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重庆第二十三中学校:以“激励教育”开拓育人新境界

2018-09-11 21:52:08  阅读 108 次 评论 0 条

  乡村要振兴,教育当先行。“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谋划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动体现。

  重庆第二十三中学校用自己的智慧,打响激励教育品牌,成就农村师生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为我们提供了乡村教育崛起的一种可能,为乡村振兴贡献着一份有温度有厚度的教育力量。

  办好满足乡村振兴需要的教育,是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大力振兴乡村教育?

  “农村学校的发展不应局限于复制城市学校的先进办学经验,而应立足自身实际,在规范办学行为、打造精品校园、创建特色学校方面下功夫。”二十三中校长廖军强调。

  追根溯源找优势,因地制宜谋发展。二十三中从历史、地域、学校、学生四大背景进行梳理。该校创建于1942年,沉淀下深厚的历史底蕴。区域码头文化、织造文化、板凳龙文化等独具魅力的人文特色,为学校特色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同时,作为区内的老牌农村普通高完中,学校肩负着农村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重任。

  仔细分析后,学校上下达成共识: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灵魂,好的乡村教育应该点燃禀赋各异学生的自信,使每个学生成为他们内心向往的精彩的自己,为他们将来的成功人生奠基,为社会培养充满正能量的合格公民,让不同层次的家庭都看到教育的希望。

  学校凝练出“激活生命潜能,奠基成功人生”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办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家长、社会满意的学校”的办学目标,提出了“文化立人、艺体见长”的办学特色和“激励”教育特色育人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阳光自信、崇雅尚学、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人。

  结合社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将“激励教育”这一办学特色广泛延伸到教育教学、教研科研、队伍培养、环境打造、对外宣传等各个方面,形成以“激励教育”思想为核心、以“六大支撑”“七大要素”“四大呈现”为要件的“激励教育”特色学校,不断深化特色,引领学校发展。

  坚守乡村教育,紧握教育规律,服务国家战略,二十三中以一种让人欣赏的眼光去创新、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用心呵护教师和学生的成长。

  二十三中一直孜孜以求更好的乡村教育,他们在课改的成功经验下,建立了适应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激励教育课程体系”,再一次找到乡村学校的突破点。

  “课程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学校的课程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品质,影响着学校的育人质量。”二十三中负责人表示,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个性的发展,就必须为孩子提供丰富的、适合学生成长的土壤,为他们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把“课程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开足开齐面向全体学生基础课程;面对不同爱好的学生群开设兴趣、拓展课程;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开设特色课程。其中兴趣拓展课程有板凳龙、乡土历史研究、足球、创意剪纸等,个性发展课程开展了剪纸、篆刻、合唱、柔道、田径、有机蔬菜的种植等课程,为不同的孩子提供各自生长所需的不同营养。

  在丰富的课程滋养下,孩子们的创造力、学习力、生命力得到激发,个性化发展得到彰显。

  叶倩茹同学创作了《重庆记忆——重庆棒棒军》《重庆记忆——坎上火锅》《建设大重庆》等作品,十几岁的她已经是北碚区首届十佳非遗“小传人”;汪凡琪同学获得北碚区中学生羽毛球单打冠军;王跃欣考入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舞蹈表演专业……越来越多的学生展露特长,精彩蜕变。

  由于加大了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教师课程开发权,课程开发成为教师们提升自我的平台,促使一大批教师获得专业成长,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

  综合实践课老师唐晓余通过开设有机蔬菜的种植,现已成为学校科研骨干教师和北碚区综合实践课程助理教研员。美术老师范炜多次在美术教师国培项目上交流发言,在全国生命教育周上的美术课获特等奖。音乐教师刘大林曾获得重庆市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重庆市中学生合唱比赛一等奖、班级合唱一等奖等殊荣。一大批艺体教师在他们的带领下发挥自己专长,开设特色课程。学校艺体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

  以课程撬动学生深层变革,让师生都能发现自我、发展兴趣、成长蜕变、收获幸福,这正是二十三中的智慧和魅力所在。

  未来乡村教育是什么样子?我们给老百姓什么样的教育资源?给贫困家庭子女怎样的教育出路?

  二十三中一个朴素的思路就是,提高办学质量,坚持内涵发展,自觉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向村社共享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从农村教育、科技、文化中心的高度定位学校发展,真正让学校成为乡村振兴计划的“命运共同体”,实现持续内涵发展。

  无论是学校育人目标的定位,还是板凳龙、创意剪纸等课程设置,无不是让孩子和家长亲乡土、亲自然,热爱家乡文化,让乡村优秀文化得到更广泛的继承和发扬。

  以学校有机蔬菜精品课程选题结合于日常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需求,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课程开设不仅仅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附近农村的土地资源,还强有力地借助西南大学的高校资源优势,让学生从理论了解到实际体验,向师生及附近农民对有机蔬菜及有机农业的相关知识进行推广与普及,让更多人受益。

  从一所学校出发,教育的辐射力量在逐渐延伸。用良好校风改变家风,让家风促进民风,已具化为二十三中教育人的实际行动。

  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给家长讲解乡风乡俗,告诉家长科学的育人观念,让他们更加文明有礼。有的家长之前都是打骂教育,现在懂得尊重孩子,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有的家长坚持上学“无用论”,在孩子升学读书时拒绝提供费用。学校刘军老师以及学校多方共同努力,让孩子顺利继续读书深造。家长逐渐认识到错误,发自肺腑地说:“感谢学校,是读书真正改变了孩子的命运。”

  二十三中通过这座“教育之桥”,不仅让更多学生、家长了解家乡文化,培养了良好习俗,同时也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一颗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种子。中学就读于二十三中的曾珠,大学毕业后毫不犹豫地带着“投身乡村、振兴乡村”的信心回到家乡,几经努力,成为村里重庆姝锦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经理,为促进农村农业发展贡献了力量。目前正致力于突破常规农业,打造新型现代化农业。

  振兴乡村,任重道远。执着耕耘的二十三中教育人以大眼光、大胸怀、大智慧,在乡村大地写下美丽教育诗篇。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2680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