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胜过心灵鸡汤

2017-12-23 02:49:11  阅读 138 次 评论 0 条

  ●常识,无非是些人人都知、个个皆懂的道理,但正因为它单纯如一眼见底的清水,反倒总是能够透视、评判人的良知与心灵

  古希腊有位叫托勒密的国王,突发奇想欲学几何学,便问数学家欧几里得有无捷径可走。得到的回答斩钉截铁:“在几何学上,没有为国王专设的大道!”马克思非常赞赏这个典故,在《资本论》法文版的序文中借以写下了这样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上攀登不畏艰险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且莫小看了常识。虽然它是大家所公认的普通知识,但学者蒋廷黻却究劾道,中国文人“多特识而少常识”。所谓“特识”,自然是充满了“用尽心机、世事洞明”的知识光谱,度量着思维的深度,学问的广度;而常识则简单得多,无非是些人人都知、个个皆懂的道理,但正因为它单纯如一眼见底的清水,反倒总是能够透视、评判人的良知与心灵。《皇帝的新衣》中我们所熟知的那个孩子指着光身子皇帝说的那句稚言,不必具备什么“特识”,似乎也欠优雅谨饬,却一语道出世人皆知的常识,足以启迪人心。

  常识没有“上应天罡、下合地煞”的套路,也绝非大师们禅机隐语的“天机不可泄露”。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有一个观点:“世界是事实的总和。”那么,对这些事实的表述和归纳,哪怕是些家常白话,都是胜过心灵鸡汤的常识。比如“天上不会掉馅饼”够浅显吧,但它偏偏“放之四海而皆准”,和西方“没有免费的午餐”异曲同工地表达着同一个常识。

  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有个著名的“层累历史”学说,认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古代史,经过历代按照自己的需求、喜好不断地改造重写,已不是原汁原味。为了复原真相,必须清理历代层层累积的添加物。历史如此,我们的许多认识论、方法论亦如此。德国政论家利希滕贝格有一句颇具深意的话:“妨碍真理发现过程的,不是谎言,而是及其精辟的错误见解。”换句话说,某些层层累积的“及其精辟的错误见解”往往在对现实的郢书燕说、蹈空谈玄中让我们有意无意地遗忘和忽略了常识。

  乌拉圭著名记者、作家加莱亚诺少年时,在课堂上听到老师讲到“巴尔博亚(西班牙殖民者)登上巴拿马的一座山峰,成为同时看见大西洋、太平洋的第一人”时,举手发问:“老师,难道当地的印第安人都是瞎子?”虽然当时他被赶出了教室,但后来他写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一书,成为反映殖民主义掠夺拉丁美洲历史的经典著作。他说,自己当时就立誓要让人们都清楚这个常识。

  明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画了《山海舆地全图》,考虑到当朝官员皆以为自己国家是天下中心,便故意改变原有设计,将本初子午线进行了投影转移,使中国正好出现在中央。这番迎合固然乖巧,但却有违“地球是圆的”这个常识,结果留下一个反映当时中国闭塞的例证。

  《五灯会元》载,有人问大珠禅师:“和尚修道,如何用功?”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再问:所有人不都这样吗?禅师说:“不同,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你看,这就是常识,简单平常,却日日相伴。不由想起王阳明之语:“良知,不假外求。” 常识亦如此,揣在心里,看在眼里。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272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