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著名女诗人席慕蓉做客,带来全新散文集《追寻梦土》《蒙文课》。近二十年来,席慕蓉以“原乡书写”确立了她在散文上的独特风格,学界认为她这些作品甚至有文化学上的特殊价值,影响非凡,这两本散文集是席慕蓉以多年在蒙古高原上的长途跋涉所谱成的追寻之歌。
主持人文坛:全球的新浪网友早上好,欢迎来到《文坛开卷》,我是文坛。这样的一个清晨很愿意跟大家先来分享一首诗,也许大家在听到这首诗的时候就能想到一个人以及你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那些时代的点点滴滴的回忆。
听到这首诗的时候,电脑旁边的您是不是想起这首歌的主人,就是今天做客《文坛开卷》的席慕蓉老师,老师您好,先跟网友打个招呼。
主持人文坛:老师刚才在听到您20多年前创作的《七里香》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
席慕蓉:为什么要有不一样的感受?我也许可以这么讲,我觉得有的人会悔其少作,觉得年轻时候的东西写得不好,怕影响了自己在创作上的水准。对我来讲,写诗是我自己的一种释放,所以我没有任何一个专业上的所谓的追求,所以我刚刚问你的意思是说它(《七里香》)是我年轻时候写的,我的感觉是我很庆幸我把我很多年轻时候自己心里的触动写出来了,而且留下来了,对我来讲人本身是记忆的累计,一首诗对我来讲也是一个提醒,所以我想我的感觉大概是这样。
主持人文坛:老师请原谅,刚才没有能够读出您的这种心情,因为今天是直播的访谈,很多网友在听到这首诗的时候,或许能想起当时读到这首诗的感受,我用比较沙哑的声音可能读不出感觉。
席慕蓉:诗写出来以后,可能不大属于写诗这个人,诗写出来以后,如果您读的时候,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诠释,我已经没有权利干涉了。
主持人文坛:听到这首诗的网友,可以给席慕蓉老师留言,说说你的感受,今天有什么话想对席慕蓉老师说,文坛也可以带到。
这次席慕蓉老师带来两本书,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散文《蒙文课》以及《追寻梦土》,在网上也有一些网友的留言,现在先给您读两条。
网友(四川):读到老师您的文章,又似乎见到了老朋友,以前读老师的文字《七里香》我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女,而如今,我已经是历经沧桑,已经步入中年,女儿都快成为少女了。
主持人文坛:网友的留言还有很多,也非常希望老师能跟大家多多沟通,一会儿网友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把想说的话告诉文坛,文坛会告诉老师。
很多熟悉您的朋友都知道,近二十年,您一直潜心于“原乡书写”,为什么一直有这样的想法?
席慕蓉:我的感觉,我想说,我本身是生长在蒙古家庭,我的父亲、母亲都是蒙古人,对我来讲,可是我自己生在四川,刚才那位网友是四川,那是我出生地。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我父母的故乡,我没见过,对我来讲,我不是不要回来,是我不能回来,种种的原因,我不能回来。一直到1989年,我本来在公立学校教书,在新竹师范学院我是油画的专任教授,公教人员那个时候不能回大陆的,1989年8月1号解禁,8月二十几号已经到我父亲的草原上,继续往我母亲的草原走。可是在8月1号跟八月二十几号的中间还去了一趟德国,去我父亲那。我父亲以前在波恩大学教书,退休了还住在莱茵河畔,可是我母亲在我回家的两年以前过世了,还好我父亲还在,我先跑去找我父亲,我可以回去了,我可以见到从来没有见过的地方,我的原乡,跟爸爸讲,我应该有什么准备。我父亲说,我给你找一个朋友尼玛,是我父亲的忘年交,比我大几岁,我叫他尼玛大哥,带着我回去。我跟着尼玛大哥见到我的原乡。
席慕蓉:永远不可能忘,这是人一辈子从来不得到的经验,就像很多人还问我,你还记得吗,我说开玩笑怎么还会忘了。
席慕蓉:坐飞机到了北京,再坐火车到了张家口,在张家口我父亲的朋友也来接我,往张北坐越野车走,那个时候还是北京的小吉普,后面的车牌写的内蒙古,我还拿相机拍了,因为我第一次看到内蒙古的车牌。蒙古高原的平均高度大概海拔1200公尺到1600公尺,走一段斜坡,走一段平路,那叫上坝,走了几次慢慢看到草原了,那个草原是缓慢起伏。这个说了很多次,可是我愿意一直说下去,我在车里只会叫,哎呀,哎呀,一直叫,我就跟我朋友说,我好像见过,我就说明我是第一次来的,但是我觉得我见过,隔了很久以后,我找到一个句子来形容,我知道我那个时候感觉我发现我自己是走在我自己的梦里,我走在自己的梦土上,我想我的第一本回去蒙古高原,自己的感觉是在第一本《追寻梦土》上面。那里面有我刚去的种种的,我没有回去之前的模糊的原乡跟我回去之后的那么强烈的,把我“烧”起来的一块土地。所以第一本是《追寻梦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