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林肖其人其文 一一散文作品

2018-09-05 19:44:21  阅读 117 次 评论 0 条

  光阴如水,岁月如梭。每一个人的身旁,都会有自己熟悉的人,说到林肖的这个名字大家并不陌生。十年前文联开会时我认识了林肖,他还在市文联担任专职常务副主席兼《福清文学》期刊常务副主编。五年前为其散文集《秋灯拾影录》我说几句。他的散文集出版后好评如潮,福清的文学创作如火如荼,我感到从未有地高兴。这些年,由于工作需要,林肖既是岗位变了,也一步步踏踏实实写作,一路艰辛跋涉,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他的作品一是从生活中来的,没有生活文学就没有根,里面的生活气息随时可见。二是从心灵中来的,他对家乡山水的赞美、生活场面的描写亲临之境,真情实感。三是从历史中来的,作品大量地传递历史的信息和历史的符号。福清文化是一富矿,我一直在采矿,如何将这些金灿灿的矿产冶炼出来,提炼出来,林肖作了努力。

  内心深处,我一直欣赏林肖的为人和才智。这么多年,他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保持着真诚善良的处世原则。更以热烈的文字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在散文、文学评论等等领域笔耕不辍,成就斐然。

  2018年仲夏时节,林肖传给我最近力作《散文作品》辑录了10篇,约我给他的散文作品说几句,我欣然答应。自然,这些文字更可以称为是一种友谊的重温,一种阅读的感叹和享受。

  我用了差不多七个晚上的时间,拜读了他散文10篇的作品。当然,这只能说是粗略的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对我而言,阅读这样的大部头作品,很多时候的确受到时间的制约。虽然阅读不算深入,但从字里行间,依然能够感知林肖书写的真诚和细致,能够感知其中洋溢的激情和才华。

  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海峡作家高研班学员、福清市作家协会顾问。作品发表在《上海文学》、《散文选刊》、《海外文摘》、《红豆》、《福建文学》、《福建日报》等各级报刊,著有散文集《秋灯拾影录》,曾获2015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福建省作家协会“五店市海内外散文奖”、福州市第三届茉莉花文艺奖、获2018年度第八届“冰心文学奖”一等奖等奖项。

  我非常欣赏林肖这些作品显示的多样化写作风格,文字既有传统文言的简洁,又有现代白话的率真,充满哲理的韵味;语言既有散文的自然优美,又有诗歌的凝练抒情,充满强劲的张力;情节设置既有章回小说的悬念,又有胶片纪录的写实,充满阅读的快感。显然,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没有深入社会生活的切身经历,没有踏踏实实做人的本份,没有耐得住寂寞的创作心境,就不可能完成这样优秀的作品。

  之所以乐意写这样几句读后感,既是对林肖做人作文的仰慕,也希望能够以那字里行间蕴藏的力量激励自己。

  林肖的散文篇幅普遍偏长、这些文章所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通过细腻生动的描述,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如《“嫁衣”的黑白纪念》《北纬四十五度》《带一本书去水乡》《倒影》《对酒当歌作塞翁》《寒夜温酒故人来》《聊以卒夏》《却说“拈花惹草》《一涓一滴总关情》《与鸽同在》。这10篇部分内容既相互独立,又一脉相承。既描古意,又记出游;既品人情,又谈文化。他以一颗敏感的心灵洞察人生百态,游走于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信手拈来,自有神韵。他善于摭取人所不能言的冷题材,摇笔挥毫,别有洞天;善于挖掘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一挥,遂成绝响;善于发现人所未言的新题材,铺陈渲染,绕梁不止三日。读其散文总有一种温暖亲切、淡定从容而又悠然明净的感觉。他时而娓娓道来,看似平淡而又暗流汹涌,耐人咀嚼;时而激情昂扬,切切嘈嘈,如数家珍却又让你感觉不到突兀,只是让你怀着一种惆怅的欣喜轻叹一声“哦,原来是这样!”其文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拨动你心底那根最柔细的弦。他的文字让你感受到生活处处充满这文意,美正从四面八方扑面而来,接踵而至。

  如在《一涓一滴总关情》从小傍着这条江长大,但我一直没弄明白它为什么叫“龙江”。从字面理解,应当是江流蜿蜒如同巨龙,或者江水奔腾有龙吟虎啸之势;再文学点,就要像《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卷语描述的那般--“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才显得气象非凡。

  但是很显然,“龙江”这个名字远远超过了人们对河流本身的想象。它只是一衣带水似的穿城而过,貌不惊人,甚至带点迟滞木讷,以致来往于它身边的人大多视若无睹。关于它,似乎不需过多特色的描绘。和龙江一样,这片土地上有许多山川风物都被人们冠以大名,如“龙山”、“五马山”等。一睹这些字眼,人的想像力便会在瞬间被点燃,眼前仿佛浮现出龙盘虎踞、五马腾云之类殊象,脚下的土地也因之平添许多传奇色彩。大气磅礴的名号总能先声夺人,同时寄以卓伟的愿望,传导的自然是人与水土之间递嬗不绝的精神关系,虽云臆想,其味却逼真。

