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天津市河北区的赵春华,因为在射击摊位上摆的6支枪形物被鉴定为,2016年12月27日,河北区法院一审判她犯非法持有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针对这件事情网络上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赵春华触犯法律,理应受到惩罚;有人认为老人没有文化,无意犯罪,不知者不怪罪;有人认为法律应当讲人情,赵春华没有给别人带来威胁,理应法外开恩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篇有关热点事件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这则材料的核心事件是赵春华因在射击摊位上摆的6支枪形物被鉴定为被判刑而引发争议。争议的核心点有三:其一是触犯法律就应受到处罚,因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古就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之说;其二是应该谅解赵春华的行为,因为老人没有文化,无知者无罪;其三是法律要讲威严,也应该讲人情,不能机械地套用法律规则。考生也可抛开这三点争论点,选择自己的角度进行谈论。
如果从第一种观点出发,可以如此立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威严是法律的本色”“法不容情”等。论证时可联系当今反腐大潮,打老虎拍苍蝇,上不封顶,任何人触犯法律都有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从第二种观点出发,可以如此立意:“无知者无罪”“体谅也是教育”等。如果从第三种观点出发,可以如此立意:“法律与柔情”“情与法”“法外开恩”等。如果运用事例论证,可举刘氏妈妈给患病女儿偷鸡腿和三字经的例子:刘氏妈妈两个女儿都患有肾脏疾病,六·一儿童节时因在超市为女儿偷鸡腿和三字经被抓,民警潘顺群将其抓住后没有拘留她,而是说服教育,并将她的不幸经历通过微博公众于世,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
近日,新密市一学生骑电动车不慎撞上停在路边的宝马车,导致宝马车倒车镜损坏,车身多处划伤。肇事后,该学生留下一封道歉信,然后用道歉信包着身上全部的311元现金,粘在宝马车左前门的把手内侧。第二天,车主薛战民发现了道歉信和钱,被感动。他报了警,在警察的帮助下找到这位名叫陈奕帆的学生,将钱还给对方并决定资助其读书。
这是一篇典型的社会事件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叙述的是陈奕凡不慎撞坏宝马车后,留道歉信和仅有的311元现金。后半部分叙述车主薛战民发现道歉信和钱后深受感动,将钱退还陈奕凡并决定资助他上学。
写作此文,可以从陈奕凡角度立意,亦可从薛战民角度立意。陈奕凡不慎撞坏宝马车,他没有逃避,而是留道歉信和身上仅有的311元钱作为补偿。从这个角度看,可以如此立意:担责意识、诚信、正能量、高尚的品德、穷有信等。车主面对被撞坏的宝马车和道歉信,没有动怒,而是感动,宽容了陈奕凡的过错,并决定资助其上学。人的一生中,最大的炫耀不是你的财富,也不是你的精明,更不是你的手段,而是一种简单的理解和体谅。从这个角度看,可以如此立意:正能量、宽容、富且仁、理解、体谅、对诚信的激励等。当然,也可以从“褒奖诚信,也要适可而止”这个角度立意。陈奕凡的诚信固然是诚信的好榜样,薛战民的行为的确让人叫好,但是褒奖诚信要有度,否则会给人一种“讲诚信必有好报”的错觉,考生可以从这个层面展开讨论。
有人说:“一台摄像机,历时六年,杨洁用踏平坎坷的精神诠释了艺术创作的线年百看不厌,成为经典,杨导的创作态度令人钦佩。”
有人说:“致敬经典,返现当下,在当今影视圈流量时代,剧组有钱有技术,就是没时间。没有求取真经的信仰,没有精益求精的追求,何来精品?”
