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晚,圆满完成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志愿服务工作的北京大学志愿者,第一次在回程的班车上聚齐了,50座的大巴坐得满满当当。“疲惫是真实的感受。没有说说笑笑,但彼此都明白内心的不舍。这是一段毕生难忘的经历。”北大社会学系大三学生徐欣怡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徐欣怡是宣传报道组的志愿者,也是北大志愿者团队的领队。拍摄大合影时共同设计队形,录制宣传片时喊着整齐响亮的口号,等待夜班同学结伴返校的温情,为外宾解决难题后的欣喜……每个工作日的点点滴滴,像过电影一样在她脑海里闪现。
徐欣怡所在的宣传报道组,主要任务是报道会场内外的志愿者,挖掘志愿者身上感人的瞬间,展示新时代青年志愿者的风采。谁说“90后”“00后”自由散漫?会场内外2500余名志愿者挺拔的身姿、热情的微笑、周到的服务,面对压力与挑战时的坚忍,团结一致互相补台的担当,带给徐欣怡很多感动,这些是她源源不断的报道素材。
首都师范大学志愿者潘明辰是注册中心证件发放组的组长,但他还特意介绍了自己的另一个身份,那就是注册中心志愿者临时党支部副书记。“在服务期间,党员、团员佩戴党徽、团徽,亮明身份,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在服务间隙开展党团日活动,缓解紧张情绪、巩固服务技能,提振士气、增进友谊。志愿者们一下子有了主心骨。”潘明辰说。
青年最有朝气,青年最有理想。习主席在开幕式主旨讲话中强调,“青年是中非关系的希望所在”。青年人唯有奋力前行,才不辜负青春时光,中非友好的接力棒才能够在青年一代手中不断相传。2500余名活跃在会场内外的志愿者,都是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他们秉持初心,勇担责任,与国家共同见证大会盛况,用热情服务传递中国温度,用真诚奉献彰显青年风采,用专业博学讲好中国故事,打造出最美的“中国名片”。
有媒体报道,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500余名志愿者都是“牛人”。此言非虚,从最初严格的选拔标准就可以看出。因为服务对象是非洲宾客,志愿者们的外语交流能力是一流的。有的过了法语专业八级,有的同时懂得英语和其他语种,还有国际关系专业的志愿者会前就研读了大量有关中非关系的学术著作……
中国人民大学志愿者黄素素精通法语和英语,她此前担任过商务部非洲官员研修班的课堂翻译兼生活助理,对中非关系和非洲文化有一定了解,也积累了沟通和服务非洲宾客的经验。在大会开始前,她就对服务此次盛会很有信心。
她说,能够用己所长为这么高规格的国家主场外交服务,她感到很荣幸、很开心。大会期间,黄素素被安排到非常重要的开幕式会场入口领导人专用休息区,为参会的外宾提供英语和法语翻译。在参会人员入会场后,她仍然认真值守。她认为“默默值守,也是在履行职责,同样需要保持最好的状态”。
北京大学医学博士王林有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遇到突发情况,总能稳健处置。他巧妙化解外宾与酒店前台工作人员尴尬的事,第一时间被宣传报道组的志愿者挖掘报道。虽然当时不是他当值,但当看到大厅一位正在办理入住手续的外宾与工作人员有些误会时,王林立刻上前提供帮助。
流利的英语、真诚的态度,让这位外宾的情绪逐渐缓和下来。了解事情的原委后,王林向前台解释了该外宾护照上没有中国签证页的原因,并提醒工作人员以后查验外宾护照信息时,最好在外宾清晰的视野范围内进行,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对外经贸大学法语专业的吴文正是新闻中心的志愿者,他运用语言优势帮助了很多来自非洲的记者朋友。他身着制服,面带微笑,耐心细致地为中外媒体记者提供便利。
“在服务过程中,我不仅感受着非洲朋友们的友好与大度,还感受到帮助他人,尤其是帮助外国友人,展示中国形象的满足感与自豪感。这段时光会是我人生极为珍贵的回忆。这次经历也激励我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素质,与青年朋友们一同进步,在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吴文正说。
王迪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研究生,为了更好地服务外宾,王迪专门研读了国际经济学和中非合作相关的著作。他说,听到习主席在主旨讲话中提到的“五不”原则,让他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是平等友好的,不是西方的附带一些政治条件的套路。从书本知识到峰会现场,都印证了他了解的中非关系。“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非合作到底好不好,中非人民心底最清楚。我们青年一代大有可为。”王迪说。
非洲宾客远道而来,首先遇到的是一副副朝气蓬勃的笑脸,这是东道主最好的见面礼。