  和大多数城市的河流一样,“母亲河”的称谓让人心生暖意,龙江也不例外。换言之,只有从相依相存的角度来梳理人与江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一条江的平实存在,真要是滔滔泛泛如龙似虎,反倒失之突兀,令人思绪难得安宁。

  点评:不愧是“点睛”文笔跃然纸上,中心突出,观点鲜明。娓娓道来,毫不做作,于平实的叙述之中,在寻访,在挖掘,在体验,在赏析,在感悟……文学史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凡赞美家乡的名作都出自游子之手,这可能是美学上所说“距离产生了美”。一个人长期厮守着家园,不觉得故乡这方山水有什么特别,一旦离开了故乡,在难熬的离愁乡思中,就觉得乡井家山是那样的美,那样的亲。于是,就有了“没有故乡,就没有诗人”,“故乡是游子心中的长青树”这类的说辞,似乎故乡的题材,是游子的专利。

  他那巧妙的构思,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敏锐的洞察能力,在“一涓一滴总关情”中的字符行间淋漓尽致地呈现。

  如《带一本书去水乡》,就仅仅是《鲁迅的故家》便有乌篷船、石板路、石桥、茶馆、酒肆……像一道道缓缓扩散的涟漪,托起了淡淡的思虑和流转千年的滋润文气。江南的情怀总是这样,似在纸上扫过一笔淡墨,素雅、轻灵、氤氲,但只是烂熟于心的味道,如果没有文字的烘托滋养,黛瓦粉墙、古桥石驳也势必陷于浮泛。好在这个江南小城从来不缺文气,它与金粉楼台无涉,向来才子佳人的喁喁私语,不免无病呻吟之讥,与之一比,比出了令人频频回首的须眉气概;就连咿咿呀呀的社戏也质朴得多--摇着乌篷船去听戏,两岸豆麦和河底水草的清香不知飘进了几代人的梦……点评:把江南小城当做背景。写完之后,反复修改,无关的、不主要的,舍得删减。有了把握和冲动才写,驾驭不了的东西提都不提,全篇都没写。

  林肖写游记散文,不写自己看见的,不写走过路过的,不写资料,最多插入一点儿能突出主题的有效讯息。

  如《倒 影》林肖怀一种怅然的心绪,慨叹怀古的幽情、高雅的意趣、文意的江南、送别的阳光、深情的送别、融进自然之美幽思之情的西窗都随着岁月的长河一点点的远去了……这是一种对历史对现实的思索,对人生的一种慈悲。

  点评:细腻的心灵,深刻的思辨,让《林肖作品》充满了文意的文化美。读过文,我以为这正是“独立之思想”的体现,值得肯定。他写细节,写感悟:调动心灵的语言,调动读过的书,调动自身经历,调动生活积累,调动一切的一切来为细节服务。

  如《“嫁衣”的黑白纪念》《北纬四十五度》《对酒当歌作塞翁》《寒夜温酒故人来》《聊以卒夏》《却说“拈花惹草”》《与鸽同在》。

  点评:这七篇文章,我也颇为欣赏。林肖善于将散落在生活各处的点点民风、民俗推及到深厚的文化背景里去描摹、思索,使其散文带有明显的文化内涵。其共同的特点是精短,挤掉了水分;而且不仅有情节,还能见人物。能够给人以启发和教益。作品,也都不是直接叙述,而是运用老练笔法,通过白描,来刻画动人心魄的细节。让读者自临其境,一目了然。纵观林肖及林肖的系列文化散文,无论是做人还是灵动诗意的形象叙事,抑或是睿智深邃的理性色彩,其意旨都是为了彰显独特的作品和其自身的人格魅力。一个总的感受就是朴实情真,自然风格,耐人寻味的哲理……透过文意的文字,我们可以触摸到林肖文意的心灵。感受那包裹于西装革履之下,游走于城市钢筋水泥之中,穿梭于觥筹交错之外的文意的灵魂空灵而飘逸,雅致而隽永,质朴而宽厚,敏感而多情。这是一种历经生活苛责戒尺鞭笞之后的达观,是置身与尘俗而又超然于物外、酣眠于睡梦而又清醒于人生的洒脱,我承受坎坷冷遇、怨怼责难而依然平和的淡定,是享受一米阳光便回馈你整个春天的慈悲!从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林肖由沉重到厚重的提升,由生存到生活的蜕变。

  林肖,生活中简单随意,对于散文创作他却常常“较真”,他努力没有白费,他的付出获得了回报,他艰苦创作的心血之作,先后被多家报刊登载,编辑赞赏说“真实、有震撼力”,读者们也是好评如潮。

  林肖以洗净铅华的心灵,不事雕琢的笔调表达着一种文意的人情美,人性美。这样的文字,让你的心也开始沉静,让无数追功逐利而不得安宁的心得到宁静,让你的心底也泛起一种文意。