也有人说:“《西游记》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却没有一位演员片酬达到百元,而如今多少人气鲜肉拿着数百元一集的片酬,交出的却是千疮百孔的作业。”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要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立意:态度决定高度;踏平坎坷,不畏艰难;没有信仰难取真经;工匠精神可嘉;拒绝浮躁,远离功利等。
每年高考结束后总有许多同学纠结于志愿的填报。有的同学会按照父母的行业背景选择专业;有的同学依据近年热门行业选择专业;有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试题材料关注高三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直面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的现实问题。三种不同的选择折射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三种取向都有其道理,关键在于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意识和任务意识,学生面对设定的情境问题,积极开展思考,写自己的文章。文中鼓励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辩他见,反思己见,尽力展示思维的品质和表达的说服力。
“中国人应该重视自己的传统节日,不过外国节日。”四川成都东星航空专修学院的准空姐们身着汉服,来到成都地标景点宽窄巷子、武侯祠等地展示古典礼仪。同时,她们手举“拒绝圣诞节,坚决维护中华传统节日”的标语,呼吁大家重视和回归中华传统节日,理性对待外国节日。学院负责人表示,学生们“拒绝圣诞节”并不是对西方文化“叫板”,我们不能抛弃民族文化,必须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独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写作角度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1)我们有自己的几千年民族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2)看重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只从商业、娱乐、趣味出发过外国节日。(3)年青一代追捧西方节日,容易陷入文化迷失。(4)过中国传统节日,抵制外国不良文化,坚定文化自信。(5)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抵制西方文化的冲击。等等。
有人说,我们现在的社会就像拼命奔跑的人,向着一个个新目标拼命奔跑,慌不择路,踉踉跄跄。一边跑,一边丢东西,等跑到终点,才发现爷爷奶奶塞在我们贴身口袋里的祖传宝贝都丢得差不多了。
一、注意比喻。“我们现在的社会”“向着一个个新目标拼命奔跑”比喻“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爷爷奶奶塞在我们贴身口袋里的祖传宝贝”比喻“传统的美好的思想、道德、文化等”。
二、注意关系。要强调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的美好的思想道德,不能只谈继承传统文化,还要谈发展。
三、注意要求,联系现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思想,如何在现代化的发展中继承传统的优秀文化,是值得思考的、有价值的话题。
如今,中国的发展风驰电掣,一日千里。我们每个人都是奔跑者,为一个个新目标的实现而欣喜若狂。一边跑,一边丢东西,等跑到终点才发现爷爷奶奶塞在我们贴身口袋里的祖传宝贝已经丢的差不多了。神州大地上古老而美好的记忆已在视野的末端渐行渐远——
从祖先造字到甲骨文,再到如今中国人普遍认同的方方正正的中国字,一个缓慢而又辉煌的历程,一个艰辛而又值得骄傲的庞大工程。古有笔走龙蛇的飒爽英姿,又有临池成墨的佳话,如今我们寒窗十载又有谁能够用毛笔挥洒自如?我们拥有的是现代化的书写工具,我们演绎成现代化的语言。在奔向现代化与世界接轨的同时,我们丢失了什么?爷爷奶奶放在我们口袋里的毛笔丢了,传统已不在,毛笔已成为书法家独有的写字工具。那双由类人猿演化而来的手也只会敲击键盘,而用笔写起母语汉字来倒像“蚯蚓找妈妈”,且错别字连篇——早已不像是中国人在写中国字。
中国有谁知道七夕,又有多少人晓得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西方的情人节,在中国过得红红火火,而中国的情人节,在国内却冷冷清清。别人的圣诞节、平安夜,被我们抬得热火朝天,在中国的除夕夜却呼呼大睡,全然忘记除夕守岁父母长寿之说,春节也没有了年味。回味童年,我们的那些节日多么有趣!虽然中秋、端午被列入法定假日,但忙着上下班的人们哪里有心情过节?生活的压力让人们紧张万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唱得再响,还是要挣钱,买房,买车。生活节拍快了,幸福感下降了,中国节里掺杂着许多无奈。呜呼,中国节!
古有“父母在不远游”之说。现在,思想开放,好男儿志在四方。那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在爷爷奶奶的生活中渐渐少了。空巢老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常回家看看”唱出了许多老人的心声,却唱不回“远游”之人。即使在老人法中加入一条让出门在外的子女们常回家看看的律条,但那份情却被信息的便捷化淡化了。地球村在变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在逐渐拉大。呼唤中国情,拾起游子心。
作者用蒙太奇手法从生活中剪辑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镜头:中国字、中国节、中国情。视点独特,笔法犀利,见解独到。从纵深层次挖掘了传统在丢失的现状,让读者深刻认识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缺位,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种种无法弥补的缺憾,可谓一针见血。
近日,清华大学推出新规:从2017级开始,清华大学学生必须通过入学后的游泳测试或参加游泳课的学习并达到要求,否则不能获得毕业证书(特殊情况除外)。
规定一出,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清华大学这不仅延续了90多年前的老校规,而且游泳锻炼效果好,同时也是一种危急生存技能,是重视体育、强身健体的好办法;也有人认为运动项目应该多样化,此规定强制“学生会游泳”过于苛刻,可能会扼杀人才。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很多人读过一个西方小故事:乘客说不懂音乐、不懂哲学生命的意义就没了,船夫说不会游泳现在生命就没了。不知道制定清华此新规和赞成清华此新规的人会不会、是不是在这故事里获得了圣旨?但是,也有国学大师的清华不知道荀子说的“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吗?当年钱钟书数学不及格清华尚不拒之,现在学生游泳达不到要求就不能毕业,真是清华观念进步、水平提升了?无独有偶,前几年一大学花巨资建高尔夫球场,理由是高尔夫球技能是高端人士的通行证!
清华大学是中国顶尖大学,这样的大学该着眼于什么自不待言。游泳是生存技能,煮饭也是生存技能吧?清华是不是还要加条新规:不会煮饭也不能毕业?我对清华当年招收邓亚萍的做法十分赞赏。但是因为乒乓球在中国重要是不是就要规定清华学生乒乓球不能达到要求就不能毕业呢?
这几年黑天鹅事件很多,这也影响了清华?或者清华也来跟一次潮——用一个不走心的新规让人们再惊愕一次?
