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哲理”励志类图书不可失去理智

2018-09-12 07:42:33  阅读 132 次 评论 0 条

  近来,励志类图书的畅销成了书界的一个突出现象。走进书店,你会看到此类图书往往占据着最显眼的位置,也常常高踞排行榜的榜首。然而,我以为,时下推出的此类图书,大多是“注水”之作,在书商和出版社近乎疯狂的追捧和炒作之下,“励志”正在失去理智,一个历经20年培养起来的图书品种面临着“臭街”的危险。

  励志类图书的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国内开始引进“励志大师”卡耐基的著作,他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和事例讲述人际关系学,满足了很多读者对商业社会的好奇和了解。此后,一批国外著名实业家、投资家,如松下幸之助、福特、汤姆·彼得斯等的同类著作开始进入读者的视野。此类图书最大的特征是讲述一个情节简单的小故事,然后从中抽丝剥茧地提炼出一些粗看蛮有道理、细一品味不过尔尔的道理来,即所谓的“小故事,大哲理”。

  然而,无论是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大全,还是羊皮卷或者成功人士必备的若干条件等等,书中翻来覆去的就那么几个浅显故事,颠来倒去的也就那么几个词:自信、微笑、目标、爱心、热忱、心态……一个简单的故事,几句牵强的释读,一段人生就被解构了,一种道理就明白了。与以往曾满淌满溢的“心灵鸡汤”式的作品不同的是,励志图书更具功利性和煽动性,目标指向十分明确,“你想成功吗?”“你想知道与人和睦相处的最大秘密吗?”“只要改变一点点,一天可以有48小时”,书页内外充溢着一种教导和煽动。

  应该说,对于刚刚走出学校,对正走向社会、渴望成功的年轻人来说,读一读那些成功人士身上具备的优秀素质以及他们创业成功的经历和体会,具有一定的教益作用,但如果将能力和成功的获得作如此简单化的解读并加以教导,让人觉得只要有自信、微笑、目标、爱心、热忱等等便万事大吉,坐等成功了,这样的做法是有害而无益的。这样的“励志”只会助长他们的浮躁心理,进而忽视了对自身内涵和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所谓励志,在于磨砺心智,激扬志气,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鼓励、激励自己、给自己打气。每个成年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一个人的心智走向成熟和稳定,勇气、毅力等情商素质的磨炼和获得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体验来实现的。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学习来说,很多时候经历的并不是轻松和愉悦的心理体验。而有些励志类的图书宣扬的则是通过“快乐阅读”、“轻松阅读”也能学知识、长才干、受教育,它们打造的就是这样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很难相信,读着这些图书来“励志”,接受其对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功所作的简单化、轻松化、庸俗化的理解,他们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理想?

  有的出版社甚至将一些以往销路不好的图书重新包装整理,用一个新的概念来统领,再装进“励志”的瓶子,然后吆喝着上市。励志励志,“励”到最后,都快失去理智了。在对经济利益的疯狂追逐中,迷失的不仅是一些出版部门,更多的是读者,急功近利的阅读只会使他们误入歧途。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2685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