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个岛 给我一个家——从台湾到蒙古的席慕蓉

2018-09-02 09:32:43  阅读 121 次 评论 0 条

  席慕蓉的气质是非常台湾的,或者说是有很强烈的南方女子的温婉闲适的。翻开这本散文集《给我一个岛》,其中不管是《暑假暑假》所写的那恋恋不舍的母女亲情,还是《十字路口》中对青春流逝的感伤,

  席慕蓉的气质是非常台湾的,或者说是有很强烈的南方女子的温婉闲适的。翻开这本散文集《给我一个岛》,其中不管是《暑假暑假》所写的那恋恋不舍的母女亲情,还是《十字路口》中对青春流逝的感伤,亦或是《关山月》中记下的与好友楚戈之间的画作趣事,都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作者强烈的个人气质。隽永、写意、婉约,一直被后人诟病的白话文在席慕蓉的笔下也摆脱了过分写实的束缚,暮然间有了不一样的意蕴。如果用台湾的景色来打比方的话,她的文字就像是垦丁那纯白的贝壳砂,捏在手中细细滑过,虽然细腻到让人觉得有些平淡,但猛地抬起头打眼望去映入眼帘的却是长达百米的白沙滩,顿时间就会不由得心动起来。

  可惜的是现在的大陆女作家中已然很难再见到这份情绪了,更多的是飞扬跋扈的女权思想,或是自怨自艾的悲天悯人。不由得让人很庆幸,席慕蓉去了海峡的另一端,否则的话,我们可能就再也见不到这样的文字了。我们真的要感谢席慕蓉去了台湾这个离岛,如此一来,她才有机会逃离熙熙攘攘的经济大潮,才能过滤了几分恼人的烟火气,留下的是对生活的爱与希望。所以她写自己当年逃学的时光还不忘提及满山摇曳的“马樱丹”,会把自己最难忘的恋爱经历戏谑为“骗婚记”,甚至写了一篇《论席慕蓉》来说说畅销诗人席慕蓉的文学观在这本散文集中,琐碎的生活、深刻的情感、耽美的景色都交织在一起,留下了我们可以依凭的记忆。

  如果这本散文集中只收录了作者在香港、在台湾、在欧美,或是求学或是游历的生活,那么你会觉得席慕蓉就是一颗温润的暖玉,没有犀利的批判,也没有惊人的聪明,却多的是温和的内心和安宁的情绪。以至于你都要忘却的是,这样一个无比温柔的女人其实是一名纯纯正正的蒙古王族之后,那名字中颇有贵族气韵的“慕容”二字其实就是蒙语“穆伦”的谐译。

  但落叶总是要归于尘土、倦鸟亦想回到寂林,骨子里流淌的蒙古人的血脉终究让席慕蓉燃起了回家的感念。就像她自己在前言中说的那样,“在一个岛上已经生活得极为踏实了”,但是那份想回到原乡的思绪“已如高涨的河川,排山倒海奔涌而来,就再也无法抵抗了”。终于在一九八九年,随着两岸三通的到来,归心似箭的席慕蓉回到了四十年不见的家乡。而之后的每年夏天她都会一次再次地飞向蒙古高原,去探寻心中的那另外一座小岛。

  于是从1989年到1996年的七年岁月,化作了席慕蓉口中自己作家生命的“黄金时期”。从此她的文笔不在只限于香港、欧美的求学生涯,不在困于台湾那温暖的生活,转而开始留恋于蒙古高原上那山川大地的空远开阔和天地之间的逼人气势。可以说,那渴望已久的蒙古草原带给她的悲喜触动都是过往的一切无法比拟的,而心境的变化也让她的散文有了不同与其他台湾女作家的气质。内心不再漂泊,有了真正可以靠岸的小岛;眼界不再狭促,有了远眺四方的天地,这才使得席慕蓉有了一份真,使得席慕蓉的散文更加温顺平和。也许春花和秋月终究要老,也许游子和离人终究要走,也许泪水与哀伤注定挥散不去,但只要知道有一个岛、有一个家在永远等着自己,心中自然就有了一份平静。

  读席慕蓉的散文,是不需要过于刻意的情绪,也不用做那些燃一柱细香、点一盏孤灯、听一场小雨的铺垫,只需找个安安静静的地方、摆个舒舒服服的姿势,一页一页的翻看也就是了。若是在慵懒的午后时光,或是在静谧的午夜床榻,可能不知不觉间就进了那周公的梦乡。但也许在梦里能看见一幅画,描绘着时光的旅行,涂抹着青春的颜色,讲述着席慕蓉对于人生、对于故乡、对于自己的情怀。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2589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