老校规、老规矩不是继承的理由。早期北大师生作风多有封建官僚的陋习。以包容著称的蔡元培对这些“老”没有继承。中国古代家庭礼法中的男尊女卑、无条件的权利和服从等老规矩在现代社会被丢弃彰显的是时代的进步和文明的提升,而不是不继承。已有专家指出,古代的启蒙读本不适合作为继承国学的基础,但是我们一些出版社和教育机构就拿着“老规”把人们拉回古代,降低到古代。
以前我们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在我们还强调己所欲,慎施于人。人的精力有限,人的能力有差异,人的爱好有不同,因而人学什么,不学什么,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大多不可拿“有效果”“有用”来强制。葛剑雄现在还不用手机,他落后吗?南方学生不学游泳也不错,北方学生生来怕水学也不易;少年未学,成年方学,是古人所说的时过而难成。李白斗酒诗百篇,可以要求有病的杜甫也必须做“饮者”吗?宋徽宗喜欢绘画可以要求朝臣也必须绘画吗?他艺而失位,艺而衰国的经历不值得警惕吗?老实说,我也反对现在全国一窝蜂的发展足球,这不是足球的盛事,更不是国家的长远之计。相反,整治足球中的假、黑倒是必须的、急迫的,这至少让足球会少些病,不会速亡。
我喜欢颜宁教授,她的经历成就于学生有鼓励,于国家有贡献。我喜欢叶嘉莹教授,她身体力行地继承诗教,以诗词的魅力而不是以行政的规定来继承传统中的精华。
据来自成都媒体的最新消息:3月11日,那个把拉面跳成一支妖娆的舞蹈,因一段视频而成为网红的成都拉面小哥田波,因要求加薪与老板谈崩,正式从古镇一根面餐馆辞职离开,距离他走红正好20天。这个已经坐拥48万粉丝的拉面小哥辞职后,并不担心自己的工作,他注册了自己的直播账号,不定期在网上进行直播,一次直播动辄上千次评论,累计以来的粉丝打shang超过2万元。
对于田波的辞职,有人认为他耍大牌,有人认为他自我膨胀,也有人认为他小人得志,见利忘义,你怎么看待?
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发表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立意: 与其苛责田波,不如祝他励志成长; 做人不能见利忘义,要有感恩心态; 网红只红一时,深挖自己的潜力去创业,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要练就过硬的本领、具备宽阔的视野及准确的价值定位,才能成为人生舞台上永不过时的“常青藤”。(注意:题目要求是就田波的辞职发表看法,不是就田波的走红发表看法。)
还记得那个因一段视频而爆红网络的成都拉面小哥田波吗?来自成都媒体的最新消息称:这个已经坐拥48万粉丝的拉面小哥,因要求加薪与老板谈崩,正式从古镇一根面餐馆辞职,这天正好距离他走红20天。田波辞职是早晚的事,这个结局并不意外,正像他的突然爆红,熙来攘往,一切都走得太快。
田波的辞职让他陷入了一场非议。大家都说,田波变了!你根本不是田波!家人发现,原来内向的他变得开朗了,拿根绳子都能跳舞,这是好事;同事却觉得过去爱说爱笑的田波变得高冷,处处要大家捧着他,这又是坏事;老板对他的意见最大,觉得头皮发麻,失了志了,因为这个田波膨胀了:工作拈轻怕重,耍“大牌”,不仅拉面活越干越少,还要狮子大开口,年薪15万。人家一月休息两天,他竟敢要五天!这是员工吗?简直是要人伺候的太上皇。最要命的是,他“忘本”,在老板游先生看来,“要不是我发视频,他能红吗?”最后双方不欢而散。老板娘说,“就是他要回来,我们也不会要了。”
辞职后,他并不担心工作问题。今年2月,田波就注册了自己的直播账号,不定期在网上进行直播,现在有粉丝48万,一次直播动辄上千次评论,累计以来的粉丝打赏超过2万元。
相当多的网友也指责他不懂知恩图报,见利忘义。但田波似乎是清醒的。红了以后,一些人向他抛来了橄榄枝,最高的一家提出年薪30万,他当时就回绝了。他说网红红起来你又能红到多久?他离开面馆,不想把自己与面馆捆绑起来,无非是为了追求他想要的生活。我们要尊重他的选择,哪怕他的选择并不宏大,甚至有些卑微,只是为了多赚点小钱。毕竟,网红也是普通人,也需要去追求更好的生活,不至于为自己的生计发愁。
至于说田波“忘恩负义”什么的,我们在别的地方也可以看到类似事情:比如某球星离开老东家去了新的俱乐部或者球队,就被人说忘恩负义没良心,然而很多球星也只是为了能得到更多的荣誉或者更好的待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果田波仅仅为了钱,估计也不尽然,30万的橄榄枝田波也没有去接。说到底,田波如今的人气,原来3000元一个月确实很委屈他,但是这样的人气能够值得他向老板开价多少,实在难以评判。
我们大可以把“网红”看成田波人生中的一处驿站。既然他已经走出了那个小小的面馆,他的前方就是高山是大海是广阔天地。他可能碰得头破血流,最后也没有过上理想的生活。他的未来我们可以设想:有朝一日,他也许成了文化商人;也许继续做他的网络直播;也许最终消失在众人面前,找家小面馆继续拉面,只是不再扭动。只要有可能,人终究不会安于平凡,除非已厌倦了世俗名利,到达了另一种境界。而田波还是个小伙子,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新的,是没有经历过的,是满满的希望,他的未来,需要我们祝福。
1.沉浸于现实的忙碌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思念过去,成功也就不会太远了——雷音。2.思想需要经验的积累,灵感需要孤独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龙应台;3.没有什么比忙忙碌碌更容易,没有什么比事半功倍更困难—亚力克.马肯策;4.人们需要欺骗,让他以为自己的人生很忙碌,很有意义—李银河。5.越工作越能工作,越忙碌越能创造出闲暇—佚名;6.忙碌的人没有点眼泪的时间—谚语。
