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散文学会】高彩梅丨泥土芳香的吟唱

2018-09-26 03:42:10  阅读 114 次 评论 0 条

  七彩云南之旅,让我领略到了中国西南部自然景观的瑰丽奇美,而更加让我灵魂震撼的是读到了李光彪先生散文集《沾满泥土的情绪》。这是沾着芳香的红土地气息精致的美文。作家崇尚自然、崇尚民间、崇尚和谐的审美追求。深情吟唱,韵律流转,仿佛灵魂被摄入红土地中……

  当今,乡土散文创作呈现出整体质量较高、题材多元化、区域化写作特征明显等特点。李光彪先生的散文编织了滇中民俗民风、人文情怀,凝结着浓郁的红土情结。这种独特的地域风情,源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作家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深邃地情感和洞察力将红土地的意象表述出独特的美。滇中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热情好客的乡民以及笔端凝结的那种对祖国,对人民炽热的感情。产生了不少耐人回味的好文章,因为他对红土地人情物事的感受过于强烈的深沉,他宣抒这种恋土情结恬淡、清新、秀美,是乡土散文上乘之作。

  李光彪先生对红土地的表述语言纯朴,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充满着独特的个人精神气质,带着那一方红土地的味道和印记。李光彪先生在从政与写作、寂寞与热闹、世俗与清雅之间,能静下心来连出两本书,我想是缘于李先生对文学的痴爱,心灵的需求,更主要是对红土地的挚爱。读李先生的散文觉得韵律醇厚、唯美、洁简、清雅。作家自序《我是乡村复制品》一文中,用设问句式问自己:你是哪里人?我会用特有的彝话回答:我是元谋人的孪生兄弟牟定人。作家认为人是泥土的后裔。那片红土地永远是作家自己的衣胞父母。作家自己是乡下人的复制品。如果说刘亮程写一个人的村庄,是对村庄的深情的热爱,那么李光彪更多是对家园的追寻。在李光彪的散文中,写人从母亲父亲叔婶老师童年的伙伴以至村人。博爱的气息弥散。《误喊阿嫫四十年》《走不出阿妈的目光》《又别母亲》《母亲等我吃饭》《我欠父亲一张照片》《放牛的父亲》《站在我心灵高处的二叔》《大婶》《大哥》等这些作品炽热的真情显露,深深的爱直抵心灵最柔软处,母爱父爱洇湿内心的堤岸。在日益冷漠的世界,对亲情礼赞和感恩,尤显难能可贵。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品来自生活,且超越生活。乡村纪事中《回家的路》这样描写到:许多年前,40多里路,坑坑洼洼,一路颠簸,竟少不了要走两个多小时。从车上下来,虽然满身灰尘,像是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下来似的,只有两只眼睛是亮的。现在,牟元已修了柏油路。眼下高速公路已经动工,回家的路将越变越宽,越变越短了。作家俗中见雅,淳朴的语言,流露出对家乡的变化喜悦之情,对人民生活提高的赞美之情,情感真挚,深沉。作家用他娴熟的文笔,深情描述《留恋远山的树》:那一棵棵高的、矮的、粗的、细的叫得出名字的、叫不出名字的,一山山、一箐箐,绿油油的树,是山里人祖祖辈辈的衣食父母。表达作家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和热爱。让你读了沉醉。作家生花妙笔到:留恋远山的树,就是留恋那曾经养育过我的父母乡亲,就是留恋我儿时的朋友,就是留恋我对大自然永不落叶的憧憬。看似简单、朴实的话语,隐藏一种通透的哲学。散文家刘亮程说,作家只有面对自己的故乡时,才能在写作中获得一种身份。作家在《灵魂老家》中写道:常常梦见老家的人,老家的山,老家的水,老家的路,那种剪不断的乡情像一张交织的网忽隐忽现,在脑际萦绕。只有老家,才是我血液来源的亲爹亲娘;唯有老家,才是自己灵魂栖息的地方。散文大家史小溪老师给史铁生的信中:我无敌力量和无穷智慧的肯定只有无私而宽厚的我的故乡。指出乡土文学有更高的寓意价值寓意指向,那是寄托或隐含人类共有的东西:博大深湛的思想,饱满强烈的情感,昂扬不屈的生命精神。我们熟知的鲁迅的绍兴乡村生活,沈从文的湘西乡下,萧红的呼兰河畔都是和他们对故土和家园的渴望与眷恋分不开的。李光彪的《我是农家一株烟》《根在山里》《青青竹子》等,作品中的景象处处都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恋情和田园之美。把红土地情结内化为一种精神,深入作家的骨髓,浸润作家的情感和品格。感其心,赋其灵。李光彪真正写出了心性心境的东西,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颤抖和共鸣。李光彪的散文艺术画面中能饱食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向深挖掘,向美飞跃!

