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而此时的家乡早已沦陷,发现此泉后,辛弃疾有一见钟情之感,以至于流连忘返,夜晚就睡在泉边,并赋词一首,抒发内心的喜爱之情:

  “飞流万壑,共千岩争秀。孤负平生弄泉手,叹青衫短帽,几许红尘;还自喜,濯发沧浪依旧。人生行乐身,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杯酒。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且归去,父老约重来;问如此青山,定重来否?”(《洞仙歌访泉于奇师,得周氏泉,为赋》)

  于是,辛弃疾决定把这口泉及房屋从周氏人家手中买下,并在周边建立新居,将“周氏泉”改名为瓢泉,将奇师村改为期思村。期思,为期待与希冀的意思,无疑是寄托了词人对结束南北分裂局面的殷切期望。近十年之后,1195年春天,瓢泉“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辛弃疾的瓢泉园林式庄园建成。第二年又逢带湖房屋被火烧尽,辛弃疾便举家搬至新居,并在此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段时光。

  在辛弃疾举家搬至瓢泉的第二年秋天,他生平所有的名衔都被朝廷削夺干净,虽空有满腔报国热情,却只得被迫在瓢泉过着游山玩水、饮酒赋诗的村居生活。

  但这一时期,却也成了辛弃疾传世佳作的主要创作时期。在存世的600余首稼轩长短句中,有462篇是在江西创作的,其中以瓢泉最多,《瓢泉之什》有170多首。在《带湖之什》的170多首词中,同样不乏瓢泉之赋,如作于1188年前后的《水龙吟题瓢泉》、作于1190年前后的《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和作于1192年的《沁园春长桥谁记今古期思》等。

  而这些词,大致可分为两类,因为内心忧愁,只能在山水间进行排遣,有追慕先贤陶渊明之势,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词、山水词,比如现在仍在教科书中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用这首词描写了上饶农村夏夜的明月、清风、小雨及蝉声、蛙声,气氛宁静,生机勃勃。

  但优美的瓢泉山水,闲散的乡居生活,并不能消溶词人的爱国热忱,所以,另一类的词,就随时可见忧心时事的情怀仍流露于字里行间。如千古吟诵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烈吟啸。 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当时的南宋朝廷北伐抗金失利,此时方想起一心效力的辛弃疾,希望他能出山收拾残局。但此时辛弃疾已经68岁,在瓢泉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已力不从心。当诏命到达瓢泉时,辛弃疾“大呼杀贼数声”之后,在瓢泉离世而去,并葬于当地。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2484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