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有着“三间两廊”样式的小小清代民居,趟栊门、青砖墙、满洲窗……屋内处处透着岭南建筑独有的风情。
如今更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莞人的一处“书香圣地”。因为这里还走出了古文字学家、金文专家、考古学家和书法篆刻家容庚,书画篆刻家容肇新,民俗学家容肇祖,金石目录学家容媛等几个大学者,承载着他们兄妹治学的青春励志故事……
容庚在自述中说:自己性情愚钝但兴趣广泛,尤其对小说和篆刻入迷。但身上毛病不少,尤其15岁父亲病逝,家道中落后,更是一度迷失自己。容庚的浪子回头及其兄妹的成长成才离不开两个人——母亲邓琼宴和四舅邓尔雅。
容肇祖在《我的家世和幼年》中记述了母亲为他们四次搬家的经历,俨然近代版的 “孟母三迁”。那时邓琼宴一个人带着6个未成年的儿女,生活艰辛异常。但为了让儿女有一个好的读书环境,邓琼宴在丈夫去世次年起在广州、东莞之间数次搬迁,直到1913年后容肇祖、容庚、容肇新先后就读东莞中学后才搬回莞中附近。
据容庚自述:当时四舅邓尔雅就寓居其家,兄妹几人每天课余都与舅舅围着方桌,“或习篆,或刻印,金石书籍拥置四侧,心窃乐之”。容庚在与邓尔雅学习古文字和金石时萌生了补辑《说文古籀补》诸书的志向,并在弟妹的帮助下编撰了《金石编》三卷。
“大哥(容庚)以后不久,即随四舅草创《金文编》;二哥于书法外,以刻印称;我随四舅学诗,为以后教文学的基础。这都是移居近中学和近外家之所得益。”容肇祖在《我的家世和幼年》也回忆道。
也就是说,从1913年到1922年容庚容肇祖兄弟北上求学的十年间,容庚兄妹在母亲的苦心栽培和四舅邓尔雅的悉心教导下,在故居中度过了宝贵的青春时光,奠定了日后成为大学者的基础。
容庚北上后更是凭借《金石编》获得了大学者罗振玉的赏识,被推荐直接入读北大,他日后出版的学术专著30多部,《金文编》《商周彝器通考》尤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推崇,分别是古文字研究学者和青铜器研究的必备书籍。
随着时间的流逝,容庚兄弟走出了故居,走向全国。随着容氏族人在国内外生根发芽,容庚故居渐渐寂寥了,一度成为“别人的家”。
直到2009年春节前容庚故居纪念馆开馆,故居才恢复旧身份,以新的使命出现在世人面前。开馆当日,容庚的5个儿女悉数到场,远在美国的儿子容琨也回到故里,参加开馆暨容庚作品藏品展的开幕式。
据当时《东莞日报》刊登的《乡情筑成容庚故居纪念馆》报道,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东莞市政府就筹划将容庚的故居购回,准备建容庚故居纪念馆。此后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建设才有故居的旧貌换新颜。
期间还整理出版了《容庚、容肇祖学记》《容庚法书集》《颂斋珍丛》等著作,三次为容庚塑像等感人事迹更不胜枚举,体现了莞人对拥有容氏兄妹这样的学者和文化名人而倍感骄傲。
当时的莞城文化中心负责人黄柏全感慨地说:“容庚故居纪念馆从房产的回购、征地、拆迁,街坊邻里的理解迁出,几本容庚书籍的出版,容庚后人的捐物,容庚的塑像等,每件事、每个环节,都洒满了乡情,是乡情把容庚故居纪念馆筑成的。”
2014年10月,“纪念容庚教授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20届年会”在广州举行,并在广州、东莞两地举行系列活动,笔者躬逢其盛,第一次参观了容庚故居,故居俨然已成为一个活态展示馆和教育基地。
2016年,容庚故居纪念馆启动了重新设计及布展工作,基于容庚的生平成就和容庚故居的建筑布局,以“学术名家”“书香世家”“今人传承”三个展区,进一步丰富市民对容庚的了解。尤其“今人传承”板块通过梳理容庚在中山大学古文字学的师承关系和资料,介绍以容庚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让观众了解其对后人持续的影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