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懒但我很成功

2018-09-09 16:45:22  阅读 106 次 评论 0 条

  今天给大家讲个“反励志”的故事,以及这背后隐藏很深的东西。我希望,这一篇文章能从最深处的心里,拯救一些希望改变自己,但又不愿意过得太辛苦的“懒人们”。

  在部门里,她几乎无所不能,部门里一大半的规章制度都是她起草的,各种与外单位协调联络的工作基本都由她承担了。

  除此外,她还是OFFICE达人,是单位一把手的御用PPT制作人,擅长组织活动、写讲话稿、制定各种方案……用很传统的一句话来总结就是:

  虽然那时的她已经是部门里专管外事、党务的领导,但她的专业其实是信息技术。

  难以想象,一个某理工类名校、学计算机的女硕士,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成功跨专业成为行政管理工作的专家领导啊!但她很快用行动告诉我,一点也不难想象。因为,在我看来,她其实并不够努力。

  她很少加班,每天下班总是提前半个多小时就开始收拾东西,下班点一到就准时开溜。

  一开始,她还会招呼我一起走。后来见我每天都喜欢主动加会班,连叫都懒得叫我了。

  每次带着我做一些事,她讲完关键步骤,三下五除二搞定事情后,总会加一句话:我很懒,处理事情比较简单,你可千万别学我。但就是这样“到点下班”“简单处理事情”的懒人,每次部门绩效却总在前列。更是领导身边信任、得力的干将。

  想虽想,却从来也不敢问,毕竟那时候的我虽然工作能力不行,但至少已经知道了一句适用于所有职场新人的至理名言:

  与此类似的还有诸如“你怎么进单位的啊?”“你跟XXX到底什么关系啊?”“为什么这个工作会交给你?”等等。基本上问出这种问题(特别是对领导),你就已经被人划入了“情商低、职商低”的范畴了。

  蛇有蛇道、鼠有鼠路,每个人在职场里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能看出来甚至看透别人的“道”,那是你的本事,但如果直接问出来,就跟在考场上大声问身边考友或者监考老师最终大题的答案是什么一样可笑。

  一开始,我将她的成功原因归纳为:会做人、能出活。后来我才明白,这种看法是多么粗浅!

  我不仅完全没有理解她成功的根本要素,更重要的是,那时的我,压根就没有理解她的成功是什么(请注意这句话)。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疯狂地看了很多成功学、励志学、职场类的书和文章,天天试验新思维、新战术,天天给自己打鸡血,就差没闻鸡起舞、刻字明志了。

  所以,希望大家要明白,我现在和大家分享的职场、成长类心得体验,看似寻常。但那都是我从无数鸡汤、毒鸡汤、厚黑学、地摊励志书、机场成功学,以及无数条“忽悠你没商量”的所谓“XX法则”里亲身经历、亲身总结而来的。

  话说回来,当时看了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有一条曾经对我触动很大,它的核心内容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要不断地去打破你的舒适圈。

  每个人都有一个舒适圈,在这个区域内是很自我的,不愿意被打扰,不愿意被人指责,不愿意主动地关心别人,不愿意去思考别人是怎么想的,自己还有什么没有想到。

  多数人本质里都是这样的人,工作里定好自己的职责分工,其他交办的事能推就推,不能推也消极应付;开会时,默默听领导讲话,不提建议、不谈思路,很死的完成上级交给的事情,不会想到如何让接下来的工作更加容易上手;陌生人聚会的场合也不喜欢和人交流闲谈,到用餐结束,也没有人认识你……

  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其实也是用一个圈子把自己封闭起来,躲在地大物博的天朝上国梦里,过舒坦日子。

  但停留在舒适圈里最大的问题在于:你永远也不知道这个圈子什么时候会被打破。

  康熙朝没被打破,雍正朝也没打破,乾隆朝还没被打破,但就在王朝江河日下、最不想被打破的道光年间,西方的坚船利炮来了。

  人生同样如此,我有时候和一些刚工作的童鞋交流,看到他们一副不思进取还安慰自己岁月静好的样子都很担心--你现在的岁月静好,很可能只是一场转瞬即逝的镜花水月!

  二十多岁的时候,你躲在自己的天地里,很舒服;三十多岁的时候,很可能还能维持这种状态;万一,到四十多岁的时候,突然有一天这种状态没办法继续了呢?