  李光彪的散文地域色彩浓烈,散发着红土地的清香、让心灵丰盈、美好。地域民俗中的《这方水土长歌谣》一文,清词丽句,斐然可读。独特的红土地文化气韵,湿润透明、明丽锦绣。彝族的敬酒歌是一曲天籁之音,美轮美奂。还有那原生态的左脚舞,让你魂牵梦绕。再如《狗街婚俗》讲诉滇中牟定,彝族和汉族杂居的地方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通过提亲、讨得口婚、吃了定酒、娶亲、抢枕头、谢媒、谢厨、谢相帮等。千百年来,这奇异而又冗长的婚俗,在狗街那片神秘的土地上,如长藤结瓜,不绝地传承着、绽放着。《狗街酒俗》与左脚舞相连,似季节轮回,如浪漫的山花,常开不败。《神秘的彝家姑娘房》云南彝族现今仍保留着这样一种传统--姑娘房。有的小伙子在姑娘房一住就是几天,不肯离去,这时女方得照常招待。白天,小伙子随女青年回家砍柴、放牧……晚上又同女青年在姑娘房住宿,女方父母视而不见,听任其便。作家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感悟红土地,体现大自然和人生真谛。弘扬了生命的激情和色彩远远超越地域文化之外的剖析。让读者想起德谟克利特的那句名言:具有一个好灵魂的故乡,就是整个世界。

  汪曾祺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李光彪在情感杂碎辑中《秋收沉甸甸》《逛山》《彝山的菌季》《带块石头进城》等篇什,语言很有特色。笔触没有华丽辞藻,冗长的句式。作家用简洁、传神的笔触勾勒出:没有麻雀,就不成其为乡村,听不到麻雀的鸣唱,就没有乡村的黎明与夜晚……写得看似平淡、自然、也很家常,但有一种清晰、美到极致的感觉。类似后记《另一种怀旧的独白》中:尽管已脱去粗布衣衫,换了皮鞋西服。作家如一粒被山风吹落城市空隙的草籽,早已被城市反复录制,但仍留恋泥土的芬芳。作家容情入景,字里行间渗透深切的人生感悟和体验、感慨和哲理。从这些朴实文字,我们体会到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独有的文学涵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今,随着云南旅游业兴起,独特的红土地域文化更具魅力和活力。李光彪的笔触探向自己根植的红土地,将风采倩丽,形象生动,神韵无穷,境界更加广阔。红土地将永久弥漫芬芳的气韵之香。

  作者简介:高彩梅(1973~),笔名梅朵,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内蒙古作协会员。作品散见《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内蒙古日报》《延安文学》《骏马》《草原》《文学自由谈》《散文百家》《文艺报》《朔方》》《中外文摘》等报刊。并入选《中国散文诗精选》《中国精短美文精选》《中国散文年度佳作》《中国西部散文年选》等30多个年度作品精选集。曾获得首届中国西部散文奖(1979-2009)、首届散文世界杯全国散文大赛奖、《散文选刊》全国散文奖一等奖等多个国内文学奖项。其中,2010年,散文评论《中国西部散文60年》发表后被全国80多家报刊选载、连载,被誉为2010年中国散文界五大事件之一;2012年,散文评论《中国西部散文60年》获得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理论奖;2015年9月散文《蓝幽幽的马兰花》荣获中国散文创作奖。出版散文集《客居在城市的玉米》。散文《客居在城市的玉米》被杭州市七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2799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