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医疗圈却传来悲伤消息: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丁集镇中心卫生院外科医生方培虎于去年12月16日凌晨猝死在值班室内,年仅31岁。然而,1月25日,裕安区卫计委一则《关于在全区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向方培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引发轩然大波,医生纷纷表示,“不学,要好好活着”。(2月7日新华网)
一名医生不幸猝死在值班岗位,当地卫计部门发文号召向其学习,却在舆论场引发轩然大波。从现象上看,讨论的焦点在于该不该学习方培虎医生的过劳死,而实质上是对传统人生正量价值取向的一次辩论。这事确实非同寻常。
说到人的生死,古往今来不乏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或在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更有我们长期学习的鲜活榜样。黄继光、邱少云、周恩来、焦裕禄、孔繁森。纵观这些事例,之所以能够长期受人敬仰和学习,共同的闪光之处就是:或为国家民族,或为人民大众。
方培虎医生的猝死是为了谁?答案显而易见。医生的职责在于救死扶伤,方医生严格值班值守为的是等待、救治他人,完全没有一点私利。如果没有高尚的觉悟和医德,他也用不着彻夜值守、命陨凌晨。就此而言,号召广大医务人员向其学习,从而提升当地这个医疗系统职工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不仅理所应当,而且应当大力弘扬。当然,从反思中吸取教训,依法保护劳动者的休息权利、真正关心爱护劳动者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值得管理者的深思。
当下,我们正在进行民族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这同样需要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我们不提倡“无谓的牺牲”,但需要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甚至于牺牲生命。无论时代变迁社会思潮怎么变革,正能量的人生价值取向始终不能颠覆,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灵魂。
在当今的舆论环境,自由奔放的各抒己见可以有,但一定要有底线思维和民族大义。千万别让医生过劳死的争论证伪了人生的正量价值取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