以上都是关于“忙碌”的人生感悟,生为世俗之人,或置身于忙碌之中,或置身于忙碌之外,我们怎样看待“忙碌”呢?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文章。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车水马龙,川流不息,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也加快了生活步伐。有人说忙碌是生活的必需,有人说,生活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如此辛苦奔波,究竟为什么?而我认为,忙碌中更应静心思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生活中的一员,我赞同忙碌。但是,我不否认忙碌中需要静思。当今世界的确存在忙碌中忘记了自己究竟为了什么而忙碌的人。
亚力克马肯策说:“没有什么比忙忙碌碌更容易,没有什么比事半功倍更困难。”是的,我们的确不该把心思一味扑在如何忙碌上,踏踏实实的忙碌,一步一个脚印地忙碌与奔波没有错。但这种忙碌的效率如何呢?忙的不得法,甚至没有掉眼泪的时间。不可否认,在忙碌中或许会忘记伤心与痛苦,亦可从中学会坚强,不断成长,但取得效果才是硬道理。
忙碌于红尘中,深感人间冷暖,体会爱与真,罪与罚。有如雷音所说:“沉浸于现实的忙碌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思念过去,成功也许就不远了。”是的,充实而忙碌距离成功很近,因为快节奏的生活容不容得做无用功。鲁迅说:浪费时间就等于图财害命。我们无力改变过去,但可把握现在,改变未来。忙碌的生活饱满充实。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黄大年是863“航空探测关键技术装备”项目首席专家;国家“地球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项目首席科学家......他忙的成果,让某国航母编队后撤退一百多海里,这是真正的忙。
茶艺书香,千书万卷,那是思想的积淀。累积沉淀,宁静观照,哪一样可在忙碌中产生?龙应台认为,坚持忙碌还要静心沉思。不是“鱼”与“熊掌”,生与义的艰难抉择。忙碌与静思相结合,才能创造更多的《格尔尼卡》、《蒙娜丽莎》、《哈姆莱特》、《献给爱丽丝》等艺术作品,无论书籍音乐,亦或科研成果,都需要积累与沉淀,思考忙碌的意义,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静思与感悟不可或缺。
生活固然需要忙碌,就像围绕在原子核外的电子不停的奔波,忙碌之余,还要放慢脚步思考:初心是什么?为什么而忙碌?如果说生活的忙碌是一场雄伟浩大的音乐会,那静思便是小小的指挥棒,指引方向,打出规律节拍,各种乐调和谐,才能气势雄伟。
高考冲刺的我对忙碌感慨万分,用“劝君不负奋勉学,来日不叹悔寒窗”,表达我对忙碌中沉思。在每天忙碌中,在沉着静气凝神中思考,在不断提升运用知识中,掌握技巧能力,以不变应万变,进而达到“驾一叶扁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1.题目《忙碌奔波,静思初心》八个字,从忙与闲两面概括材料中心,使文章具有思辨性。
2.开篇从生活现象中,引出材料,提出观点;接着用四段阐述忙碌与闲暇的关系:正面——反面;反面——正面。再从艺术与创造等角度,阐述闲暇的作用。作者善用比喻论证,使道理深入浅出,结尾再次联系实际,用自己的学习体验表明忙碌与闲暇的关系,形象生动。
3.善用比喻等修辞,使语言行文生动,把深刻的道理形象的表达出来;理论与事例的运用恰到好处;长短句搭配有致。阐述观点轻松愉快,层次清晰,内容丰满,思辨性较强。
有一种事物,只有放在历史长河中,才能看清它的价值。西南联大,就属此类。昨天,是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纪念日。8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大举行,老校友齐聚一堂,为西南联大庆生。各类纪念文章纷纷刊出,共同怀念那段关于西南联大的峥嵘岁月。
为什么要纪念西南联大?既因为它是“中国现代大学办学史上的奇迹”,培养了众多大师,也因为它代表了大学的真精神。它告诉我们,一个大学该有什么样的面貌。
西南联大诞生于抗战烽火中,三所大学的师生穿越战火,只为找一方能专心学术、实现理想的净土。从北京、天津到长沙,再到昆明,他们不仅要经历漫长的跋涉,还要躲避日军的轰炸,但他们不畏难、不退缩,离乡背井来到昆明,只为给中华文化赓续血脉,为中华民族振奋信心。
我们现在纪念西南联大,首先纪念的是西南联大师生在战火中虽颠沛流离但仍保持信念、弦歌不辍的精神。重申这种坚韧一心的品质,首先在于它是超越的:大学生、教授之外,这个时代每个有价值追求的人,都应有虽“手空空,无一物”但仍“结队向前行”的精气神。
回到历史现场,西南联大的学子、教授之所以能“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永不动摇”,也是为了给当时的中国传递一种胜利在望的精神感染,作为当时社会的精英,他们扛起这个国家前进的信心。
80年过去,这种高校所负有的精神价值仍有必要重申。高校作为这个社会重要的思想与知识殿堂,从来都是社会前进的灯塔,西南联大舍我其谁的家国情怀,亦是这个时代所有大学的典范。在任何逆境中保持初心不改,坚定前行,这不仅是对一所大学的要求,也是一个进步社会的应有之义。
当所有人都在谈当今大学精神之时,或许该问问,我们今天的大学,应该以怎样的姿势向西南联大致意?
