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用典》遴选135则典故 体现习治国理政理念- 常提儒家名言 苏轼名句最多(图

2018-09-09 16:42:29  阅读 127 次 评论 0 条

  记者梳理《习用典》一书发现,习引用最多的是儒家经典名言,其中引用《论语》11次,《礼记》6次,《孟子》4次,《荀子》3次,《尚书》、《二程集》等儒学经典著作也被多次引用。

  习引用典故最多的古代名人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苏轼,全书收录他引用苏轼的地方达7次。习曾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的名言“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他在2014年4月30日《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等讲话和文稿中多次引用此句。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杨立新说,这段话是《晁错论》的首段,表达的思想是“坐观其变”而不对祸乱采取措施,那么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由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的《习用典》一书约26万字,历时一年编写、校订,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负责组织该书释义部分编写的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杨立新说,中国古籍版本多,且现存原典有许多很难查找,“我们用近一年的时间找到习讲话和文稿中的用典出处,查阅了上千册古籍善本。”

  “正如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在序言中所说,很多人学习习的文章、讲话、著作,最为深切的感受就是,他善于用典,常常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人民日报出版社副社长鞠天相接受采访时说。

  据鞠天相介绍,人民日报读者普遍反映,习总书记一系列著作、讲话和文章中,引用的古典名句,寓意深邃、生动传神,极具启迪意义。但在学习过程中,受自身传统文化修养所限,对文中所用典故的历史背景缺乏认知,对其现实意义把握不准,唯恐影响对著作、讲话、文章精神的深刻理解。

  “编辑出版这部《习用典》,就旨在对总书记著作、重要讲话和文章引用典故进行追根溯源,对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帮助广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理解总书记的思想精髓,也有助于领导干部学习中华典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鞠天相向记者表示。

  用典解读是该书的特色之一。作为主创团队的重要成员,人民日报评论部主编张铁对记者说,为了出版该书,主创团队搜集了时间跨度长达27年的习总书记所有的著述及重要讲话、文章,包括《摆脱贫困》《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之江新语》《习谈治国理政》及其2007年以来发表的重要讲话、文章,从中遴选出总书记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最能体现其治国理政理念的135则典故,进行解读。

  鞠天相介绍这本书的体例分解读和释义两个部分,主要是这样考虑的:解读是对习用典现实意义的阐释,意在帮助读者正确把握习重要讲话和文章精神,体会习语言之精妙,用意之深刻。而释义部分意在使读者了解所用典故的历史背景” 。

  与目前公开出版的领导人讲话诗词引文、语言典故研究读物不同,这本书加入的解读,深入浅出、精到生动,每则大约四五百字。

  “我们在解读时,为了确保准确性,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精读习讲话、文稿的原文,还原用典的上下文语境。一个用典,肯定是有所指的。把所指的对象呈现出来,是一个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工作是,把习相关问题的思考都做了一个梳理和总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只有全方位了解习关于这一领域的论述,才能更好地判断出这个用典的意义、价值。可以说,在习治国理政思想中定位其用典,也是这本书的特色所在。”张铁在采访现场向记者介绍说,准确是他们编撰中的基本追求。

  解读部分字数不多,如何呈现精彩?张铁向记者透露,一条微博是140个字,3条微博就是500字左右,为了深入浅出,又生动精到,力求提炼习总书记用典的当代价值和意义的精髓,大家是以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的。

  “从‘敬民篇’开始到‘辩证篇’结束,呈现出一个从宗旨信念到思想方法的过程。前半部分更多侧重的是内在精神世界的改造,比如‘立德’、‘修身’、‘劝学’等,后半部分的选取更多侧重的是治国理政的实践,比如谈用人的‘任贤篇’、谈反腐的‘廉政篇’等。虽然不是对习治国理政思想的全景式呈现,但这样的篇目划分,也力求体现习对领导干部的主要要求,其治国理政的主要思路”, 张铁向记者表示。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2652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