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2018-09-14 17:26:32  阅读 126 次 评论 0 条

  (一)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二)这是一条非常著名,也非常具有警示作用的成语。虽说它有形容知错就改,为时不晚的意思,但我认为,它更是给世人提供一种严谨恪守,谨言慎行的克己之态。倘若每日三省能放在平时,逆耳忠言可闻于终日,那么或许我们就不用掉到坑里了。

  (一)盲人摸象的故事讲的是,古印度时,一个国王为了治理好自己的臣民,维护社会的和谐,统一臣民的信仰,他想到一个诱教之法:他让几个盲人去摸大象的一部分,然后让这些盲人当着所有臣民的面,来讲述大象的样子。因每个盲人感受到的部位不同,因此描述也就有差异,《大般涅槃经》记载: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二)盲人摸象是形容人们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这种现象在现在经常发生:你是否曾被人误解,被人不问青红皂白的就乱训一顿?你是否曾因为网络上的只言片语,就对某一人或某一事发布自己观点,甚至大肆转发?这些不就是盲人摸象在当下的典型?因此,古人的哲思并不落时,过时的只是我们对其理解的观念。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二)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里的铁杵磨针就是告诫人们,在奋斗某事时,需要用百倍的恒心与努力来争取。不过在当今世事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里,人光有恒心和奋斗精神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一双洞察时事的慧眼以及冷静理性的大脑,在决定去奋斗前,一定要判断好自己选择的到底是康庄大道,还是封口胡同。贸然去前行,未必能得到预期的收获。

  (一)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富五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二)闻鸡起舞形容做人一定要抱定大志,勤奋向上。如今,我们已经很少有闻鸡的机会了,不过懒惰终究是不可取的,闻鸡起舞这一成语告诉我们的更多是要去拥有一种敢于拼搏,专注信念的生活态度。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2705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