现在的大学,不论是外部办学环境,还是内部的财政支持,都与当年的西南联大大大不同,但为什么西南联大仍然是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如今的高校里当然有很多专心学术的教授与学生,但我们也常看到一些高校的学术丑闻、作风丑闻,以及太多大学生虚掷青春的例子。
西南联大成为中国现代大学的一个高峰,原因绝不止于它拥有上百留洋教授与许多天赋过人的学生,更在于其校风,即陈平原先生所说的“严格要求”、“坚忍不拔”之境界。
坚忍不拔的品质从其南渡历程可窥一斑,而另一重体现是,教授、学生们虽日夜饱受轰炸威胁,但书照读,科研照做。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蒋梦麟写出了《西潮》;曾昭抡教授率领的“西康科学考察团”师生,通过专门的考察,为后来攀枝花矿区的开采提供了重要资料
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他们用真精神做出了真学术。
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我们怀念西南联大,追忆那个大学精神闪耀的时代,不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历史标本来审视,更是通过各样的解读与还原,为这个时代的大学提供一个精神与品质的标杆。这正是西南联大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遗产。
高校里,为了发论文、评职称,不少教师把心思更多放在科研上。而教得好不好,对评教授没太大影响,以致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蔓延。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学生拍摄的一组照片在QQ空间里被广为传播。照片中,整个教室都坐满了学生,就连走廊都有不少学生伸长脖子甚至爬窗台在听课,现场情景堪比演唱会。据拍摄者介绍,这是该校组织的一场“微积分疑难分析讲座”,微积分课程难度较大,加之老师风趣有活力,有的学生甚至提前一天来占座,晚来的只能站着听。
无独有偶,在浙江也有一位因为讲微积分而成为“网红”的教授。浙大教授苏德矿,学生叫他“矿哥”,后改口“矿爷”,他自己开玩笑说“过几年就成矿渣”了。年近六十岁的他,玩起了新媒体,今年2月起,在网上直播微积分课,总观看量达140万人次,点赞200万人次。电子科大人头攒动的课堂,在苏教授这儿,通过网络直播形成了几何级数的增量。不少网友说,假如当年有直播,自己的高数也不至于挂科。像苏教授这样的“网红”,越多越好。
教授上课受欢迎,能做到堪比摇滚明星,的确不容易。上过大学的人恐怕多多少少都有体会。大学老师,有些人自己研究做得好,学术专著出了一本又一本,但不一定会讲课。口拙或者心思不在教学上的“学术明星”大有人在。而另有一些上课受欢迎的老师,一味讨好学生,口水话、无关紧要的闲谈太多,而知识含量不足。如果借用潮语,上课又有干货又接地气,要平衡好两者不容易。微积分课受欢迎,一方面源于这门课很难讲通讲透,学生需要知识上的帮助,另一方面,根据大家过往的听课经验,上数学课,老师讲得不枯燥才不正常。苏教授针对这一点,在讲授过程中有意加入一些年轻人欢迎的话题,效果不错。
好的老师有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让更多的学生尤其是地处偏远、教育资源不发达地区的学生也能受益。在这一点上,把新媒体运用于教育,前景广阔。现在网上既有靠观众打赏来获得不菲报酬的“网红”,也有各种知识付费的网络平台。苏教授的网课,跟以上两者都不太一样。据网友说,“矿爷”早上六七点就开始在微博答疑,有时一直做到晚上十点十一点才结束。他自己戴一副厚厚的眼镜,有次一边擦眼镜一边告诉记者,“你别看我这么使劲擦,其实没用,1500度,但为了同学,拼了。”
苏教授的表态让人感动。高校里,为了发论文、评职称,不少教师把心思更多放在科研上。而教得好不好,对评教授没太大影响,以致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蔓延。另一边厢,网络课程虽多,但平台也要盈利。听课学生往往要额外支付费用,才能获得一对一指导。在这样的情况下,苏教授上好网课之余,坚持免费答疑,有点逆流而动的意思,却也在这个网络淘金时代,展现了爱岗敬业、有教无类的师者风范。相对于某些月入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网红”,我们急切需要苏教授这样的知识“网红”,并且让他的知识,还有无私奉献的师德人品,也获得与其付出相匹配的收入。知识值钱、知识人有尊严,互联网才会更美好。
10月28日,在北京召开的未来科学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作为今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的获奖人,和青少年分享他对科学研究与人生的感悟。当有学生问道,如何看待以“好找工作”为标准选择专业的现象时,施一公说:“如果我们最后无论是学习也好,研究也好,还是做什么也好,我们主要的着眼点是什么工作挣钱多,什么工作能够生活得更富足,这个至少对年轻人来讲,是太不可思议的狭窄了。”
施一公谈的是一个理想与饭碗的问题。对这一问题,他的师弟高晓松在“炮轰”清华学霸梁植时就说过类似的话,“名校是镇国重器,名校毕业不是用来找工作的,名校培养你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要胸怀天下,要改造国家”。
可以看出,二人所要表达的价值是一样的:大学生求学与工作,不应仅以眼前的名利为圭臬,还要逐梦于知识与理想的价值;在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之外,也要努力创造社会价值。
很多年轻人都乐于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认为只有找到好的工作、挣得体面的收入,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追求财富、追求高阶的社会地位,这无可厚非,毕竟,免于匮乏、追求美好是人永恒的追求。但如果一个对科学有兴趣的年轻人为了“钱途”背弃初心,转而汲汲于名利,这不仅可惜,也是狭隘的人生取向。
