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丨邓毅:长江鱼一个世纪的盛典

2018-09-06 03:39:18  阅读 97 次 评论 0 条

  原标题:美文欣赏丨邓毅:长江鱼,一个世纪的盛典 长 江 鱼 文/邓毅 这是一个难忘的夏天。 这是一个

  一条不足500米长的饮食街,一到傍晚,街上香味弥漫,人声鼎沸,万头攒动;那张张餐桌、条条凳椅,从里到外,摆过街心,坐满客人。其场面业已胜过清嘉庆皇帝登基时,那恢宏盛大的火锅“千叟宴”了。

  1998年,冬天。38岁的曾老幺,与妻文丽,在滨江路首家亮出“邮亭鲫鱼”的招牌,从几张餐桌办店起家,生意逐渐红火。为满足顾客需求,扩大营业场所,开发出了近200米深的滨江防空洞,从洞里到街边,摆放130张桌面,一晚到亮,24小时营业,来来往往的人们,轮番围着那百多张餐桌,一天要吃二三千斤鲫鱼。

  曾氏鱼庄的80多位员工,每天,要端出如此多的鲫鱼,接待如此多的顾客,无疑令人兴奋,且又使人难以置信。

  曾令明和他的妻子,原本都是重庆一家皮鞋厂的工人。前些年,企业破产,夫妇下岗,他俩无奈只好一边办鞋厂,一边背鞋卖,市场萧条,皮鞋难销,调头转向,丈夫做火锅,妻子卖百货,一年下来,仍不见好,入不敷出,日子难熬!不甘寂寞与贫困的曾令明,穷则思变。他想“邮亭鲫鱼”系重庆老字号的鱼类名菜,多年来,因其路遥不便,都市人大多只闻未见。能否将此鱼菜,从大足邮亭,搬进城来,宣传出去,让都市人不出市区,亦可吃鱼。

  几经观察,几经思索。曾令明与妻子出台了方案:抬“邮亭鲫鱼”的牌子进城,改“邮亭鲫鱼”的烹饪内容。即将干煎汤的“邮亭鲫鱼”与麻辣火锅嫁接,再增添花生、榨菜、芹菜、葱花、蒜泥之类食物,拌和汤油为其油碟,以新生代的“邮亭鲫鱼”之面孔,奉献社会。

  重麻辣,吃火锅。是曾令明将一种汤菜改为类似火锅的愿望追求。为了试制出自己的特色味型,他先后以咸、甜、麻、辣、酸为基本味,调配出麻辣、椒麻、酸辣等多种复合味型,继而,又在鲜红辣椒、鲜青辣椒、青紫辣椒、干红辣椒、油炸煳辣椒、辣椒面、辣椒油等10多种辣椒中琢磨定味。

  为了不使麻辣味过重,而让其它味也能呈现出来,在熬制卤汁时,还配有醪糟、豆豉、冰糖、绍酒等,以求卤汁的味道既富麻辣而又不燥,既有回味,且韵味悠长。

  重庆人喜辣嗜麻,酷爱火锅。曾令明深知这不是烹饪师诱导所致的,而是有其历史的、人文的、地理的和气候的因素:重庆,山就是城,城就是山,两江环抱,依山傍水。

  这里有陡峭的山林、贫瘠粘涩的红壤黄泥、火炉般炎热的气候,加之夏旱秋涝。在这里,艰险历来与生活共存,艰难的生计、险恶的路程、炎热的气候,自古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饮食花椒、辣椒,来驱寒祛湿、爽口果腹。可以说辣椒,也是当今重庆人火辣辣的性格象征。

  开业第一天,果真人们就“冲”鱼而来,品鲫鱼、烫火锅,围炉共酌,推杯换盏,人们尽情享用这顿不拒荤腥、不嫌寒暑,用料不分南北,调味不拘东西,河鲜、时菜、毛肚、黄喉、鸭肠、血旺、蘑菇、豆腐、粉条,来者不拒,一律均可入锅,“兼济天下”的老幺鲫鱼。

  人们一边汗如雨下,一边酒酣耳热,那情致,如同古人所云:“围炉聚饮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

  重庆人的饮食观念随着社会变革、经济发展而转变,不再追求那些珠光宝气、金碧辉煌的菜品名称,也不甚看重菜肴是否出自宫廷与民间、传统与现代,只要适合口味,便视为上乘佳肴。

