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人散文奖从问世至今已有十年,因为恒心,所以才坚持。因为坚持,所以才有这样的品质。”这是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的评语。由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美文》杂志社、西安市曲江新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的,两年一届的报人散文奖走过了十年历程,昨天迎来了第五届颁奖礼。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贾平凹、熊召政、阿来、麦家四位“茅盾文学奖”得主,还有著名诗人殷实,著名作家徐可等文坛大腕齐齐亮相第五届报人散文奖颁奖礼,西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键,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彬等领导出席并致辞,此外,我省作家评论家肖云儒、段建军、李伯钧、吴克敬、陈长吟、穆涛等也参加了颁奖礼。
报人散文奖设立之初,就有一个目标,传递一代代新闻人执着的追求与精神,以历史之情怀,书当下之民生。报人散文奖发起人之一,《美文》杂志常务副主编穆涛就表示:“报纸的兴起催生了一批老报人,中国现代文化史留下了报人散文的深刻印记——报人散文的开拓者邵飘萍、报界宗师张季鸾、 荷花淀派 创始人孙犁、著名新闻人邹韬奋以及香港报人罗孚等,这一群体的目光始终停留在中国现实生活的前沿,这注定了他们的散文中多了一份 深邃却不艰涩,犀利却不刻薄,悲悯却不滥情 的独特气质。因为他们的出现,使报人这个名号崇高。如果现代的新闻人,对报人传统、对老报人风范陌生,那是一种冲击。报人散文奖的意义,就是倡导报人认识社会,认识民生,关注社会进程。”
每届报人散文奖均会评选十位报人的散文作品,穆涛介绍,第五届报人散文奖共收到征文稿件2000余篇,除了国内各大报刊的报人散文,还有海外华人报刊的报人散文,经过评委会认真、严苛地审查,最终有十位报人作品获奖。穆涛讲到一个细节,有位获奖作者只留下了信箱,没有留下联系方式,为了最终找到这位作者的联系方式,评委会托朋友找熟人,着实费了一番周折。
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宣布了第五届报人散文奖获奖名单,分别是《人民日报》刘琼的《通往查济的路上》、《解放军报》乔林生的《前面又是酸枣树》、《文汇报》潘向黎的《我最怜君中宵舞》、《中国纪检监察报》沈俊峰的《离土的蒲公英》、《中国社会科学报》王兆胜的《“沐石斋”记》、《中国文化报》红孩的《最后一个知青》、《北海日报》庞华坚的《树没有回避记忆》、《中国企业报》洪鸿的《一座城,与我的非公共生活》、《西藏日报》唐大山的《听罗布说无人区》、上海《新闻晨报》王念平的《我的朋友是一棵朴树》。
获奖者沈俊峰的致辞也许正体现了报人散文奖的主旨:“拿了这个奖之后,更加教会我,以后写东西,要眼光向下,笔尖向下,更加倾听新时期的声音。”
从2000余篇作品中脱颖而出,第五届报人散文奖的十位获奖者可谓实至名归。李敬泽多年来一直参与报人散文奖的评选工作,他高度评价西安报业传媒集团、《美文》杂志社和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的报人散文奖活动:“这是一个变化的时代,兴趣的时代,一年一年做同样的事情,其实是不容易的。因为恒心,所以坚持。其实报人散文是非常不容易的,写得好固然写得好,更难得的是,报人散文写得好,要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辛苦。他们的本职是新闻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不过也正是他们的文字,见证了报人这个职业包含的文化品格。散文对于媒体来说,尤为敏感,在这样急剧变革的时代,散文更需要回归传统,就是关注民生,关注时代,伴随着中国之心和中国精神的传统传承下去,使伟大的文章之国生生不息。”贾平凹也表示,一个奖项之所以有影响,不仅因为作品参评的范围和质量,更有评委的权威性和奖项的延续性,这也正是报人散文奖影响力日趋扩大的原因。
阿来认为报人做散文更具优势,因为他们走的地方多,见的人多,散文更加接地气;熊召政看了本届报人散文奖参赛作品后表示,“很为他们的慷慨悲歌而激动,展现了时代特点和历史传承。”他很中肯地点评文汇报潘向黎的作品《我最怜君中宵舞》:“当英雄谢幕,小人就粉墨登场了;但如果柔弱的女子开始写英雄,那么这个时代必将灿烂起来。”麦家则从个人经验出发,表示自己虽然这几年没有推出长篇新作,但他认为自己少写一本书不会让时代发生变化,“但如果我能影响一个人多读书,让他汲取书中质朴直接、直抵人心的温暖,让他对现实生活拥抱,我想这将是功德无量的事。”
红孩是著名的散文家,而此次获奖,他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写作者就像沙漠里的骆驼,获奖就像驼铃,不断提醒你前行。他还特别感谢了肖云儒提出的“散文形散神不散”,贾平凹提出的“大散文”概念,为中国散文的进程带来巨大变化。红孩说:“感谢这个时代,很欣慰,自己是一名报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