一个社会,光鲜亮丽的企业家与演艺明星如果能创造价值,他们就配得上人们的尊重。但那些专注于知识与科学理想的人,同样需要人们的致意。正是他们的兢兢业业,守得住书斋/实验室,坐得了冷板凳,才能贡献出一个个引领人类前进的重大发现。而这些价值,很多时候也非金钱可以衡量。
越多的人低头捡六便士,就越需要有人抬头望月亮。解决了柴米油盐,人应该去追求价值性的东西。而所谓的价值性,就体现在能要咬定知识青山不放松,能用自己日拱一卒的努力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不见得就比其他人高尚,但这关涉一个人的科学理想不被辱没,初心不被背叛,以及这个社会是否足够包容。
18+1大报告引发解读和学习热潮。3.2万字的报告中,并未提及我国未来GDP翻番的目标。针对这点,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在18+1大新闻中心日前举行的报告解读专题发布会上解释说,因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了,未来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经济质量。
“不提GDP翻番”,意义在“不提”之外:十八大以来,“不唯GDP论英雄”就成了很多改革的重要抓手。不唯GDP,那又以什么“论英雄”?习最高领导人早就给出了答案,“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18+1大报告不提GDP翻番,就顺应了这五年经济发展从“求数量”到“求质量”的变化。“不提”不是说不要增长速度,而是要因时而变、随事而制,作出导向层面的调整,正如官方所说,“在这一阶段不是不要增长速度了,而是要通过质量、效率、动力三个变革来实现,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这样的变化其实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以往,“唯GDP论”确实是地方政府的“KPI”中的核心因子,少数地方还将“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GDP增长率是硬道理”。GDP的确是衡量一个国家在一段时期经济表现和财富积累的最直观数据,但却未必能全部体现增长的质量,抑或是自动消弭经济发展的环境资源等方面成本、社会财富分配等问题。
这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整个发展就在不断提质增效: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通过市场出清去产能,到国企深化改革;从首设GDP增长区间目标,到重启绿色GDP绩效评估;从新经济这5年的跃升式发展,到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提GDP翻番”,在此语境中也顺理成章。
如今,中国GDP在体量稳居世界前二的基础上,仍保持中高速发展,这也为经济发展向要增量更要质量的转型打下了基础。在转型升级的大势下,在新经济蓬勃兴起、消费体量不断增大、中等收入阶层规模也正扩大的背景下,中国仍具备巨大的增长潜力。越是这样,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让发展进一步提质,也越显重要。
经济发展,归根到底要落到人的全面发展上。18+1大报告不提GDP翻番,与民众“促进社会收入的更公平分配,把民生感受和生存环境质量考核放在更高位置”的期许吻合,这也会比单纯聚焦GDP增速,更能增进人们的获得感。
中国的古典诗歌,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会中断,中华文化的长流也一定能够绵延不绝,沾泽未来的世世代代
我曾经改写过前人所作的一首《浣溪沙》小词,写为断句,说:“师弟恩情逾骨肉,书生志意托讴吟,只应不负岁寒心。”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情谊,有时甚至比骨肉更亲近。因为骨肉是天生的,是血缘关系,在个人的精神、思想上并没有一种自我的选择;而师生的情谊,则是他们理想和志意的一种传承。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师生情谊更为可贵,是“师弟恩情逾骨肉”。“书生志意托讴吟”,我们讲授古典诗歌,我们的理想和志意都寄托在其中,也透过古人的诗歌,把他们的品格、理想,他们的志意、怀抱,他们的情操、修养,传递给学生。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曾有人问我:现在没有人喜欢古诗,大多数人也不赞成吟诵,那么中国诗歌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所以说,中国诗歌绝对不会灭亡。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生命的感动,这种感动是生生不息的。
真正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价值,并不是由眼前物欲的得失所能加以衡量的。上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过分重视物质的结果,也已经引起了西方人的忧虑。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如果把中国古典诗歌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中看,更会发现中国古典诗歌是以这种兴发感动为其特质的,所以《论语》说“诗可以兴”,这正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宝贵传统。
