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开始前,我来到了下诺夫哥罗德,这个位于莫斯科以东400公里的城市。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个又长又陌生的名字。但我却是久慕这座城市的曾用名而来,那就是“高尔基”。
下诺夫哥罗德是伟大的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的故乡。1868年,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马克西姆·高尔基为笔名,意为最大的痛苦)出生于下诺夫哥罗德的一个木工家庭。由于四岁时父亲去世,高尔基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之后小高尔基在下诺夫哥罗德生活了十余年。他在这里亲历了沙皇俄国时期俄罗斯底层人民的生活苦难和压迫与反抗。这些宝贵的经历也成为了高尔基日后创作的思想源泉。更重要的是,他在1916年-1923年间陆续将自己早年的经历写成了自传式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其中前两部的故事均发生在下诺夫哥罗德。
由于高尔基在苏联的重大影响力,1932年,高尔基受斯大林的邀请重返苏联,斯大林随即将下诺夫哥罗德命名为“高尔基”,以表彰这位伟大作家。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后,“高尔基城”才换回了曾经的名字——下诺夫哥罗德。
因此,我的下诺夫哥罗德之行实际上就是追寻“高尔基”之行。然而,旅途的结果有些令人失望。来到市中心的第一站,就是位于城中心的高尔基公园。在这里,苏联人修建了高大的高尔基雕像,并以这座雕像公园为中心放射状地来建设城市道路,从而凸显高尔基的重要地位。
然而,追寻高尔基的旅途却一定程度上在此终结了。按理说,这样一个重大的文化IP,高尔基应当被作为旅游产品认真包装,策划一系列的故居、博物馆和参观线路。在我游览的两天中,却面临着颇为尴尬的境地。在为了世界杯新修建的路牌上,用俄英中三种语言标识着多个高尔基故居的地址(因为高尔基曾在多处打工和生活)。虽然能勉强找到高尔基的故居,但结果令人失望。大多数所谓的故居只是在建筑墙壁上加挂了铭牌而已,墙壁斑驳、疏于修缮,不由得给人一种悲从中来的唏嘘之感。经过二十几年的转型,苏联时期的意识形态已经被越冲越淡,高尔基的名字恐怕也会随着时间流逝在俄罗斯逐渐淡出。我的追寻高尔基之旅也在开始就走向了终结。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虽然探寻高尔基以失望告终,但沿着高尔基公园通向伏尔加河畔步行街一路走去,一股传统俄罗斯记忆却扑面而来。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下诺夫哥罗德红砖克里姆林宫。与莫斯科和喀山的克里姆林宫比起来,这里的克宫并没太多有价值的景点,宽阔的庭院如今更多成为展示二战军事装备的场所。最大的亮点恐怕是站在山坡上,纵览伏尔加河与奥卡河交汇的壮美景象以及河对岸的世界杯场馆——下诺夫哥罗德体育场和涅夫斯基大教堂。真正值得一看的是走出克宫,位于城墙西北角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雕像。这两人的名字对于大多数中国人可能不熟悉,甚至是闻所未闻,但他们对于俄罗斯民族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
1612年,下诺夫哥罗德的商人库兹马·米宁和前沙皇大臣波扎尔斯基组织起人民武装打败波兰入侵者,解放了被波兰人占领的莫斯科,确立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罗曼诺夫为俄罗斯沙皇,结束了俄罗斯的混乱时期,开创了广为后世知晓的罗曼诺夫王朝。一定意义上讲,此二人是现代俄罗斯的奠基人。因此,米宁被俄罗斯人认定为伟大的民族英雄,死后葬在下诺夫哥罗德克里姆林宫的天使长教堂,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的雕像亦矗立于克宫墙下。
当我面向米宁和波扎尔斯基雕像时,突然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莫非上辈子来过下诺夫哥罗德?在翻阅旅游手册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也傲立于莫斯科红场之上!2005年10月21日,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俄政府将下诺夫哥罗德米宁和波扎尔斯基雕像的复制品放置到了位于红场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前,成为接受成千上万游客日夜瞻仰的重要地标。
两天的“高尔基”之旅很快结束了。说实话,这并不是一座很值得旅游参观的城市,与莫斯科、圣彼得堡相比,这里有些单调乏味。正当我感到索然无趣,在前往机场的路上,一个名字再一次令我的探寻高尔基之旅死灰复燃。那就是“ГАЗ”(GAZ)。1932年,苏联与美国福特汽车在“高尔基城”郊外合作建立了“高尔基汽车制造厂”,作为苏联“一五”计划的重要成果。这个汽车厂更知名的名字就是其俄文缩写“嘎斯汽车”。在上世纪90年代前,“嘎斯”在中国几乎是高档轿车的代名词,成为一代中国人的记忆。今天,依然保持原有名字的“嘎斯”汽车厂也成为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历史痕迹。
从下诺夫哥罗德到高尔基,又从高尔基回到下诺夫哥罗德,一座城市经历了百年沧桑。从米宁到高尔基,又从高尔基回到米宁,一个民族在对历史叙事的不断修正中艰难前行。
发表评论