中国地质大学志愿者姜钧悦是一位健硕的小伙儿,主要负责跟车抵离,往返于机场和酒店之间。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希望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最好。姜钧悦从2016年开始在首都机场做了两年多志愿服务,帮助旅客解决各种问题。这些积累给他圆满完成此次志愿服务任务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跟车抵离是一个很艰苦的岗位,随时都可能有外宾抵达,晚上也不能踏实睡觉。8月31日,姜钧悦值下午班,在成功送走两批外宾之后,大家准备换班去吃晚餐。此时又来了两位外宾,但接班的志愿者尚未到岗。为了不让舟车劳顿的外宾等候,他顾不上吃饭就顶上去了。当时正赶上晚高峰,路上开了两三个小时,才到达外宾入住的酒店。
虽然饿着肚子,但姜钧悦一路精神饱满地给外宾介绍沿途的建筑、传统小吃、北京的志愿者等,缓解外宾在堵车时的焦虑情绪。他说:“外宾到达北京,最先接触的是志愿者。我们的服务好,能给他们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我的任务就是让我服务的外宾,在到达北京和离开北京的时候,能够心情舒畅。”
宁可自己多受罪,也不能让外宾有一点不方便。这是姜钧悦身体力行的“奉献”。
作为注册中心证件发放组的组长,潘明辰带领组内志愿者们一起,负责为各参会代表团发放证件以及会议包。证件发放看似简单,实则烦琐。
“首先是核对证件卡上的信息。很多代表的名字非常长,志愿者们就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核对,确保每一张发出去的证件都是信息正确的证件。然后是把证件卡、背板、挂绳等组装好。证件卡必须严丝合缝地装进卡套,不能有丝毫折损。”潘明辰说。
在组装的时候,志愿者们需要用力将卡面塞进去,经常会被卡套的边角划伤。很多志愿者的手上都划出了多道伤口。但大家忍着疼,贴上创可贴继续工作,还调侃说这是“轻伤不下火线”。
在注册中心放置的留言簿中,很多外宾对志愿者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在留言簿上,有多种语言的留言。“热情周到,专业耐心细致”“十分感谢每位志愿者的协助”等中文留言也很常见。年轻的志愿者们用微笑与热情,温暖了会场内外,向非洲友人传递着中国温度。
未来是属于青年一代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参与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志愿者,无不把自己当作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他们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主人翁的姿态和极高的专业素养,参与到具体的外事活动中,并以此历练自己、提升自己,书写青春华章,贡献青春力量。
“切身参与这样大规模的主场外交,是我青年时代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更希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理工科院校有技术,也有情怀;90后有个性,也有共同的愿景。愿中非友谊长存!”孙宇光在笔记本上写道。
作为新闻中心的志愿者,随时都是直播的背景墙,孙宇光要求自己必须时刻保证最好的状态。“无论是站姿,还是面部表情,不仅代表自己,代表学校,更是代表中国。哪怕回去双腿双脚酸痛到失眠,也依然热情满满。”
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姜山是礼宾组的志愿者,他们组承担的是非常重要的接待和陪同任务,工作压力很大,还经常有紧急的事情要处理。早上六点开始工作,有时忙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结束。“虽然是体力和精神的双重挑战,但非常锻炼人。这非同一般的‘课堂’,倒逼我们快速成长,既增长了本领见识,也坚定了理想信念。”
中央民族大学志愿者梁馨予主要负责对外宣传品的发放和展台管理。“微笑致意,陈列书籍,悉心讲解,一个志愿者就是一个中国文化的‘窗口’。在书本的传递之间,我感受到了非洲媒体友人对我们的友好相待,同时也感受到了中非合作给中非人际交往之间带来的细致入微的改变。”梁馨予的爸妈每天都会给她打电话,听她讲当天的见闻,并鼓励她以最好的精神状态和服务质量,投入到工作中。
2500余名志愿者,并不是所有志愿者都能像姜山、梁馨予一样,现场感受到大国主场外交的氛围,他们可能被分配到酒店大厅、航站楼、停车场,甚至还有志愿者被安排到市区其他有需要的地方值守。年轻人能够调整好心态,担当起任何一个岗位的职责使命,甘当“幕后英雄”,是非常可贵的品质。无论是在台前还是幕后,无论是迎来送往还是默默值守,2500余名志愿者展现出的风采,成为此次盛会最亮丽的风景线,也诠释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有的模样。(记者龚亮俞海萍)
在留守儿童的眼里,他们是给人欢笑的、给人鼓励的一群人;在留守儿童的心里,他们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一群人。他们就是湘东区峡山口街新村小学全体教职工。
近日,北京市延庆区旧县镇举办“慈善+志愿+社会组织经验交流会”,由乡土志愿服务队孵化成的3个乡镇助老服务协会领取了社会组织铜牌,10名志愿者被评为“最美善行人”。
[改革开放40年]兰州:40年前纸短情长咫尺天涯 40年后快意行走天涯咫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