中国古人的修养并不是向外张扬的。你看中国古代的音乐,像古琴、瑟,在大庭广众的演奏厅都并不合适。我们中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都是内向的,是你自身的、正心诚意去修身的,是内在的追求。所以中国的古典诗歌是吟诵,在夜深人静、清风明月之夜,拿一本古诗,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而且,不仅是从理性、知识上打成一片,更是从感性上打成一片。李杜诗篇也是带着吟诵的声音作出来的,为什么用这个字不用那个字,有时候是因为意思的关系,有时候是因为声音的关系。而当你做这种斟酌的时候,不是纯粹的理性,是你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辨别出来的。那是一种很微妙的区别,所以吟诵才重要。
我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工作已近70年,不仅仅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更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对生命的感发,令我感动,召唤于我。这一份感发生命,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所以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我一生历经许多苦难不幸,却一直保持乐观、平静的态度,正是与我热爱古典诗词有很大关系。现在,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不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提升的功用,是件极遗憾的事情。我之所以回国教书,讲授诗词时特别重视诗歌中感发之作用,这也是一个主要原因。我坚信,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会中断,而中华文化的长流也一定能够绵延不绝,沾泽未来的世世代代。
“一个有深厚文化自信的民族,才有长久屹立的精神支撑,才能拥有复兴之魂。”《将改革进行到底》之《延续中华文脉》清晰勾勒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改革的“四梁八柱”,讲述了老百姓身边鲜活生动的文化故事。
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承办国际盛事、解决国际难题、勇担国际责任,世界离不开中国智慧,崛起中的中国也在大步向前,以高度自信的姿态传递着“中国声音”。
除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牢牢把握文化高地更是凝聚民族力量、延续中华文脉的重大主题。流淌过五千年历史长河,从未间断的中华文明屹立世界潮头,在新时期担负起凝聚民族复兴之魂的历史重任。这需要夯实文化自信之根基,借助深层次、全领域的文化体制改革,让文化自信根植于人民心中,进而指引中华民族迈向新的历史征程。
放眼全球,优秀的文化始终是富有生命力的,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当今中国要“激流勇进”,离不开文化的蓬勃“入海”。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与传播,树立鲜明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脉的延续,也是对世界的责任。
文化自信来源于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长久积淀,铸就中华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人类当前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我们要肯定民族文化的价值,对悠久的历史文化存有敬畏之心,以古人之规矩,开当今之生面。无论是近代的社会变革与民族革命,还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是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不竭源泉。
文化自信是基于全民参与的文化自觉,立本革新频出“新活力”。优秀的文化需要全面的浸润和传承,国家正大力营造“以中华文化为荣”的社会氛围,调动全民参与文化传承的热情。语文在中学教育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国画、民乐等传统艺术走入青少年宫,让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一批传统文化表达形式的生动探索,也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都焕发出新的面貌。
文化自信根植于兼收并蓄的文化融通,着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古老的中华文明与现实交织,独特的东方魅力与世界交融,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创新中国叙事,要坚信中华文化将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中华文脉的航船要驶向世界文化之海,多元的文化自信乃是其打通中国与世界的“入海口”,这种自信是建立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全面继承与弘扬优秀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善用国际视角,与世界对话,在文明互鉴的过程中博采众长,独领东方魅力。
文脉与国脉相连,带着自信,向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中华文化继续扬帆起航。
“双11”购物潮将至,电商的各种预热活动已重磅开启。近期,包装货物必不可少的纸箱传出紧缺和涨价的消息。针对部分型号的纸箱,一些供应商甚至要求限购。另据了解,2016年我国快递包装量增长迅速,由快递包裹产生的包装废弃物达到了百万吨级,回收率却不足10%。(10月25日经济导报)
2017年的“外卖祸害下一代论”,虽耸人听闻,却戳中泪点。网购包装的浪费问题,在接下来的“双11”狂欢中,或将迎来天量的考量。