  撷自然入文,《林肖作品》便有了自然的清幽之气,充满了文意的自然美。《林肖作品》无论记写那类内容,文笔皆晓畅自然,若风行水土。有人说散文语言的最高境界即“平淡而有味”,我不以为然。林肖的语言没有晦涩难懂之词,但是这种平淡耐人寻味,含蓄空灵而又雅致,这种平淡是绚烂之极的平淡,豪华落尽的真醇。正应近代词人、词论家况周颐指出必欲得天然妙语,其道有二,曰性灵流露,曰书卷酝酿。林肖语言的字眼晓畅、含蓄质押正是其文意灵魂的外显,正是其渊懿学识的彰示。

  因为有了文意的心灵,《林肖作品》充满了文意的人情美,文意的文化美,文意的自然美。《林肖作品》是画,展示给我们活着的美丽;《林肖作品》是文,激发我们生命的愉悦。让我们也怀一腔文意的情愫继续上路吧,拥有文意的心灵,幸福就会永远停泊在你心深处!

  对待写作,林肖自始至终都像一个虔诚的“信教徒”,他将自己热心澎湃的青春、严肃认真的思考、博大宏远的人文关怀、臻于光美的艺术探索等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自己最爱的“习作”中。他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仑美奂、充满人性意味的“玉融世界”,一篇篇动人心弦、耐人寻味的散文之作寄托了林肖心中那份日夜企盼的社会理想。他用自己独立高标的“自由人”形象弥补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的黯淡。细腻的心灵,深刻的思辨,让《林肖作品》充满了文意的文化美。

  林肖对写作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写作不是“职业”,却是一种‘事业’。“写作是要有信心,有热诚,不计功利,不问成败,正义感特别强,对人生充满正能量,而又能坚持到底去干的一分庄严工作……实在说,写作是一种相当沉闷又不能从任何报酬取偿的事业。他努力于新的经典的产生,却必须把整个生命放上去。”

  可以看出林肖具有一种崇高的写作意图,他选择了一种有自己特色的表达、抒写方式。一切作品都需要个性,都必浸透林肖人格和感情,林肖的作品无不彰显着其独一无二的魅力,可以被视为情态各异、内涵深厚的作品。它是一种寄托着林肖全部理想与艺术良心的艺术境界。

  《林肖作品》同样有着丰富的人性内涵。它作为林肖近年的代表作,所展现的主要是超脱潇洒的人生态度。

  林肖笔下的艺术形象启示我们:生命之美以超越现实和命运。他对“人性”的坚守和探索使其获得了永久的人格魅力。达到了“忘记尘世,与世无争”的至高境界。正这种心境中,他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文学殿堂,树起了一座熠熠生辉的人性灯塔……林肖的生活是平淡的,平凡的,然而却又是伟大的,多产的。他是朴实无华的,默默无闻地为人们结出硕果累累。

  林肖是福清现代文坛、知识界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是一处醒目的丰盈的人文景观。这些对于当下正面临“沙化”的文坛与知识界来说,无疑是一场期盼己久的“甘霜”。因此,我只愿意把这十篇散文作品看作是林肖散文艺术探索得又一个驿站,而不是他艺术生命得顶点,更不是终结。我期待他为我们奉献更多的好作品。在文学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走得更扎实、走得更远更久!

  现在看来,称林肖副主任为学者型的作家和作家型的学者当不为过,而且更准确。当然,说到此,我们这一代人或者更早一点的五零后的作家和业余作者们,我们都会有一个同感,当年的《福清文学》,那可是福清本土神圣而高贵的文学殿堂。除了郑敬平、施祖松、林浴生等等老师及现在的商家云老师作为当之无愧的伯乐成就了一大批千里马外,我感觉也不能忘怀的是,当时的林肖和至今林肖,他还是福清文学的名片和福清文化的苦行僧。早在10年前的时候的林肖,就是福清文联常务副主席兼《福清文学》期刊常务副主编,福清大地的文学渊源和高潮。而我们,在其渊源的滋养下,站在福清文学的高地上,各自成了就思想、情怀、道德、灵魂和其生命的寻航意义。这一点,林肖成了我们的标杆,林肖一以贯之的文化寻根和勤奋而记录的人生轨迹并以此而建构的人格魅力是我们乃至一个时代的标杆。

  我认为林肖文学系列作品和其创作轨迹,其中包括新近力作,通过灵魂深处的友情叙述,一篇篇散发着智深邃的理性哲思,着力彰显了文学福清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卓然卓亮了福清人性散文的光芒火炬。

  总之,散文贵在情真,贵在耐人品味。真诚祝愿“文学在身边”共读融籍作家作品系列活动越办越好!每期推出一场场耐人寻味,耐人咀嚼的好作品闪亮登场。显然,我们有理由期冀,2018年的福清文学当会应验那句吉祥古语:瑞雪兆丰年!所论不足之处,敬祈谅解。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2614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