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这句丧到极致的话,区别于“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的励志向上,曾经作为无数人的个性签名在网上广为流传。
越来越多的人一边把自己的不幸归罪于原生家庭、社会、教育,一边却自甘堕落。然而,总是聚焦外界因素的人们却很少反求诸己。“活着好累,还是躺着舒服”,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墓志铭。
微信好友里有一位朋友,每天能发八百条朋友圈,不同的内容相同的情绪,喋喋不休的总是在抱怨这抱怨那。今天上班堵车了,烦。中午吃的饭太咸了齁得慌,生气。不想干活,郁闷。又要加班,狂躁。想辞职想辞职想辞职,暴怒......
整个人用一个词形容:怒颓——活得很丧,总是处于对外界因素的不满之中,充满愤怒。结果工作做不好不说,还得罪了一群人。
京极夏彦说过:“讨厌的话辞职不就行了?不想辞职的话去改变不就行了?改变不了的话就妥协,不想妥协的话就反抗,这些都可以啊……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明白呢?只会叫着没办法没办法。根本没这回事,明明一定有办法,只不过自己什么都不做而已。”无法控制和调节自我情绪的人是缺乏自愈力的人。
一个人是否具备自愈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他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是否足够自信,以及,是否能够果断的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但现实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丢掉了自愈力。遇到不会解的题只想依靠他人给出答案;遇到不会做的事只想让别人来完成;对他人的见解囫囵吞枣,对他人的工作经验生搬硬套,总而言之就是一句“万事靠他人”。外甥前阵子找我吐槽,说他室友的毕业论文查重率太高,让她帮忙修改,结果他拿到论文一看,嚯,85%的重复率!
大学上了四年学,到头来写个论文有四分之三以上都是抄袭的。他很惊讶世上怎么会有这种人,不过我却不感到意外,因为我已经数不清这是他第几次和我抱怨这个室友。早上赖床不想起,让别人帮他签个到;中午吃饭不想动,让别人给他捎个饭;考试没资料,到处找人借笔记,就连毕业写简历,都要拿着别人的挨个抄。我还有什么好说的,但我还不能不说。
当依靠别人成为一种理所应当的生活态度,能力欠缺者不求上进,遇到困境者不知自救,等到再无人能依靠时才发现一切已无可挽回。诚如黑泽明所说,“必须完全摒弃依靠别人的、脆弱、腐朽的精神”,不上进、不自救的态度应该被舍弃,人一定要学会自我依靠,路在脚下,别人替你走不了,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什么叫做救自己呢?就是忠实自己的感觉,认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烦,不要放弃,不要敷衍。哪怕写文章时标点符号弄清楚,不要有错别字——这就是我所谓的自己救自己。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笔一笔地画画,贾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陈丹青如此说到。
这个时代,很多人总分不清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他们在命运面前逆来顺受,从不把生活掌握在自己手里,一句“我不行”便坦然地安于现状,上班下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得过且过,敷衍了事,遭人指责的时候给自己扣上“无为”的帽子,乍一听来还有些哲学的意味在里边。
没有自愈力的人逃避自己的不足,逃避自己的成长,逃避努力和认真的生活。我有个朋友,有车有房,子女双全,家庭幸福,结果几年前得了抑郁症。他平时总是疑神疑鬼,觉得自己要么是得了癌,要么是莫名其妙的身体疼痛。身边的人一再相劝,人要活得积极一点,然而他的世界观里,始终照不进一束阳光。自愈力,即在行动,也在精神。
罗曼罗兰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个时代的人有太多的苦闷,像茅盾《青年苦闷的分析》中所写一般,社会现实和内心追求的矛盾在当代人身上有着显著而持续的体现,人们意识到这种苦闷的存在,但不同于积极寻求苦闷的解决方法,更多的人选择了在现实和社会洪流下躺平,随波追流甘于现状,“没办法啊,一个人要怎么对抗一个世界,都是时代的错!”,寡不敌众是他们放弃自救的“完美”借口,于是时代的悲哀成了自己人生的悲哀。
“这些年你是怎么过来的?”“随遇而安。”汪曾祺在受到时代的巨大伤害时尚能保持自己的精神状态,当下的我们怎么能够轻而易举因为一个“时代”的名头自我放弃了呢?威廉·福克纳说:“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愿意相信,我们的痛苦都是由自己造成的。我们都认为是这个世界亏欠了我们,使我们没有能得到幸福;在我们得不到幸福时,我们就把责任怪在最靠近我们的那个人身上。
“自己”二字在人生中占据的地位比你想象得要重得多,茨威格说活得是自己活得自由可以对抗越来越单调的世界,毕淑敏《泥沙俱下地生活》一文中也道对生活的厌倦、对才能的怀疑和人生的低潮期都可以靠自己度过,有自愈力的人懂得自我的能量,“不得不”从来不应该成为借口。
克制、独立、认真、忠于自己,最后才能治愈自己,成为完整而强大的自己。 文章来源:围炉夜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