今年的“双11”,国家邮政总局预测全行业快递包裹或破10亿件。此前有数据称,2016年国内快递业务量首度突破312亿件,背后所用的瓦楞纸箱原纸多达4600万吨,占全球消费总量的1/3。人多包裹多,这也不奇怪。真正的问题是:另有调查显示,超7成用户会把快递包装当作“垃圾”处理,只有19%的用户将快递包装二次利用或他用,而无专门回收机构是快递包装回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当年月饼包装盒的奢靡浪费,成了中秋节的一块心病——反过度包装与反四风,算是适度缓解了这种焦虑。只是,眼下的网购包装浪费问题,与之并不相同。国家邮政局公布的2016年数据显示,包裹丢失和破损仍排在所有快递投诉问题的首位。换言之,今后的物流包裹只会变得更“强大”、更“壮实”。可见,要解决快递包裹浪费问题,靠“节约”意识估计很难行得通。
能绕地球N圈的快递包裹要物尽其用,思路大概就剩下两个:第一,回收利用好。这离不开三个充要条件——用户的分类处置意识,完善的垃圾处理及专业回收硬件,环保等部门的给力监督作为。眼下的情况来看,即便在北上广等大城市,恐怕亦是任重道远。第二,共享利用好。这是源头治理的思路,只需电商平台与商家之间鼎力协作。比如为备战今年“双11”,苏宁物流推出了“共享快递盒”。相关方解释称,“如果电商行业都加入苏宁易购共享快递盒计划,集众人之力,一年可省下近46.3个小兴安岭的(树木)。”此外,也有电商启用绿色仓库,使用免胶带的快递箱和100%可生物分解的快递袋,甚至还在提货点启动纸箱回收积分奖励等政策。
其实早在2016年,国家邮政局就出台了《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快递业包装要在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等方面取得明显效果。对于网购产业链来说,原纸价格上涨、环保舆论压力,都对商家的包裹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末端治理千头万绪,而源头治理则立竿见影——如果电商平台与商家真能合力而为,消费者能理解“共享快递盒”等创新之举,大概比等着建设专业回收站靠谱多了。
一个快递盒也许并不能改变什么,但,一种消费方式与消费理念的变革,对于“美丽中国”或“美丽地球”,却是决定性的增量。一言蔽之,快递包裹尽早“绿”起来,网购狂欢才更叫人心安。
温州有个“兰小草”,每年雷打不动捐款2万元,隐名埋姓捐了15年。“兰小草”是谁?这也让媒体和无数市民猜了15年。21日凌晨5时许,“兰小草”因病去世,他的身世才被揭开。“兰小草”的线岁,是一名乡村医生。这位一辈子没离开海岛的乡村医生,在妻儿耳边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定要多做公益事”(相关报道见A9版)
“兰小草”的捐款故事始自2002年11月。15年来,他每践诺一次,社会公众就温暖一次。行一次善不难,难的是十数年、数十年行善!许下一个诺言也十分容易,难的是脚踏实地、“跑马拉松”式地履行诺言!“兰小草”一诺千金、守信践诺的恒心和毅力,让人确实为之动容。
尤其难能可贵的,一是“兰小草”长年行善,却是真正的不为名、不图利,像搞“特工行动”一样,来去匆匆,没人能认出那个模糊的身影。即使与慈善总会联系也是打公用电话,如此献爱心,可谓纯粹得没有一丝杂质,实属罕见。二是,从每年所捐的2万元钱“不全是百元整钞,还有皱巴巴的零钱”来看,他所捐之款,非高官厚禄所得,也非经营企业所获,完全是他平时省吃俭用积攒起来的,在这种情况下要长期行善,绝非一时的慈善冲动,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之感动?
虽然在近年来,我们身边的乐善好施者在日渐增多,但像“兰小草”这样本身经济条件不算好却长期行善的人,还是不多见。“兰小草”默默无闻,却有很高的人生高度。有的富人学会了赚钱,却没有学会有高度地做人,有的富人拥有金钱,并不一定做人有高度,像“兰小草”那样,赋予金钱以信仰和品质,才称得上有高度。“兰小草”的人生虽然较为短暂,但其人生价值却是永恒。
在“兰小草”面前,那些善款“膳”用者更没有人生的“高度”。一段时间以来,善款不能善用被人们屡屡诟病指责,成了某些单位甚至某些人胡吃海喝的“小金库”,比如某地红十字会曾曝光一张万元餐饮发票,网友讥讽该红十字会为“红食字”会,因为老百姓筹措的善款被他们“膳用”了,吃掉了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守住善款底线,是对爱心的最大呵护。
“兰小草”的“慈善长跑”让人感叹和感动。古人云:“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意思是说,有力气的赶快助人,有钱财的努力分人,有道的人勉力教人,一切都好办了。有论者指出,慈善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这需要全体公众的力量,只有当慈善成为社会的风尚,慈善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实现。诚哉斯言!“兰小草”的“隐善”需更多人接力。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突出优势是处于全球产业链中游,高铁、核电、汽车等一大批产业和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性价比好,符合很多国家需求和承接能力。”2015年10月18日,即将访英的习最高领导人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不忘推介一下中国制造。
5年来,习最高领导人主席出访的足迹遍及五大洲,高铁、核电、大熊猫、青花瓷等一张张“中国名片”也随之闪耀全球。作为中国故事的“主讲人”,习最高领导人透过这些“国家名片”,让全世界看到一个活力盎然、和平友善、开放包容的中国。
2015年7月17日,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装车间,习最高领导人登上一列即将竣工的动车组头车,一边了解性能、设施、操作运行情况,一边与身旁的工作人员交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