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博,一系列署名白岩松、崔永元评说社会现象的“名言”数不胜数,小布什、撒切尔等国际名人也喜欢“点评”中国。然而,你可知道,这些被广泛传播,且备受推崇的名言警句,大多都是虚构的。虽然“名言”作者或相关人士屡屡出面辟谣,但这并不能阻止假语录的流行,甚至,有的进入了高中试卷。假语录生命力为何如此强大?这与我们对名人的崇拜有关,更与社会现实有关。有评论者称,假名人名言背后,常有着对时弊的真批评。换言之,转发和传播者或许并不在意名人名言的真假,他们在乎的是观念上的认同和精神上的共鸣。记者高家涛
其一:当世上所有人都把欲望当理想,把世故当成熟,把麻木当深沉,把怯懦当稳健,把油滑当智慧,那只能说这个社会的底线已被击穿。
其三:中华文明连神都不信,算什么伟大文明?西方文明的伟大源头是古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西方文明才当得起博大精深这四个字。
如果对这三位人物缺乏很深的了解,我们可能会相信。但实际上,这三则所谓的名言都已经被证实是假冒的。
以第三则名言为例,这句对中华文明的“点评”目前仍在微博中流传,但早在去年7月份,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王周生就已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王安忆从来没有说过这段话。她从来不以高屋建瓴之势谈论这类问题。我问过她了,她不上网,非常无奈。请不要借用她的名字说事儿。”而这,不过是目前在网络上泛滥的名人假语录之中很小的一部分。
检索网络,不仅鲁迅、胡适等近代名人的名言、语录屡屡被仿造,就连当下的名人、甚至一些国外的知名人士也时常被人冒用名字,拿来“点评”中国。如不久前逝世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她的一则“语录”一度被频繁转发——“中国是一个无需重视的国家,它只生产洗衣机和冰箱,不生产思想。”还有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人类毫无必要进入太空,起步越早,越早完蛋”,这句话一度广泛出现在中国网络上。但实际上,这两则名言都早已经被证实是假冒的。
再如美国前总统小布什,“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这句名言一度颇受推崇,甚至成为多个城市高中历史试题。然而,这不过是一位网友于2002年在天涯论坛创作的,当时这位网友发帖时就已经说明是代拟。
遗憾的是,虽然早已经被证伪,但这些假语录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新流传。
记者搜索发现,这些已经被证伪的假语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生活的感悟,俗称“心灵鸡汤”,作者多为知名作家。第二类则是对社会现象的点评,“作者”多为在公共事件中常常发声的公众人物,如崔永元、白岩松。
就微博中广泛流传的“崔永元语录”,小崔曾专门发微博辟谣,称微博中以崔永元名义发布的言论,多数是假冒的,“本人概不负责”。假语录为何有如此强的生命力?以上文所述王安忆“名言”为例,对王安忆作品稍有了解者,就会有所怀疑,但转发者众,求证者少。
文化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在解读此类现象时曾说,不论是古是今,是知识界的学者还是普通的中小学生,都有喜欢使用名人名言乃至格言警句的习惯,在这种环境下,伪造的名人名言自然难以避免。
杨教授认为,有些人想让自己的观点为更多人了解和认同,所以利用名人的影响力,利用中国圣贤崇拜、名人崇拜的传统,假冒名人发声。在古代,就常有这种托古言志的例子,如《尚书》、《荀子》中,就有不少是后人所做。
记者在新浪微博上以“语录”为关键词搜索,得到的相关用户名有逾百个,而相关微博则数以万计。仅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们对名人名言的热衷和崇拜程度。
就在记者写稿的同时,“婚姻中最折磨人的,并非冲突,而是厌倦”——鲁迅先生这句已经被证伪的名言仍在微博上流传,转发者不乏一些有一定文化层次者——这从他们实名认证的身份就可以看出。同样,虽然崔永元已经针对自己的微博语录公开辟谣,但在现在的微博上,署名为他的“名言”仍然数不胜数。
转发即认同对于传播、引用者而言,出于对名人名言的信赖和崇拜,往往在引用和传播时不假思索。除此之外,名人假语录之所以泛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假语录迎合了大众的心理,或者说引发公众对某种现象或者某个事件的共鸣。
正因如此,即便有些人对这些假语录的真实性有所怀疑,甚至根本不信,但出于某种认同的心理,仍将鼠标轻轻一点,就此转发。他们在转发的同时,并不在乎所谓名言的真假,他们在乎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
4月14日,新华社刊发文章表示,网民傍名人名句被当做真理误传,往往与一些新闻热点事件以及舆论普遍关注的事件有关,而这又正好戳中了人们的某种情绪。
2012年,微博上流传这样一句话,“汶川地震中石油、中石化捐了一千万,日本地震捐款2亿,而让国内民众却在用世界上几乎最低的工资加着世界上最昂贵的汽油。”这则白岩松“语录”流传甚广,白岩松不得不出来自证清白,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从未发表过此言论,对微博所描述信息并不知情。
这并不是白岩松第一次被冤枉,就在文章开头的“底线论”流传时,其好友,央视体育频道足球评论员段暄发微博说,正在和白岩松吃饭,我把这段名言念给他后问:“你知道这段名言谁说的?”老白一脸茫然摇摇头,我告诉他:白岩松。
今年1月5日,一则署名柴静,质问“破坏文化者”“你们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这么恨这个国家?”的语录在网络引发共鸣,甚至有高校教授在微博中加以转发,柴静最终也不得不出面辟谣。
虽然这些语录是假的,但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公众对油价等社会现象的情绪,迎合了公众的情绪,戳中了现实的软肋,这就导致不少人即便不信也会广泛传播。
期待“好声音”假语录似乎成了一种特殊的谣言,但假的毕竟是假的,将这些语录强加于某位公众人物头上,显然是一种侵权行为,对于这些名人来说,也将带来未可预知的影响。
段暄就曾替好友白岩松打抱不平,斥责某些编造白岩松语录的人“用心险恶”。其时,一则白岩松抨击央视未报道美国“9·11”事件的言论正在网上热传。段暄证实,这不过是一个“赤裸裸的谣言”。但不可否认的是,公众之所以喜欢、转发这些假语录,其潜意识中也包含着对这些公众人物的某种期望。
以微博上被冠以“四大鸡汤盆”之称的白岩松、崔永元、柴静、张泉灵为例,他们四人皆为央视著名主持人,其身份决定了他们的发言带有某种权威的半官方性质,这种半官方性质又决定了事件存在解决的可能。既然他们都已经发声,那么公众人物就会想,转发也是一种支持,我们赞同他们的观点。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一观点近年来颇为流行。在公众的眼中,这些公众人物的能力和影响力显然大于普通人,那么他们就有责任和义务针对“不平事”发声。现实中的一些事件也证明,一些颇受关注的公共事件通常也是在某位公众人物的发声引领下才得以推动或者解决。
换言之,这些对社会事件点评的假语录中,隐含着公众对社会“好声音”的迫切期待,也在侧面反映出当下的某些弊端和不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