  基于此,人们便开始走出他们长年依附的那些豪华餐厅、公寓饭店、食堂酒家,去江边渔船、去郊外农家,看山幽水明,听风行波涌,再品鱼尝虾,吃“乡老坎”、“九大碗”、“菜根香”;投壶行令、飞觞醉月,体味“一楼风月当酣饮,万里溪山欲醉眠”的意境。

  那年,国内贸易部一位官员来渝对重庆人饮食消费所凸现出回归自然、回归传统的文化心态,作了调研,并驱车去储奇门长江边名扬渔港,登船考察。

  当这位来自北京的客人,入厨品尝香辣鲶鱼之后,禁不住感叹出声:“这鱼既有炝锅鱼的香辣、干烧鱼的红亮,又有蒜烧鱼的味浓味厚、水煮鱼的火锅味。味觉真美,妙哉!妙哉!”

  无独有偶。就在那位政府官员登船视察的同一天,而另一位来自大西洋彼岸的德国人,不期而至,也来渔船作客。

  他,一上船就没有凭吊这艘停泊在异国的自己国家制造的“二战”服役舰,而是,仔细品尝这艘船上的鱼菜。

  他,正襟危坐在餐桌前,许久,嘴里依然没有对其战败舰船哀叹挽歌,只是对香辣鲶鱼,低吟浅唱,啧啧称好。

  “伟大的扬子江,孕育出如此鲜美的鱼菜,真是好极了!”他说:“倘若能让德国人吃上这鱼质滑嫩、香嫩突出、味浓鲜香、汤汁红亮的香辣鲶鱼,那该多好!”

  那天,这位大腹便便的“洋人”,索性要高薪聘请香辣鲶鱼的发明者、国家一级厨师徐劲,去德国施展英才。

  其实,欧洲人邀聘徐劲去国外宾馆酒楼掌勺,这个大肚“洋人”不是第一位。先前,徐劲出席第二届世界博览会,在那次大会上,他以中国饮食行业技术大师身份,向与会来宾的各国友人,进行川菜烹饪技术表演之后,英国人、法国人、比利时人,便纷纷找到徐劲投宿的宾馆,邀请他出国办馆,扬名深造……却被他一一谢绝。

  一厢情愿,终没有使异国客人如愿以偿。这位斜坐在餐椅上的德国人,打量着眼前看上去不过三十出头的中国新生代青年厨师,心里疑窦顿生:一只永远拴在扬子江岸的渔船,难道是他终身渴念?

  有志者不在年高。曾屡次荣获重庆青年技术能手、技术标兵、新长征突击手和重庆市劳动模范称号的徐劲,面对荣誉,从未沾沾自喜,居功自傲。

  为了重庆鱼菜开发。1995年,他毅然放弃“会仙楼”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与他的同伴将一艘刚从上海吴松口拖运来渝的“二战”德制旧舰,租赁过来,投资“改造”。在先后投资800万元作舰体水上部分的打造装修之后,开办了重庆首家饮食渔港,成为西南第一家最大规模的水上餐饮娱乐大世界。

  打从那起,每天,他都在上不沾天、下不沾地的渔船上,边主厨掌勺边闭门研鱼。

  终于,徐劲的举措感动了“上帝”。从10年前就潜心研究的香辣鲶鱼,在这年金秋,在他所选择的长江渔船上,艰难问世了!

  重庆人为之自豪,国家贸易局将香辣鲶鱼命名为中国名菜,为重庆渝菜名谱乃至中国菜谱,又增添了一道绚烂的色彩。

  香辣鲶鱼出世了!消息不胫而走。人们三五成群,结伴上船。每日,千余来客,一月下来,鲶鱼销售三四千斤。鱼儿销量,居重庆长江、嘉陵江饮食渔船销量之首!

  邓毅:硕士,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届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重庆文学院院长。自著报告文学集《重庆纪实》,散文集《大山人》,文艺评论集《点击与喝彩——邓毅文艺评论选》,学术专著《略论我国现代文学书目体系的建立》等。作品荣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全国报告文学作品一等奖,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全国报告文学作品一等奖,国家五部委全国散文奖,首届重庆散文奖,重庆报告文学奖,重庆市政府社科成果奖、全国优秀科研成果奖。作品入选《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作品集》、荣获“全国中青年文艺家德艺双馨工作者”、全国优秀青年文艺家称号。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2621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