  许多年轻人早年进了国企,在宽松的氛围里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黄金岁月,舒舒服服地熬到了四十来岁,结果就在上不上、下不下,生活负担最沉重的中年,在最不想被打破舒适圈的时候。

  忽如一夜冬风来,无数国企破产,千万职工下岗,这时候让他们再去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状态,去学习新的技能,找一份新的工作,开始新的生活,完全就是一场灾难。

  所以,从工作初期开始,我就在不断去打破舒适圈;而成长最快的阶段,也是我不断逼着自己去打破自己舒适圈的时候。

  明明只想安静干会活,但还是逼着自己给部门打电话沟通工作;一点不想见到领导,但还是逼着自己多去向领导汇报工作;我的本职工作只是编内刊,但部门里有什么接待、会务的活,我也欣然去帮忙……

  但与此同时,我也无可奈何地收获了一个买一赠一、童叟无欺的”副产品”--累。

  虽然自己知道干的越多,才能学到更多;虽然实践已经证明,只有打破舒适圈才能获得更多发展。

  但哑巴吃黄连,宝宝心里苦啊。无数次额外付出,无数个加班熬夜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

  特别是每次看到W小姐举重若轻地处理事情,慎终如始地到点下班,工作生活两不误的优雅状态,我都郁闷到要怀疑人生了。

  客观来讲,W小姐平时手里的工作也不少,从技术人员到华丽转身做管理,并且精通行政管理的各个门道,她也肯定经历了一个不断打破舒适圈的过程。

  这本书里有很多说法、论证都有待商榷,但他提出的一个观点,却给了我颠覆性地启发。

  不管是教科书还是常识里,我们一般都认为,像庄子、老子那样的人,什么也不图、什么也不在乎,才能活得逍遥自在。

  并不是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做才叫逍遥自在,恰恰相反,所谓的“道”也好、“逍遥”也好,都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获得的。

  如果仅仅只是什么都不做就能“得道”“逍遥”,那这个东西也就变成了世间最不值钱的东西了。

  所以老子才会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我和她通过看似相同的路径,获得了看似相同的东西,但思维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的地却完全不同。

  我为了成长进步,而不断去尝试新的工作、新的技能,参与新的业务,去不断打破自己的舒适圈,逼迫自己不断进取。

  而她为了生活得更舒适,同样也在不断提升各项技能,参与各种业务,只不过当她参与过、做过这些事之后,当她再遇到同样事情的时候,就会变得得心应手。

  这就像高考刷题,你见过的题型越多,在高考考场上就越能得心应手,心态从容。

  用专业点的话说,W小姐通过自己之前的努力,使自己赢得了一段时间里“可以不那么努力”的战略回旋。

  其实,企业管理的事儿归结起来,无非也就是那么几样,所要用到的工具也无非就是那么几种,趁着年轻的时候多折腾折腾,都尽量参与一下,并通过汇编资料、总结心得等方式学到手里,固化下来。

  W小姐从工作以来,先后参与过采购、招投标、人事、招聘,甚至还搞过基建……这些职责范围以外的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她的见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但并等于她每参与一项工作,就非得要把这项工作变成她的职责范围,甚至抢别人的饭碗。

  W小姐许多年来的职务都是高级模块经理(比部门经理低一层级),她清楚地知道担任领导职务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压力,她给自己的舒适圈划定了清晰的边界。

  但如果只死守着自己手里的一摊活儿,被动坚持着自己固有的工作模式、工作技能,也非常危险,因为你随时有被落下、被替代的可能。

  换句话说,你是在努力让自己的舒适圈变得更大,让圈子外的“护城河”更宽更深,能让你更有底气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每天花很多的时间陪小孩儿;她一直坚持着手工咖啡、画画、插花等各种业余爱好,咖啡拉花的水平超过了很多专业咖啡店;她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去旅游、摄影、徒步……

  我在大学的时候,看七卷本的《明朝那些事儿》,上千万字看下来,最打动我的居然是最后的一段话:

  在遍阅群书,却无从开口之后,我终于从一本不起眼,且无甚价值的读物上,找到了这句适合的话。

  这是一本台历,一本放在我面前,不知过了多久,却从未翻过,早已过期的台历。我翻开了它,在这本台历上,写着一句连名人是谁都没说明白的名人名言。

  是的,这就是我想说的,足以藐视所有王侯将相,最完美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这一篇就送给千千万万,想要用努力去换取理想生活的“懒人”们吧。你们不是胸无大志、得过且过,而是真正的乐天知命、行其所止。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2653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