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趣幽默——歇后语与戏曲血脉相连

2017-12-09 21:59:37  阅读 129 次 评论 0 条

  古老的戏曲艺术本是“土生土长”,戏曲(尤其是各地方戏曲)为百姓喜见乐道,大大小小、发烧及不发烧的票友、戏迷俯仰皆见,戏曲的“土”性又可以从下面一点得到佐证——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歇后语中有为数众多的与“戏”与“曲”以及“戏曲”相关联的条目,有人谓之:戏曲与歇后语似乎“血脉相连”。

  歇后语,在北方又称“俏皮话”, 家喻户晓, 幽默风趣;在南方有人称为“一句半”。歇后语道是“谜语”不是谜语,某些方面如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似乎又胜过“谜语”。其实,歇后语这一语言形态并不完全都是歇后——比喻,确切地讲是一种引子与注释的关系,即从某人、某事、某物“引”出一种深入浅出、朗朗上口的注释并以“引子”加“注释”的整体组合巧妙地对人间、人世、人事、人生......作完全通俗化处理的哲理宣讲,引起世人警觉。

  与戏、与曲及戏曲相关的歇后语可谓洋洋大观,不胜枚举,综纳观之大致有以下几类:

  其一,就戏论戏型。这一类戏曲歇后语属于与“戏曲”全方位组合,即就戏论戏。歇后语的“引子”与“注释”两部分主体全是“戏”,或戏名,或戏曲表演的内容及程式、美感,或演员们台上台下的酸甜苦辣情感之体验表达等等。

  上述歇后语全是舞台上下、内外演员或观众唱戏、看戏一瞥一动之中实实在在看到、听到的事儿。这一类歇后语既可作为对戏曲艺术、戏曲美学内涵的理解,又是对“戏曲小舞台,人生大舞台”的俗中见巧、见深的理解与透析,在“有戏”“有情”“有趣”之中教会世人(观众)如何察世、悉世、知人、明理。

  其二,道是论戏,不是论戏,胜似论戏型。这一类歇后语的“引子”基本上就是一出戏,从这种歇后语可见京剧在戏曲中的“领军”地位。

  其三,最后一类与戏曲搭界的歇后语。从对“引子”及“注释”的分析中可发现这些歇后语的作者(皆为无名氏)多有文化、戏曲、音律素养,因为这些歇后语条目的“引子”与“注释”两部分都是直接采撷古今戏曲剧本唱词或道白(仅有部分条目有极小量改动)。如:窗户纸上画老虎——戳破了就不灵(可见京剧《葛麻》);大河里淌下卧(床)单来——流(刘)被(备)(见元杂剧《三战吕布》第二折唱词);哈巴狗儿咬跳蚤——有咬着对也有咬不着对(见元杂剧《桃花女》);瓮中捉鳖——手到拿来(见元杂剧《李逵负荆》)等等。

  从戏曲歇后语中又可透析出这样一个道理:金碑银碑不如口碑。一出戏的成功与否,观众的口中评论,一句话式评论——歇后语中会有言简意赅的表述,戏曲工作者不妨作有心人,至少莫轻慢待之。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25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